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Q:
升职加薪一定是件喜事吗?
A:
在职业生涯当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渴望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但渴望的同时,我们是否会有一丝紧张:自己是否真的配得上那个更高的位子?升职加薪未必是一件喜事,有时能力hold不住岗位,往往是悲剧的开始。只有保持勤勉,终身学习,这才是持续进步的正道。
精 华 解 读
礼让为国:礼的核心是让
孔子认为,“礼”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走形式,从而浪费资源。礼的存在,说到底还是在修炼人的心性,让我们与原始人的动物性日渐分离,成为一个文明人。能做到这一点,谦让之心很重要。很多时候,争抢会带来鸡飞狗跳,让事情发展得更加糟糕,如果我们能懂得让一让,世界会更美好。
原 句 译 文
4.13 孔子说:“能用礼让治国吗?这当然没问题了!不能以礼让治国,还留着礼法干什么?”
4.14 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位子坐,要担心的应该是自己凭什么能坐得住那个位子;不要怕没人了解自己,多想想自己有什么好让别人知道的?”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Q:
孔子的思想核心到底是什么?
A:
曾子把孔子的思想核心理解为“忠”和“恕”,当然,能够做到这两点,境界就已经很高了。但作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来看,还是有一些浅显。有人认为答案应该是“仁”,有人则理解为“中庸”,樊登的理解是“反求诸己”,也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一切从自己的“影响圈”出发看问题。
精 华 解 读
见贤思齐:只与自我争高下,莫同他人论短长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过“看不下去”的人或者事情,有时还会忍不住批评两句。只要我们不做键盘侠,恶意散播暴戾之气,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但我们一定不要忘了,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会让我们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也会让这个世界越来越和谐。
原 句 译 文
4.15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说到底是用一条基本思想来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的。” 孔子走后,其他学生问曾子:“夫子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核心,就是忠和恕啊。”
4.16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只知道私利。”
4.17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者,就应当反省自己。”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劳而不怨:孝顺最难是“色难”
本节课当中提到了很多孔子“孝顺观”。前面我们曾经学过“色难”,即最难做到的孝顺不是让父母衣食无忧,而是总能保持和颜悦色。尤其是当父母的生活习惯与自己差异过大,甚至还会因此让你惹上麻烦,我们是不是仍能有耐心帮父母处理问题,劳而不怨呢?如果能做到,那可真是孔子心目中的孝子了。
原 句 译 文
4.18 孔子说:“父母有错时,你要好言相劝,如果他们听不进去,那也要尊重他们,并且任劳任怨。”
4.19 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不要走远。如果必须要出远门,那一定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你去了哪里。”
4.20 孔子说:“三年内不改变父亲的规矩习惯,可以算是孝了。”
4.21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你不能不知道。一可因长寿而喜,一则因年高而惧,并且要提前准备好他们的后事。”
4.22 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是因为怕自己说到做不到。”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朋友数,斯疏矣:靠得太近,是疏远的开始
关系好的人,一定要成天黏在一起吗?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哪怕是亲密关系,你也应当尊重对方的边界,给彼此一些空间。如果非要成天黏在一起,两个人必须绑成一个人,那反而是疏远的开始——因为对方会透不过气的。同样的道理,就算你和上司、同事的关系很好,也别总套近乎。把工作做好即可,不要过多参与到别人的私生活之中,这才是长久的、良性的相处之道。
原 句 译 文
4.23 孔子说:“严于律己,就会少犯错误。”
4.24 孔子说:“君子应当言谈简洁,行动敏捷。”
4.25 孔子说:“高尚的人不会孤独,必有志同道合者前来相认。”
4.26 子游说:“老在领导面前套近乎,早晚会自取其辱;老和朋友黏在一起,早晚会变得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