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35 陈洁滢
    刚开始读孟尝君传记时,以为他是一个赏识人才的值得尊敬的人。读完后却觉得不然。
    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有些确实贤能,最突出的可能要说是冯骥,思想通透又有谋略。而鸡鸣狗盗之辈,在情况危急时也确实派上了用场。但最后孟尝君失势,他所招纳的宾客大多离去,这又是为何?不得人心吗?不是,魏子以死担保孟尝君的行为便能很好的印证大家很服他。
    我认为最终众叛亲离的原因是孟尝君的不识人。先前大多将注意集中在个人身上,孟尝君宾客三千,出众的不过一二,还有许多“南郭先生”混迹其中。后文“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盖六万馀家矣。”则说明了这种不识人对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看完全篇,忽然觉得孟尝君是个有些幼稚的人,他能够将不想留下他的父亲说得哑口无言,能让大家都认可他的才能,却偏偏少了一颗看人的心。招贤纳士固然不是什么坏事,但前提是,这些所谓的“贤士”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对人民生活造成影响。
    说来说去又是底线的问题,孟尝君招纳贤士时没有底线,不管品德,不管作为,只一心活在幻想里。这样又怎会成功呢。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公子区)

    写下你读四公子传后的感想。可以写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四人传记谈你的感想。角度自选,贵在说出自己的看法。

  • 16 陈洁滢
    汉代以前,道家思想多为“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儒家思想多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而屈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是他失望至极的感叹,他是一个极度忠心的儒家主义。
    而渔夫,“举世混浊,何不随波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在这样不太平的时候独善其身,远离世俗,过着清静的生活,他可以很好的代表道家。
    而在这样儒与道的碰撞中我认为更应该遵从道,从屈原的经历看,他先开始被王”甚任之”,但又遭奸人陌害,王“疏”,后又出”,这些已足以证明怀王不能看到屈原的长处,他只是一个善于听信谗言的昏君。屈原应该离开怀王,以他的才杆,自会有舞台任他施展。可是他没离开,他是一个极度忠诚的谋士,但这并不是件好事,因为最后他走上了极端。
    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受了宫刑,本是令人无法接受。但他活了下来,完成了巨著《史记》,司马迁是一个有抱负且目标极度明确的人,他不因宫刑停止自己的脚步,而是忍辱负主,最终完成父亲遗愿,写成《史记》.屈原和司马迁相比,屈原的才华不会差半分,但两人最终结局却是大相径庭.我认为是屈原太过极端,太固执。若屈原能像渔夫那样安之若素,最终也不会落得怀石而死的下场。
    一个人应该有屈原那样的志向,但不该有屈原那样极端的做法。如若尚在人世,就还有实现抱负的机会,但若是死了,便连施展的
    机会也没有了。

    《屈贾》:儒与道的碰撞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的精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道家的选择。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就是一场儒与道的价值碰撞。你如何看待这种碰撞? 要求: 一、采用“观点...

  •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