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我叫魏无忌
    时间,总是把太多真相都掩埋了起来。当时的人,当时的情感,也都变为了文字,不可踹度。我们总在怀疑哪一部分才是历史,争端战争不断,让人们不仅感慨这到底是过去还是未来。不得不说,那些风流人事千年来依旧被传颂,仿佛白衣公卿们依旧裙带飘飞。
    魏信陵君,名无忌,战国四公子之首,礼贤下士,窃符救赵,威震天下,抑郁而终。简单的一生,不凡而又不羁。在那场名为战国的军备竞赛中,带着他的人马华丽地登场又转瞬即逝。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居其首。不仅是赵王一句:“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相比于其他三公子,魏公子比孟尝君贤能,比平原君智慧,比春申君有勇气。他可以在宫闱里高谈阔论,可以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可以为屠夫和门卫驾车,也可以偷走魏王兵符。
    在四公子里,我觉得他是性格最鲜明的一个,敢作敢当,说做就做,不拖泥带水,也绝不后悔。在大家弱肉强食的战国里,幸好还有信陵君粉墨登场。
    他一个人,何以服天下?
    因为他是信陵君,他叫魏无忌,早已成了无敌的代名词,有着当扫天下敌的霸气。诸侯听之闻风丧胆,不仅害怕魏公子集团,更是畏惧这个人,由此,畏惧变为了敬畏来传颂千古。直至魏公子离世,魏王也不敢多活几年,匆匆离世。
    有的时候好羡慕那些不可触摸的时代,有巨星登场,有神话落幕。不用在意生前生后名,活着便当好好活着。魏无忌真的活得过于精彩,以至后来表扬声不绝。
    国子:公子无忌为天下循便计,杀晋鄙,率魏兵以救邯郸之围,使秦弗有而失天下。
    李白: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
    卢楠:昔闻贵公子,乃是信陵君。剑气连秋水,英风迈长云。
    公子,你无忌,也当无敌。
    公子,世界依旧在讴歌你的故事,我们仍然在战国等你回来......

  • 四公子
         先前讨论过君臣,我把这次的称作主士。
         君臣,主士,相似而绝不相同。相似有很多,如关系方面,君臣有多种关系,雇佣、奴隶,同时有着明昏智愚多种搭配,而主士差不多也是这般。再有信任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君臣常常被离间,主士何尝又不是(任何人之间都是)。不同在方面则有权位方面者甚,权位方面中,君臣中的君,通常已是至尊之位,而主士与之区分,是君下士上之位。
         而四国之治有四公子,四公子之质有四人,最重要的还是在最后这人上。总还是要有一个来明事理懂大局吧?
         听人说过,中国古人多讲一个“利”字。凡事无用而不为,凡物无益而不求。意即,为有用,求有益。这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真实而现实的。上学、读书不过为的是一块叫成绩的敲门砖,多少人不是为了未来的工作、生活而拼搏?
         但是,我认为没有人做无益之事,这句话可以助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然这些是题外话了。关于四公子,有些人身上这益利二字表现得也十分明显。
        按史记所说的看,孟尝君不言而喻,简评中“他一生活动都是在谋求私利,维护其个人富贵尊荣。”他勾结外敌自伐其国,政治见解不高明,养士也没有真可信的关系。
        他与养士的关系,点明了一点,在当时的时代,似乎很难有主士之间真正的信任,君臣之间亦是。人与人之间的缺乏信任,是否与很多的信任都被阴差阳错地背叛了有关呢呢?孟尝君失意之时,纵有门下三千客,为利皆可弃之而去。类似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读来让都心寒。可冯谖讲得透彻,“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趋利避害,生物本性,怪不得人家没学而且还改到。
        斩笑躄美人头,受毛遂自荐,纳同、龙谏,听虞卿辩,得以看出平原君虽平庸无识,好歹善听劝谏,忠于国家。就这样简单提一句。
         接着,信陵君在史记中算是一个受推崇的公子了。礼待侯嬴,窃符救赵,反魏救国,都十分精彩。简评“本篇主旨在于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嬴诸人的士为知己者死。”也简单提到。
        最后,春申君,他大篇幅议论以止秦联韩、魏攻楚,舍身妥楚太子,却又阴谋窃楚。
        他的大篇幅议论让我感觉,有时候这上谏就好像辩论,只要给你一个辩题,总能想尽法子把黑的讲成白的,至于听的人,信不信则由他了。而且不同的人托付你去劝谏、托付不同的人去劝谏,结果都可以不同。也就是说劝谏之人,也难只以国家为大重,难免了些主观因素在内。
         春申君本舍身脱楚太子,后来却又欺君欲王,实在是说明了,权,利熏心,而且足以狠狠地改变一个人。大家很少有不明辨是非的,道理都懂,可面临问题的时候,多数恐怕就站出来说,现实就是这样,你不得不改变。
              李思敏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公子区)

    写下你读四公子传后的感想。可以写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四人传记谈你的感想。角度自选,贵在说出自己的看法。

  • 《高祖》《留侯》:君臣合作的典范

    如何评价封建时代的君臣遇合? 要求:由文而理,由此及彼。有典有析,笑骂由你。纵意而谈,不拘字数。 示例: 君臣遇合 君臣遇合,君明臣贤是那么重要。否...

  • 要讲君臣遇合,忽然想起之前在一本杂志上看过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宋仁宗的菩萨心肠。里面讲到在宋仁宗做皇帝的时候,贤臣倍出,这当然是有原因的,据说,一次宋仁宗在外散步,屡屡回头,回宫后,对他的妃子说“朕渴坏了,快倒热水来。”他的妃子很疑惑,宋仁宗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
    呢。宋仁宗的解释是,他屡次回头,都看见没有人准备水壶,如果她要喝水的话,就一定又会有人受罚,可见他的仁慈。
    为这位君主,能容人的气度而感慨的同时,我又感到疑惑,毕竟宋仁宗和苏轼这些大儒是处于同一个时代,而苏轼等人官场上的不得志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又是为何呢?宋仁宗属于仁明的君主,苏轼属于贤明的臣子,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你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但是转过身,我想起了王安石,林语堂笔下苏轼的故事中,王安石是一个邋遢冒进的人,而他却官至宋朝宰相,与司马光分庭抗礼,王安石也属于和苏轼他们一样的贤臣吗?这我不知道,但是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的确是失败了,宋仁宗选择起用王安石而埋没了司马光,苏轼等固守派臣子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呢?我不知道答案,也不好评价。
    但是我想,贤君,贤臣也不一定能创造一个盛大的时代,决定一切的,终究还是历史。苏轼曾说王安石是千年难得一遇的人,其实他自己也是一样,他们就这样在历史的河流中汇合,但却一同在官场上受阻,失意,但也于命运这样的安排中,他们的文章流芳千古,命运没有永恒的真理,但真理永恒,君臣遇合并没有在他们身上发生,但他们的才华永远烙印在人们的心里。
    13班,陈欣怡

  • @罗红霉素m 一夫多妻是可以存在的,多夫也是有的啊,人心难度

    《高祖》《留侯》:君臣合作的典范

    如何评价封建时代的君臣遇合? 要求:由文而理,由此及彼。有典有析,笑骂由你。纵意而谈,不拘字数。 示例: 君臣遇合 君臣遇合,君明臣贤是那么重要。否...

  • 说到君臣愈合,我首先想到了王猛和苻坚。
    王猛执政,苻坚让他裁夺一切军国内外之事,自己则端坐拱手于朝堂之上。他曾怀着十分感激的心情对王猛说:“您日夜操劳,忧勤万机,我好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似的,可以优哉游哉享清福啦!”王猛说:“没想到陛下对臣评价如此之高,臣哪里配得上比拟古人?"苻坚说:“据我看来,姜太公岂能比您强啊!”他经常嘱咐太子等皇家子弟说:“你们敬事王公,要像侍奉我一样!” (摘自百度百科)
    君臣遇合也许也就莫过于此,他们便是鱼水之比喻的现实写照。终王猛一生,苻坚这个君主可谓是对他言听计从,王猛也对苻坚忠心不二,他们一同创造了前秦的辉煌。这就是真正的君臣遇合。

  • 16班王天任
    我们都爱说明君和昏君,认为明君多么伟大,昏君多么暴虐。在我眼中,君是昏还是明,其实不是评判君的标准。封建社会中君有至高的权力,又无人约束,昏是必然,是我我也昏。而所谓明君,所建立的功业,无非就是让他的子孙能昏出新姿势,昏出新水平。明君所干的,只是让其他人当不上君。亡国之君也就是自己昏完玩好再让其他人玩玩罢了,想想还真有意思,我玩几年,你再玩几年,就是共享嘛。至于百姓,慢慢排排队可能还是有机会的。既然当上了君,不昏一把还真没意思。所以只要封建制度存在,天下就不得安宁。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所谓明臣,在我眼中就还有那么几个,就是推动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那几个,推动进入封建社会的那几个,还有就是孙中山一辈人。再后就不称臣了,就是党。这些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明臣,其他的,就是千古传颂,我也不认为是明臣。只是坚持让君昏的制度却制止君昏的人罢了,他们怎么不想想干的是什么事?封建社会中应有的“明臣”不就是帮助君昏的更好更有花样的人嘛。封建社会中的明君和明臣,不过是笑话(至少我笑)。当然,站在古代百姓的角度看,明君和明臣还是值得期待的。但期待也是可笑的,封建社会,本不应该出现明君和明臣。如果我们现在说的明君和明臣出现在这个时代,肯定是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我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hhhhhhhhh)

  • 13 赵诗颖
    屈原这个人太深奥了,我实在是看不懂他。他是因为《离骚》而出名的,却又因怀才不遇而自沉而死。后来人们创造端午节来纪念他,但这与他都没有什么关系。都在说《离骚》,都在说他的死。而我呢?为他感到惋惜。
    况且让我诉说一下他的生平吧。为楚王左徒,上官大夫嫉而谗之,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后来楚怀王被杀,他也被贬,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欲之一改也。后至江滨,与渔夫对话曰:“宁赴长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遂怀石自沉而死。
    屈原死的好吗?死得好。他是名垂千古,被世人铭记,永垂不朽!他被一代一代地歌颂。所有人都记得他的《离骚》。他说:“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于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他的故事被流传的下来。他是不愿见到楚国被灭的,所以他沉入那条河中,心甘情愿地赴死。
    但他不知道现在的那些事,他已经死了。在我的眼中,他死的实在是不值。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官场是一个腥风血雨的地方,但他实在是太过于高洁了,他的心思都在国家上。他不屑于讨好,因此被贬。但他却仍忧心忧国,喜爱他的君王因为一两句小人之言而疏远他。他生不逢时,死的不值。
    听人说贾生是与他相似的,都是被小人嫉妒,都是怀才不遇,都是自杀而死。但屈原比他高尚的多,贾生是为了他自己,为了他自己的前途。而屈原是为了国家,为了国家的兴亡。其实贾生的遭遇比屈原好的多,他的国家还没灭亡,它还有着机会。我想如果他是屈原的话,一定不会放弃。屈原,只是生不逢时罢了!。
    所以,屈原的死,是因为他自己也是因为这个时代,他只是怀才不遇罢了。我们记得他,对他没有一点用处,只能在这里惋惜。
    ps:才疏学浅,不会谈儒与道

  • 论 已
    -----屈原灵魂之一的自述
    那一天,我在湘江边,那一天,我披头散发,那一天我边走边吟......
    有多少人曾到江边将我凭吊,涕落百余行,悲我的志向,怪我的选择,有多少人将我悲剧划上等号,你们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毁来给人看,我欣赏你们对悲剧的理解,但并不赞同你们对我的定义。我投江,无怨也无悔,我投江,不是死亡而是重生。
    我曾陷入苦闷悲怀王偏听偏信,不分是非,但为楚之心从未改变,因为楚臣是我的选择,就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我也甘心,竭忠尽智以事吾君。我从没为自已的选择后悔。反而为君王所哀,哀他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我始终期望能返回朝廷为国尽忠,希望君王有一天能够悔悟,国家风俗能够改变。
    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界于两者之间,可出世亦可入世,当道主世,为何人们常将他视为儒?儒家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杀死一只知更鸟>>中这样描述勇: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经知道自己会输,但是仍然选择去做,并且一直坚持到底。这很好莱坞解释了儒说,颇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豪情,道家谓: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道和儒虽崇尚勇方式不同,但其精神却相同:坚持不改变。
    我从未改变,从未改变对楚的真心,我知道,以我的才能不愁找不到可实施的地方,当时的人们和后人均问我,屈原啊,屈原啊,你为什么就不去周游列国?因为我忠,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魂,我知道你们怪我知其不可而为之,是的我知其不可,怀王终不悟,但我的一生都在为楚国奋斗,对于楚国我无愧,我心安。假如我扔下楚国,也许可以获得你们所谓的成功,但我并不满意,这样的成功是自私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我成就自己的方式就是成就楚国,本想实想双赢,但结果却不理想,可我依然以这种方式在精神上成就了自已。
    我也曾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我为当初自已的选择所得到的后果虽遗憾。但并不埋怨自已。“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不硬要谁读懂自己,也不需要谁改变他的言行,我虽不赞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作法,不欣赏他们的为人,但我尊重他们,也尊重自己,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只要自己不后悔就行,所以在这污泥之中,我知其不可为便出淤泥而不染,只将自己做。
    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举世混浊,吾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吾不哺其糟而啜其醴,吾有原则,并坚守原则,人们说我太偏激,心性褊狭,觉得我的投江是无路可走。不,你们错了,我死是心甘情愿,请不必为我的死叫冤,何必去麻烦阿香,请不必为我的死不平,何必去打扰腾六。
    你们认为我的死是一种逃避,是忍受不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到炼狱之火死去活来的反差,是被残酷的现实所逼,可我从末逃避过现实,惧怕过死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吾志洁,故知其不可而为之,吾行廉,故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吾以为夫此两者,并无矛盾,尚可并存,当吾认准一种处事态度,一种为人原则,吾定死也不改变,也不惧为此而死,对于我来说,贵在坚持,吾以为这可谓勇,当吾勇于不敢,吾不能再改变什么之时毅然沉江。
    吾尚道,顺其自然,只衷于吾心,吾曾入世,只为修身治国平天下,吾最终选择出世,是因为爱过了,恨过了,就放下罢,吾曾伸出双手仰望苍天希望得到答案:为何命运这样安排,但后来的我想通了,看淡了,也就平静了,是的,一路走来,我曾困苦过,惆怅过,我悲也恨,但投江时的我无怨也无悔,我的所做所为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楚国,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吾要去寻求只属于我的一方净土。
    我不悲已悲怀王,我不忧已忧楚国,亲爱的人们啊,当你们来到湘江边时,可感受到我的悲壮,但请记住,我不是悲剧,至少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况且,我亦没有被毁灭,投江的我无冲动,很理智,我的投江是三思而后行。
    我生为追求,追求我志,可梦已逝,生有何用,苟活不如勇死
    纵身一跃,笑看过往
    面朝湘江,春暧花开
    坦然尚真,清风自来
    吾身已去,吾心永存

  • 13班唐一纯
    屈原是一位文学造诣颇高的“大佬”级人物,可在我看来,他却不是一位真正的、合格的政治家。因为,他太“儒”了一点。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便是儒的一大特点。屈原太正直了,太倔强了,以至于他丝毫不能容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可是既然他身在官场,如此险恶,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地方,屈原就不可以圆滑一点吗?在干一番大事之前,谁没有忍辱负重过?像明朝时的一代名辅徐阶,在他干掉官场老狐狸、但又深得皇帝倚重的严嵩之前,受过多少白眼,忍过多少屈辱?他迎合皇帝,曲意奉承,但是最终,在他取代严嵩成为整个帝国实际上的权力中心后,徐阶便摇身一变,开始清除腐败,将整个大明帝国引向繁荣昌盛。
    大丈夫能屈能伸,屈原太正直了,假如他具有一点道家所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柔弱胜刚强”“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觉悟,那么他或许就不会随水而逝了。我既感动于他那比磐石更坚硬的正直纯洁的信念,又悲叹于他还未看清官场的险恶,悟得其中正道便溘然长逝的悲剧。如果能重来,我会选屈原,会选择当一个顺应自然但又并非顺其自然的屈原。

  • 《屈贾》:儒与道的碰撞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的精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道家的选择。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就是一场儒与道的价值碰撞。你如何看待这种碰撞? 要求: 一、采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