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孟尝君
    孟尝君在5月5日出生,不受父亲待见,后来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了父亲的重视。可在史记中,他的故事都大多与门客有关。路过赵国时,赵人揶揄他,他与随行的人砍杀了几百人。魏子将租税以孟尝君的名义赠给一位贤士,也许他认为孟常君会高兴的。但孟尝君大为生气,辞退了魏子,为什么呢?可能因为那位贤士不是他的门客。他也许是目光短浅,也许是自私自利,也许是不喜魏子以他的名义擅自做出决定。他广招门客,待遇不论贵贱一律与自己相同。门客感激他,对他也极为忠心。他虽不是极为聪敏,却十分善悟,能听取别人意见。冯驩替孟尝君索取欠债,用十万钱置办酒席,烧毁贫穷之人的借据,孟尝君不解,大怒,可见孟尝君并未真正深入了解过他的门客。他喜欢养士,也曾有赋税收入不够养这么多食客的时候。但食客太多,出名机会就少了,难免有心急的贤士另择其主。鸡鸣狗盗的事实在少见,万事不能两全,若想广纳,则不能精。
    38班 赵诗颖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公子区)

    写下你读四公子传后的感想。可以写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四人传记谈你的感想。角度自选,贵在说出自己的看法。

  • 13 赵诗颖
    屈原这个人太深奥了,我实在是看不懂他。他是因为《离骚》而出名的,却又因怀才不遇而自沉而死。后来人们创造端午节来纪念他,但这与他都没有什么关系。都在说《离骚》,都在说他的死。而我呢?为他感到惋惜。
    况且让我诉说一下他的生平吧。为楚王左徒,上官大夫嫉而谗之,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后来楚怀王被杀,他也被贬,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欲之一改也。后至江滨,与渔夫对话曰:“宁赴长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遂怀石自沉而死。
    屈原死的好吗?死得好。他是名垂千古,被世人铭记,永垂不朽!他被一代一代地歌颂。所有人都记得他的《离骚》。他说:“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于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他的故事被流传的下来。他是不愿见到楚国被灭的,所以他沉入那条河中,心甘情愿地赴死。
    但他不知道现在的那些事,他已经死了。在我的眼中,他死的实在是不值。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官场是一个腥风血雨的地方,但他实在是太过于高洁了,他的心思都在国家上。他不屑于讨好,因此被贬。但他却仍忧心忧国,喜爱他的君王因为一两句小人之言而疏远他。他生不逢时,死的不值。
    听人说贾生是与他相似的,都是被小人嫉妒,都是怀才不遇,都是自杀而死。但屈原比他高尚的多,贾生是为了他自己,为了他自己的前途。而屈原是为了国家,为了国家的兴亡。其实贾生的遭遇比屈原好的多,他的国家还没灭亡,它还有着机会。我想如果他是屈原的话,一定不会放弃。屈原,只是生不逢时罢了!。
    所以,屈原的死,是因为他自己也是因为这个时代,他只是怀才不遇罢了。我们记得他,对他没有一点用处,只能在这里惋惜。
    ps:才疏学浅,不会谈儒与道

  • 16李香林
    儒与道的碰撞
    《史记》中讲道,屈原在被放逐之际曾遇到一个渔父,说过这样一句话:“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说罢渔人却又反问“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读到此处,大家已发现这渔父话中玄妙之处,屈原也并非是当世最清醒的吧,原来这位海文也早已看透尘世。从两人的对话便可见两大家之间的一次精彩的碰撞。
    屈原代表着当时的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屈平既嫉之,令尹子兰闻之大怒”等均可看出屈原对当时奸邪小人的痛恨与对忠义的义无反顾。他未曾感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而“耻其言而过其行”希望将君王带上正道。也许他早已猜到自己将会被小人排挤,被君主疏远,即使再忠诚也无法抵抗君主的昏庸,但他仍然那样做了。相对的,当世已经出现了道家代表渔父的思想——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他也许正是看透了这趋炎的势君不君巨不臣又不久子不子的世界,才成为一个渔父,才会有“夫圣人者,不凝带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高见。若是屈原能早早领悟也许就不会纵身跃入汨罗河,也许正畅游各个国家,君王们乐意让他辅佐,让他尽呈自己的才能。但,用生命换来的绝对忠诚却是对那一介庸君,到底值不值得?
    屈原是那样义无反顾,以至于司马迁都在文中“爽然自失”。“儒”难通必须如屈原那样为国捐躯,不懂变通? 同死生,轻去就,生命被他用忠诚来衡量。若是屈原别了那昏庸无能的君主,周游列国又或者如渔父,隐于这兵荒马乱的世间,未曾写下过《离骚》,仅是一个爱国的普通楚国公民,生命于他又有何意义?儒与道相形而又相对。放在如今,屈原的“儒”便可称为“战”,渔父的“道”则可称为“隐”两者相碰撞便有了我班班训: 隐以求其生,战以求其志。也许屈原正是不愿“隐以求生”吧。他用生命换取了对君主的忠诚,给后世留下了《离骚》也留下了“义”。

  • 16 王冠
    世上本无苦难,有了“心”便出现了六欲八风。屈原投江投的对不对,本无定论。忠信被谤,国君受奸臣陷害,于常人就很难以平心静气泰然处之或豁达认命,更不用说屈原这视清白节操如命的人。屈原要让别人和他一样,不可能。别人要他也和他人一样,屈原也绝不允许。他只有一死——我搞不过你,还躲不过你吗?可这时候老渔翁跳出来说你不要和他们搞啊,你“随其流而扬其波”啊,你跳什么江啊?儒说我们不一样,道说我们都一样,这可困住司马迁了。这就又回到我开头的观点,“心”。老渔翁无“心”,为自己而活。屈原有“心”,为心而活。委屈是自己给自己的,不是别人给的。命是自己的,话是别人说的。我只要做好“我”,何必让别人和我一样?礼智信恕忠孝,生后也许会流传,但命不会。有命就有无限的可能。贾谊哭死自己,不如说是“忠”谋杀了他。“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大臣都要整他,不是因为你命不好,实在是因为你一进政治圈就锋芒外露,才华溢人家一脸,又这么年轻,不嫉妒你嫉妒谁?无法去其光,挫其锐,就要被群起而攻之,谁让你树大招风。如果要让我给他俩人当心理医生,我一定要说:去“心”,去“心”,去“心”,去“心”。

  • 屈原在吃了一肚子气后,烦闷忧愁,来到江边,遇到一位垂钓者,老渔翁问候劝说屈原。表面上俩人的对话只是两个心态不同观念有差异的人进行交流,实则有两大家的火花在悄悄碰撞🔥。这两家即是千百年来最在中国风生水起的思想派别——儒和道。
    屈原的心里是无比矛盾的。他既看不惯现实的龌龊污浊,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想离开想逃走,但他同时又不愿做一个陶渊明式的隐士,它不甘于袖手旁观这个世界,他想要参与,但不想被其玷污,他想改变这个朝代,它想要在楚怀王的身旁一诉自己对朝政的看法被他所接纳,在自己的影响下拯救这个污浊的世界,去让它焕然一新。却奈何,被奸佞小人所为诬陷。被贬之后,他不服,不甘心,又不愿只是在世外桃源的地方,置身于朝廷官场之外,这符合儒家的思想,儒家以做帝王师为己任,相比佛系的超然道系的淡然,儒 会更加激动,更加贴近,也更加适合与这个世界这个时代相融。他是激烈的正义的,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个人观点的,并且努力去做,希望把这个观点色彩着色于世界。
    渔翁说,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他建议屈原去对当时的污浊混乱视而不见,这也是道所倡导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他们不对政治产生过多的了解关心与发表意见,或者说他们不表达自己对政治的看法。他们把仅有的想法隐藏起来,不愿意搅进复杂的观察你,他们其实也与佛家相似,都以隐士的姿态生存于闹市,都不屑于不肯到混乱的官场里每天都是明争暗斗。他们不论世事如何变迁,都只做出一副与自己无关的姿态。世人高洁自己同其纯洁,世人污浊自己也可以随其发展。安稳的在乱世里好好的生存。
    儒家的观点正确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们总是激烈的,希望一展自己的风采。而道家却时常是清醒的但他们不愿让世人知道,不愿让君王知道他们清醒。他们不问世事如何发展,永远只愿紧握自己的鱼竿,能安稳度日,就足够了。
    16 巫宜蔓

  • 儒与道的碰撞 自古来,就是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道两极,让人秉持不同的信念,将人推向不同的结局。 屈原那时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字字透露的是他入世作为上午抱负。他渴望被重用,得信任,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坚守忠君的节操。他才华横溢,却因为小人离间失去君主信任。可他没有放弃,依然坚守着自己为民报国的决心,直到国灭,他随他所忠爱的国家一起离去,他一直的执念依然是入世报国。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结尾——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传达的则是他超然物外,安享田园生活的情怀。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道家的出世无为恰好在陶渊明身上一展无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二字又将陶渊明安于田园生活,平淡却安稳闲适。他不信奉道教。言行却处处体现的是道家的清静无为,无为而治。 屈原入世,陶渊明出世。我想如果两人生活在同一时期,陶渊明或许会小屈原的执念过深,爱恨过明,他太纯洁,世界太却太过浑浊,而屈原又不肯同这世界一起浑浊,所以屈原最后选择了随国而去;反过来,屈原又或许会鄙夷陶渊明空有才华却不报国的行为,那是的世界也浑浊,可陶渊明不在意,不屑于在那样的世界活着所以陶渊明选择了出世。两人的结局迥然不同,可两人的时代不同,因此我们不能说屈原的做法愚笨,因为他秉有自己的理想信念,他渴望实现理想只是他生在不恰好的时代,遇上了不懂他的君主而已。我们也不能说陶渊明无为就无用,他在朝廷,辞官归乡也是为了自身向往的安稳闲适。 他们两人走的路不同,结局不同,却相同的被后人景仰赞颂。这就是儒与道带给人们的光环,是儒与道的碰撞
    13魏兰懿

  • 16 陈洁滢
    汉代以前,道家思想多为“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儒家思想多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而屈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是他失望至极的感叹,他是一个极度忠心的儒家主义。
    而渔夫,“举世混浊,何不随波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在这样不太平的时候独善其身,远离世俗,过着清静的生活,他可以很好的代表道家。
    而在这样儒与道的碰撞中我认为更应该遵从道,从屈原的经历看,他先开始被王”甚任之”,但又遭奸人陌害,王“疏”,后又出”,这些已足以证明怀王不能看到屈原的长处,他只是一个善于听信谗言的昏君。屈原应该离开怀王,以他的才杆,自会有舞台任他施展。可是他没离开,他是一个极度忠诚的谋士,但这并不是件好事,因为最后他走上了极端。
    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受了宫刑,本是令人无法接受。但他活了下来,完成了巨著《史记》,司马迁是一个有抱负且目标极度明确的人,他不因宫刑停止自己的脚步,而是忍辱负主,最终完成父亲遗愿,写成《史记》.屈原和司马迁相比,屈原的才华不会差半分,但两人最终结局却是大相径庭.我认为是屈原太过极端,太固执。若屈原能像渔夫那样安之若素,最终也不会落得怀石而死的下场。
    一个人应该有屈原那样的志向,但不该有屈原那样极端的做法。如若尚在人世,就还有实现抱负的机会,但若是死了,便连施展的
    机会也没有了。

  • 13薛源
    由上图得,人,要分情况选择。
    图一是贾生。他其实只要跳一跳,蹦一蹦,努力争取一把,或者静静地等待时机,向景帝澄清自己,便可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继而流芳百世,万古长青。此乃知其不可而为之。
    图二是屈原。楚日以削,为秦所灭已是大势已定。他自可弃楚投秦,谋得一官半职,安稳终老。此乃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
    但贾生没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屈原也没有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
    像是角色颠倒,灵魂交换般,锲而不舍的成了屈原,而坐以待毙的成了贾生。
    屈原因所谓忠君爱国自沉汨罗而死,贾生因弟子意外死亡伤痛成疾,亦死。
    他们本可不必这样的,屈原不必硬而为之,贾生不该安之若素。
    不该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则是道。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个人感觉偏道一点:踮踮脚能办到的事,自然是愿意做的,但与能力相差太远的,抱歉,无能为力。

  • 13 杜家蔚

    儒与道的选择
    属原在被流放到泊罗河这个地方时,遇到了江上的渔父。渔父给出了选项,居原作出了选择。他选择了儒,抱起石头跳进了江里。这种选择好吗?对吗?
    从对屈原的好坏来分。选择儒的好处:后人称他气节高,有志气;坏处:人都死了,还发什么自己的志向等。注意,好处是“后人”称赞他记念他。而当时呢,最多就楚国少数人同情下他吧。而上官大夫说不定还高兴呢
    那如果屈原选择了道呢?他走出楚国,以他的才华,愿为别人郊力,只要是个明君,谁都求之不得。从此掌管国家,实现自己理想,走上人生巅峰。如果到了秦国说不定能帮秦早许多年统一中原呢。而坏处呢 没人称赞他气节高,也没写出《离骚》,也许没现在这么出名。但如果政治搞的好,像苏秦,张仪也名垂千古了。如果写些快乐些的诗词,也是一代文学大师。
    从这些来看屈原在容华富贵和气节之间,进择了气节。为后世好,为他不好,为他名声好。
    若从对错来分,春秋无义战,各个君主说白了是封建奴隶主。为了一个楚国昏君而自杀……不值。若想救苍生,要走出去,至少能救一方的人;若想独善其身,渔父的生活也不错。
    但他选择了气节,
    他的选择,说不上对与错,但于他自己不好,于他后世名声好,如果选择的是另一条道,于他好,于后世,也好。

  • 16班 何尧坤
    自古儒与道便是中国的两大派系。而在其中,免不了的会有思想、理念的碰撞、摩擦。
    屈原曾在被贬之时,散步于江边。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叹息于楚王眼光不到,自己遭人陷害。说着“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时便“偶遇”一渔夫,渔夫道“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说啊,举世混浊为什么不随波逐流,一起混沌呢?世人皆喝醉了,那你为何不能也喝醉呢?这便是有着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碰撞了。
    屈原是儒系代表,而渔夫则是隐世的道家之人。在汉代前儒家思想便是“知不可为而为之--屈原明知自己在楚国已是不能被重用,但仍不放弃,尽力而为。而渔夫则可能是在官场失利后隐居于世的,他充分展示了道之思想:知不可为而安之素若。
    曾经的也有这样一个事例:孔子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王,传递儒之思想,但一路上饱受风餐露宿,受尽饥饿困顿。在一途中,孔子的弟子迷失于一森林之中,未能找到老师与同学。却不想又“偶遇”一农夫,农夫见他,问清来路后,便领入家中,让这弟子吃好、喝好、住好。第二日又为他找到孔子。
    这又何尝不是儒与道的碰撞。虽然农夫并未说什么,但他的做法却又何尝不是想告诉孔子,你吃尽了劳困艰险,却无一国采纳你的建议,为什么还要坚持呢?而孔子也坚持其思想,即使不能成功,没有好的结果,却仍会坚守。
    儒与道的思想似乎是对立的。儒追求的是规矩,而道却有着自由。所以他们会有碰撞与摩擦。但儒道不分家,他们亦有相同之处——他们都是为了利国利民,只是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他们都是为了百姓有着自己的思想追求,让百姓从君王的束缚着挣脱出来。
    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思想造就不同的人生,这时碰撞摩擦的。但种种大道的终点总会是一条路的———当一人将一条路走尽,走透之后,便是相同的,如孔子,他是儒道的创始人,他算是顶峰,但对他来说,规矩又何尝不是虚设,对老子说,他有着无为,追求自由,但亦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底线。
    儒道就如阴阳,既相对却又相合。
    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把便会使这个世界更加完善,更加进步。

  • 16 欧洋娜
    以前觉得人生的事非黑即白无非对与错正与反,现在懂得凡事不见得只有两面性,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也不无道理。
    汉朝以前,世人谓儒学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可这条自己的路究竟是对是错,若是对那为何要说知其不可,若是“错”那为何儒学为世人所推崇呢? 像屈原,后人论起屈原必定形客他为忠诚之士爱国之臣,可忠臣又为何落得投江自杀的结局呢?
    世人又谓道派为“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纵使道家讲究清静无为,宁静致远,可听起来似乎总有些随波逐流事不关己的意味。正如渔父,劝诫屈原说“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记得每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纵使忠臣不一定能相逢明君,可谁又能够说时代的进步不是因为这些人呢?或许你会觉得他们固执不会变通,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又何尝不是一种执著坚韧呢? 为何后人不是批评屈原的项固而是赞扬他的忠贞呢?
    而我对于屈原则是有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情绪吧,他总是使我想起女作家三毛的诗。“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没有善感的情怀,没有多情的眼睛。一半在雨里洒脱,一半在春光里旅行;寂寞了,孤自去远行,把淡淡的思念统带走,从不思念、从不爱恋;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或许这是我内心中屈原的样子吧。
    凡事总会有第一人,“劝谏君王的第一人”“掀起革命的第一人””反对专制的第一人”“维护女权的第一人”。倘若这些人都对当时之社会“安之若素”,那么何来当下的文明世界。

  • 屈原之死的另一种见解
    ------儒与道的碰撞

    高2020届13班 黄同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屈原被贬后的真实遭遇,正如我们所见,屈原所生活的世界本就是错误的。
    众所周知,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的,但我认为他命不该绝。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讲,屈原的才能足以匹敌开国元勋,他绝对是一个人才。但是,他选错了路。
    俗话讲“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骨子里透出的是文学才华和深远见解,但缺乏的是政治手段———他选错了路。即使是在当今时代,我敢说他也不会取得成功。他太清高以至于其他人无从了解他。无为,道之精髓,屈原完美继承这一点,可他却不知“道者,与世无谋。”正是这一点,让他忍辱负重,却不去反击,从而失去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地位。因此,被贬,是在所难免的。
    屈原是悲观的,他选择了投江。而从另一个人,苏东坡,阙玉芝截然不同。
    苏东坡算是儒道。他一向乐观积极,大起大落他都经历过,但他一直不放弃。正如林语堂给的评价“即使箱子装不下,我也要带上苏东坡先生的书,有他的书在,我仿佛也会被感染。”被贬黄州,他不但不悲伤,反而半夜生乐,与好友们开了个“座谈会”,从此自嘲自解;被贬岭南,他“日啖荔枝三百颗”;被贬海南,他教书种地,临走时,父老乡亲们都舍不得他;如此一个老顽童,又平易近人,我想,这或许是儒的优势。
    但儒家始终保守,什么“祖宗的法……”,全是一种约束,对于一个政治家,尤其是革命家,就应该有面对疾风的心理准备,而不是畏手畏脚,不然,苏轼也不会多次被贬。
    自孔夫子出师以来,儒道之争无时不在。说实在的,两者难分伯仲,但既然都是人为的,就一定有共同点,或者交汇点。
    屈原虽为道人,却有儒者风范,文采高,施任政,这是其一;屈原的德是“不争”,“君道”,而苏轼也一样,这是其二;其三,两人都有爱国情怀。可以说,儒和道在碰撞产生火花时,两者又互相融合,发生了质变。
    其实,但从这些方面看还不够,他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错误的,错的不是他们,而是世界。我从道者看到的是不屈和无畏,而从儒者看到的是勤奋和乐观,两者截然不同,又各有优势。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当思想发烧碰撞时,往往会产生新的产物。”我相信,儒与道之间的战斗会一直进行下去,在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一定会给世界带来一次次的震撼。

  • 儒与道的碰撞
    屈原投江而死,成了传承千年的忠臣佳话。但屈原为何不能退而求全呢?
    是屈原的清高和高傲。他心高气傲,所以宁折不屈。他将自己
    定了一个高洁的位也做了高洁的事但结局却很悲惨。
    屈原在被贬之后,有了一点道家的思想,但他在行种表现中却是没有一丝道的平和,他与人争、与世争、与己争。道与儒在他身上同时出现,相互矛盾又是统一于一体,这也使他最终活于痛苦,死于痛苦。
    道儒并不对立,但在一人身上在是不行的,屈原欲退而不退,又不得重用,在最后也是纠结不堪,投江自杀后世评价他是忠臣的代表,但他自杀却是源于难忍悲痛,又加上外物的打击,对自己解脱的一种选择罢了。当时屈原要是能够坚定地走一条路,也不至于落得走投无路的下场。
    但是儒与道也可以在不同时期出现,得志时尽心竭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不得志时,也可以有道的无为无争,但两者纠结起来,便会出现问题。
    但正是道儒并存使得屈原可写出那样绝世作。悲怆而又淡然,两者结合也有美的境界。
    —13 干昆志

  • 儒与道的碰撞
    2017级13班 苏文烨
    悠悠汨罗,浩浩汤汤,前有古人,自沉于此,后有书生,临案悲之。
    作为政治家文人的屈原,最后还是自尽于汨罗之水, 那他又是为何而死,他又该不该就此堙没呢?
    或许该。
    一个人是要什么地步才会选择在完好无损的境况下,自行结束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呢? 宝贵的生命,如金子般贵重又超过金子,难道虽原心里不清楚吗?是心已死,是绝望。纵使身体发肤完好无损,但没有心神,没有了灵魂,那活人还不如死了来得轻脱,屈原正是受尽了绝望,在楚怀王客死别国时,他的心也已经死了!
    有很多人觉得屈原太傻,这个君王死了,自己还能投靠别的君主继续施展他的才华,为何要死呢?他们忽略了屈原心中那股忠诚热烈的忠贞之火呀,他们忽略了屈原曾经被“王甚仁之”而后因“谗人间之”而落到“王怒而疏屈平以至于后来“放流”,“顷襄王怒而迁之”的复杂的情感变化。或许在屈原的心中,早就下定了为楚怀王出身如死,尽忠治国的决心,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楚怀王听信谗人进而疏远屈原。他的心已凉了,觉得世俗太过于投机取巧而自己却志洁行廉,不愿将就。又有人会说,屈原太清高太执拗。可他们忽略了曾经也想过与世同流的屈原,退将复修吾初服等语句展现了他想要回归原始,不再为世俗为国操劳。可他没有办到,或许清正之气已入骨髓,是无论如何无法忘却,这也正符合儒家所倡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境界,屈原曾有过希望,也破灭过,也重燃过,可最终还是破灭了。
    这让我联想到一步电影的台词“做梦是人的基本权利,没有梦想,是吃饭,是噬睡毫无价值,是生是死也无所谓。”据国大治就好比屈原的梦想,可现在破灭了,生,死又有何意义?
    或许在人眼中,屈原死得怨,死得不该,死得遗憾,他们就像渔夫所想,“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而对于屈原,也许只是想寻求至真至善的地方,寻求解脱,在被世俗的愚味压抑内心之后,他最终选择让汨罗江水来洗净自己被世俗沾染的灵魂。
    这么看来,屈原为何不该死?
    汨罗江水,滔滔不绝,是清之至,圣人人所归。

  • 儒与道的碰撞
    儒,知其不可而为之;道,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屈原在从政期间,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处理国家事务中起很大的作用。而他过人的本领也引来其他政客的红眼,从屈原不肯将草稿给上官大夫看一事可见他心中对没有才能的人的蔑视,用他的话说就是、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由小窥大,不难明自屈原为何惨遭陷害,被贬黜、屈原满腔热血但他只想为楚国为怀王效力,从以上可见屈原为人太死板了,但正是因为这样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文人。在他投江之前遇见了渔父两人之间的那话,实际上就反应了“儒”与“道“两种不同的处事方法,屈原认为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不愿与污浊相接触、不愿喝下那世俗的酒: 而渔父则反问道“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的其波?”,这是道。在道家思想中,圣人就不应拘泥于形式的东西,要在与世推势中的做好自己,安之若素,史记中未再记载两人还发生了什么,我想对于这两个思想观念不同之人,也不 会再有什么。或许,屈原心里也认为渔父是那浑浊的东西,喝醉的人,在后来,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了统治者“洗脑”的工具,它又有了太多的“边框"使什么事都不逾矩,好像也失去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味道,而多了知其不可而不为。道,由于没有太多的限制,着眼于宇宙之间的关系,使人心胸、气量更加开阔....
    13 杨cw
    👹👹👹

  • 屈原之死,是一种遗憾,但也是一种解脱。屈原是一个爱国的人,所以他选择在国家衰败前投江而亡,他不忍也不愿看见国家在自己面前一步步衰落,自己却又无能为力。他看不了这样的楚国,看不了自己热爱的国家变得破败不堪,所以,他沉江自杀了。
    我想,他死,应该并非因为他的政治见解没有得到采纳,而是因为他所热爱的祖国正一步步凋亡,自己却又无可奈何。如果仅仅是因为他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那么他大可挥一挥衣袖,周游列国,总会遇到属于他的伯乐,可他没有,他始终挂念着他的祖国,尽管襄王和怀王都疏远他,他仍然一心为楚国,一心拥护楚王。
    这或许便是儒家精神吧,一心爱国,一心为国,这又让我想起了另一爱国将领岳飞,或许,这便是信仰。
    设想一下,屈原若没有投江,而是就那么活着,他一定生不如死,最后郁郁而终的。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马莹)

  •                            儒与道的碰撞
           大多数人都认为儒士道是对立的: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是入世哲学,而道家思想则为出世哲学,从价值观上就产生了根本性的对立。也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儒道互补:儒家思想是主体意识,但受到阻碍时,道家思想就成为了失败者的心灵归宿。
            不得不说,儒与道作为不同派系的思想,肯空是各有特殊,但它们在一些方式、境界上还是有微妙的相同之处。
    在人格方面,孔子追求“无过亦无不及“的境界,老子则提出“无尤”——无过的准则。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物而不争”,而孔子也提出“君子无所争”,这里的观点基本一致。
    在价值方面,老子认为天地之“不自生”而循自然之道,故乃长久;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者当然聪明,但仁者更高一筹。因其能“处静”而得到”寿”——长久,在这里观点又一次殊途同归。
      综上,儒通作为东方哲学这一大源的涓涓细流,在源头上是一致的。但随着各种环境改变,加之二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二者各有其长。 但由于对现实的认识、理解上的相似,二者又不得不 在一些方面自然地趋同。这便是儒与道的碰撞。
    (李霄鹏)

  • 道与儒的碰撞
    读好《论语》 ,你就可以当小官,而读好“老子》,你就是领导人。”这并不是指“老子加胜“论语》一筹,只是说《论语》具有广泛性,是讲一些基本的东西的。
    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儒家思想也倍受推崇。我党得儒家思
    想就是“仁”。儒教说要有“仁”心,要实行“仁“政,有才盾用“仁”解决,总之,要做一个“仁爱的人。“仁“有很多方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认为人人之间要友爱,和差宽容。孟子又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人与众人间不仅要友爱,还要与大自然宇宙石物和平相处,对于自身,要修己以安人”,对于他人,要“修以爱百姓。”,也就是说,把自己当的把别人当人。儒教还讲究底线问题,“已所不欲,匆施于人。”一旦侵底线,便是虽于万人,吾往矣。儒教还讲究“中”, 即不走极端,凡事 要坫到妈处不过与.....仅正儒家是旨大概是画一个爱的同心圆吧
    老于更注重“道法自然,无为而沿”,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的佛系青年。其实道教的“无为”并不真是无为。面是无妾为,无强为,无为而下有为、利用既定的事实创造不定的可能都最爱逆向思维,于而言,水至里,大巧若拙,我美言不信,柔弱胜刚强,致命的是温亲的让一切为我所用才是真的无为
    其实道与儒并没有什么碰撞,像老子说的一样灵活处理、才是好的。
    梁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