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这样一句话:“陪伴的最好方式,就是给孩子很多很多爱——是很多很多,不一定是很长很长。
真正的爱,也许就那几个瞬间,也许有无数种方式,只要你是真心的,孩子们都能感受到。”
这种陪伴我们不妨称之为:无条件陪伴。
无条件陪伴,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不因孩子的行为表现而增减对他们的爱。
是无论风雨变换,父母都始终如一,给予孩子坚实的依靠和情感的支持。
无条件陪伴的背后:是爱他,如他所是;真实,表里如一;相信,相信的力量。
懂你,是无条件陪伴的基石
很多父母多以“倾尽所有,只为子女”自许,无怨无悔地牺牲一切。
而真正的陪伴,并非父母单方面的付出和牺牲,而是在了解孩子的需要后,给与温暖与支持。
朋友在金融行业工作,平时工作繁忙,但坚持每天中午回家陪一岁半的女儿。
本意是能够多陪陪女儿,可后来女儿只要看到妈妈回家,就躲在屋里不愿出来。
原来,这位朋友每天中午会用半小时地时间给女儿做英语启蒙,指着英语卡片一遍遍地教女儿朗读。刚开始,女儿还很期待妈妈的陪伴。
可慢慢地,女儿开始恐惧读英语,只要看到妈妈回家,就会躲起来。
看似是在陪伴女儿,实际没有真正读懂孩子的需求。
对于0-3岁的儿童来说,帮助他们建立对世界的安全和信任感,远比知识的灌输更重要。
父母给予生理上和情感上的满足,孩子才会在安全平和的环境下,主动去思考,探索和创造。
后来朋友作出改变,将无条件陪伴放在第一位,陪孩子做游戏,玩玩具,讲故事。在游戏中穿插几句英语时,孩子也能欣然接受。
亲子关系逐渐变得愈发亲密,女儿还偶尔蹦出几句英文。
所以,当我们不能读懂孩子的需求时,就很难与孩子同频共振。陪伴也就变成了压力,沮丧,甚至恐惧。
无条件陪伴,是我“懂你”的需求,你能感受到我带给你的温暖。
是爱他,“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爱的瞬间,是无条件陪伴碰撞的火花
无条件陪伴不是陪着,不是监视,更不是简单的时间堆砌。
是哪怕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温暖的拥抱......让孩子在细微之处都能真实的感受到,被珍视和被呵护的力量。
作家吴念真分享了关于父亲的陪伴,虽然短暂,却刻骨铭心。
小时候,他们一家七口人都是睡在那种大通铺床上。
父亲是一名矿工,偶尔会上小夜班,而孩子们最喜欢的,正是父亲每次上完小夜班回家的时候。
回家后,吴念真会被父亲开门的声音吵醒,但他会继续装睡,等着父亲洗漱完上床睡觉。
而父亲看到孩子们的睡姿,有时候会喃喃自语:“实在啊?睡成这样!”
然后,父亲用他的大手,将吴念真整个人抱起来,放到应有的位子上,然后帮他盖好被子。
吴念真说:“喜欢父亲上小夜班,其实喜欢的是那个特别的时刻——短短半分钟不到的来自父亲的拥抱。长大后的某一天,我跟弟弟妹妹坦承这种装睡的经验,没想到他们都说:‘我也是!我也是!’”。
幸福力导师海蓝博士说:“孩子不会在你忙碌的背影中,在看不到你关注的眼光中感受你的爱,孩子是在你的陪伴中,在你温暖的怀抱、有力量的双臂和温暖的话语中感受爱的!”
无条件陪伴,是父母用真实的爱和行动来证明。它不受时间的考验,即使岁月流转,依然如初。
情感交融,是无条件陪伴的最高境界
无条件陪伴,是亲子间的深度对话,是亲子之间情感的升华。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伸出援手,共同面对挑战;
当孩子感到孤独时,父母愿意陪伴左右,给与安慰和关怀。
而这种关怀无需回报,无需感恩,只需能够给孩子带来温暖,同时ta能感受到我们的存在和支持。
母婴品牌“年糕妈妈”的创始人李丹阳,有了越来越大的团队后,工作越来越忙,日程表满到飞起。
年糕上幼儿园之后,再也没有时间接送孩子,更没有给他做过一顿饭。
也被家长多次询问:“你还有时间管孩子吗?”
她说:“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艰难的自我撕扯后,我的答案是:‘我没有时间管孩子,但是我把时间都用来陪孩子’。”
于是她不再纠结于陪伴年糕的时间长短,而是努力提升陪伴他的质量:每天晚上亲子时刻,关掉手机,暂停一切事务,专心地和他做一个科学实验、搭一个乐高模型、看两本书......
她说:“这也是我和自己和解的方式。”
孩子和她的关系也逐渐变得亲密,会因为妈妈的一句话就破涕为笑;会喜欢挤在一个被窝里挨着头看绘本;喜欢说:“妈妈,我要抱抱你”。
她说:“虽然不能每天接送年糕上学、不能精心为他准备饭菜,可我理解他的想法,尊重他的每个决定。并且我相信,他会为我的努力骄傲,会期待成为像我一样的人。”
无条件陪伴,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感联结。并且在一次次的情感交融中升华,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书写亲子间的精彩篇章。
写在最后:
在陪伴的旅途中,父母只有用心的感受,才能按照自己的节奏,用适合的方式去陪伴。
无论是五分钟的睡前故事,还是两个小时的亲子游戏,又或是几天的旅行相伴,都是爱的不同表达。
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与孩子建立起那份无价的信任与情感联结。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份无条件的陪伴,都能如初见般美好。
它更会超越时间的枷锁,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