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读懂《管理的实践》
都知道《管理的实践》是管理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德鲁克赢得“现代管理学之父”的标志,很多前辈也对求知若渴的后进说:“如果要读一本管理学的著作,那就读《管理的实践》吧!”
可等我们满怀希望地拿起这本经典时,心里多少有点嘀咕,但是又不敢明说:这就是万众景仰的经典吗?怎么我读的有点迷迷糊糊。
其实,他们说它是经典没错,它的的确确是管理学的开山之作,它第一次地整合了前人所有的管理研究方面的成果,通过自己思想的点石成金,把它系统化为一门可以学习研究的学科。
你的感受也不错,《管理的实践》其实不是一本很好把握的教科书。文字都看得懂,句子都读得通,但就是不容易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管理的整体印象。
这里要提醒的是,阅读本书的
几个不要:
第一,不要像对今天的管理著作那样要求《管理的实践》。毕竟是快70年前的著作。当时虽然有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管理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但这是第一本系统性的研究著作,也许一些概念还没有定型(譬如,德鲁克没有对管理进行定义等),许多理论也都是探索性的(譬如,关于事业理论等),许多观点还有待继续深化研究(譬如,关于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等),虽然但是,《管理的实践》的伟大之处在于,现代一些基本的的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
第二,不要像对一般教科书那样要求《管理的实践》。一是这毕竟不是一本教科书,所以没有结构化的理论架构,也没有比较规范概念范畴体系;二是德鲁克一生都不愿意用一种学术的方式写作,擅于从实践上提取观点,从实例中总结经验,重叙述不重考证,重结论不重过程,以有效为前提;三是德鲁克的叙事方式比较直接,不重背景铺垫,也不太顾及逻辑推理,经常是断言式的语言,你有两个选择,要么信他,要么置疑。——建议采取第一种,因为实践证明他一股是对的。
第三,不要用太功利的目的去读《管理的实践》。阅读本书,如果你想从中找到一些工具、模型,马上就去解决你眼前可能遇到的一个问题,你基本会失望,因为“管理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就是成就”,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告诉你管理中比较本源的东西,那些工具方法都是这些思想的外显和利用,书中几乎处处都可以找到这样的闪闪发光的思想之光。如果你阅读本书,知道了管理的本质,你用其原理在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又何必对它缺少工具、模型、方法而耿耿于怀呢?
要想读通《管理的实践》,我觉得最关键是要把握住全书的结构:
全书一共六个部分,除去“概论”讲“管理的本质”和“第五部分”讲“管理者”,其他四个部分其实就围绕“管事”、“管组织”、“管人”三个方面展开。
我们知道,如果简单粗暴地来对管理范畴进行划分,无外乎管“事”——以泰勒为先驱,管“组织”——以法约尔为开端;管“人”——梅奥的人际关系学派为典型。从这三个源头源源不断地生发出许多形形色色的管理流派。但万变不离其宗,也许研究方法、模式、甚至结论各有民同,但这些先驱们关系的问题,一直是管理研究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德鲁克第一次将这三个方面整合于一炉。
1.讲管“事”:集中在第一部分,有大事(企业宗旨和事业理论)、中事(企业战略和目标)和小事(生产原则)之分
2.讲管“组织”:第二部分讲组织职能和机制、组织精神、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权责;第三部分,讲组织管理结构和企业规模。
3.讲管“人”:第四部分,强调雇佣整个人,人员安排、激励和经济保障。还有对基层管理者和专人人员的管理。
这是一个粗略的划分方式。帮助我们提纲挈领地掌握全书的大致脉络,至于每章的重点,就不是一篇文章能够说清楚的。
这里还要提醒大家阅读本书时的
几个要:
1.要从整体把握本书。
整体把握本书最关键的是在阅读本书的时候,脑海中时时有一个结构轮廓,如上述。管事、管组织、管人。
从整体把握管理重点几个根源性观念:
从管“事”角度来说,企业的经营目的在外而不是内;
从管“组织”的角度来说,管理者除了必须承担责任,没有其他任何职权;
从管“人”的角度来说,企业雇佣的是整个人;
其它所有概念、观点、论述基本上是围绕这几本本源性概念展开的。当然,这是非常抽象的提取了几个观点,也许还有一些其他观念。
2.可以把本书当作一本概论。
因为是第一本系统化的管理著作,一些概念没有展开。随着作者研究的深入,一些其他的管理著作出版,有些概念和观点得到了更详实、丰富的论述。如果读者想进一步搞清一些理念,还有余力的话,建议再去阅读相关著作。
譬如关于企业的目标,可以去读《成果管理》;
关于高层管理的,可以去读《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中的“责任篇”
关于组织结构的,可以去读《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中的“实践篇”
关于目标管理的,可以去读《管理(修订版)》下册;
关于决策的,可以去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
3.如果还想更进一步,可以了解一些德鲁克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背景。包括;
他的成长历程及对他创作的影响;
他的信仰和价值观对他的思想形成的影响;
他关于社会、组织、个人的关系的看法如何影响他对管理的研究;
他一生的使命追求如何影响他的职业经历和工作模式等。
有了这些背景,有些站在现在立场上一些比较费解的东西,基本上就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