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简评孟尝君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期齐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
    最开始知道战国四公子的名号时,孟尝君在我的脑海里还是翩翩公子的形象。然而在读完《孟尝君列传》后,孟尝君的人设完全崩塌了。
    孟尝君的童年还是挺悲催的,毕竟有个有40多个孩子的父亲和没有什么地位的母亲,还差点被父亲抛弃。在这样的情况下,孟尝君能够成功长大并得到父亲的认可,实属不易。在孟尝君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封地于薛之后,便开始到处招兵买马,希望一展自己胸中的抱负。“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于孟尝君。”不得不说,孟尝君在对人处事上很有一套,能够笼络人心,甚至能招致流亡有罪之人。但是先且不论亡人有罪者究竟有多大能耐,和这类人生活在一起,难道就不会有不安全感吗?指不定哪天一句话激怒了他,他就要你好看。并且孟尝君这样包庇罪犯,不利于社会治安管理。当有犯了错误却没有受到惩罚的人出现时,社会正义就得不到伸张,人们就更有可能发生混乱,甚至暴动。另外,孟尝君所供养的宾客中真正有真才实学,帮助到孟尝君的实际上少之又少。而大部分人都是在混吃混喝,在见到孟尝君大势已去之时都离开了他。也不知道当时的孟尝君对于这群自己费心费力拉拢却在关键时刻离自己而去的人有何感想的?史记上记载的一个事件也很能表现出孟尝君的形象。孟尝君因被赵国人嘲笑为“眇小丈夫”,一怒之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开始看到赵国人嘲笑他时,还挺同情他的。然而看到他将怒气撒之于赵国一个县的人的头上。突然觉得赵国人说得挺正确的。这件事展现出孟尝君不仅是一个暴脾气,而且的确是一个小丈夫,是一个心理上的小丈夫。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一个人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接受并且喜欢。有喜欢就有讨厌,有称赞就有批评甚至嘲讽,能够正确地处理他人的评价,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不肯接受别人的批评或者一味护自己短的人,实际上是心智不够健全的人。
    综上所述,孟尝君其人,是个三观还算端正,心智有点不健全,有报国之志并且拉拢了一批人脉,但没有与之相应的才干,唯一超能力就是是有钱的官二代罢了。
    35班 雷益宁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公子区)

    写下你读四公子传后的感想。可以写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四人传记谈你的感想。角度自选,贵在说出自己的看法。

  • 16王天任
    才华与胸襟都是人身上优秀的品质。说简单了,才华有很多种,分不同的方面和品级,如文学、艺术、政治等。一个人可以同时有才华与胸襟,也可以只占一头,也可以都没有。两者到底有什么关系?在我看来,胸襟就是一种才华,一种高级的才华。
    (大家都在分析感慨屈原和贾谊的有才华无胸襟,我在这里突然冒出来说才华与胸襟的关系,自然没有大家写的好。希望大家有足够的胸襟来容忍我一个没什么才华的人)
    才华很多,其实也很容易获得。只是屈原贾谊那种才华比较高级罢了,所以他们才能被传颂千古。像拥有普通小才华的人,从古至今数不胜数。所以,才华很泛。
    而胸襟也只是比较高级的才华,一种心境高自然就会拥有的才华。胸襟到底是什么?有时候它是对人的宽容,有时候又变成了心中的格局,对现实的理解。胸襟好像也分种类,屈原其实也是有胸襟的人,他的胸襟大到包容楚国,也只包容楚国。如果只是因为这个就说屈原没有胸襟,那一个有胸襟的人为什么不包容全国,全世界,或者干脆全宇宙?屈原有的是很大的胸襟,如果不是这胸襟,屈原岂会一直呆在楚国?然而大家却把这当成是没胸襟的表现,我不知道说什么好。

  • 才华固然重要,可是是否有才华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了呢?其实不尽然,就如胸襟,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若无胸襟,有才华也无处施展拳脚。
    就如《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中的贾生。他很有才华,文中说“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他有了才华,却不知“谦虚”为何物,文中曰“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侯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意思是所有事情都是贾生主张。果然,不久就有小人看不惯他,动一动嘴皮就让他去了长沙当老师。
    有人曾评论他说:“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这绝非空穴来风,在他接下来的人生完全体现出了。文中曰:“自以寿不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最后他的死也是突兀,让人啼笑不得。文中曰:“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却胸襟过小的年轻人就这样去了啊!
    其实,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不少见,在人际交往中,就算你有万种才华,你也不能抢完所有工作。更何况,你也不一定能每项都完成得很好。更何况,你也不能每项都完成得很好。
    这样看来,才华与胸襟是缺一不可,甚至可以说,胸襟的重要性还是要略胜一筹!
    —16 曹玥

  • 16 王芷若
    才华与胸襟
    屈原是一个很矛盾的存在,作为一个文人他文采斐然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眼里容不得一点沙
    作为文人的屈原他能写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迈辞赋但作为政治家的他却说出“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此等决绝的话语。
    命运就是这样的它没有站在哪一方的立场上
    文人的清高让他们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像一根尖刺尖锐的挑开社会的脓包,也正是这锐利,让他们成为政客 的眼中钉肉中刺。
    但渴望被赏识的文人仍旧选择了从政,他们近乎天真的希望这世界可以变得如桃花源一样政治清 明人民和乐,可世界哪有那么美好,乌托邦哪又真的存在呢?他们想做雄鹰,但这想法在老谋深算的政容眼中就像那只出头鸟,于是往往在他们还没开始自己的改革时就被折断了翅膀。
    于是他们又变成文人在自己笔中的世界里舒展着自己的抱负,在自己笔中的世界里展现自己蒙迈的胸襟。
    文人在现实世界中有不斐的才华却没有能容纳他人的胸襟。但他在自己的理想国里,就是一个为人豪迈,胸襟开阔的政客。

  • 贾谊死得奇怪,却又死得明白。
    他二十那年,受诏为博士,可陪在皇帝身侧,议论天下,又能在太学教授贵族子弟 可谓是出尽了风头。我想,那时的他心中必定是豪气冲天,正摩拳擦掌准备干上一场能彰显自己积于心中所有骄傲的才华的战斗,他也的确怎么做了,且做得至善至美,深得陛下信任。金壁堂皇的官殿却遮住了他察觉阴暗之地的眼睛,他忘记了为官之道的首条生存守则:永远记得给自己留条后路。可年少的心中又只装得下皇帝的赞扬。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那一刻终于到了,邪恶势力终于汇聚在了一起,向贾谊猛裂进攻 ,使他防不设防,那句“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后果太严重了,天子本多疑,一“疏”一“谪”,贾谊便从高处掉回了地上,摔得鼻青脸肿,呲牙咧嘴。试想一下,当自己最是风华正茂之时,或许前几天才得了君王的称赞,受到同僚们的祝贺,走路走得稳稳当当,现在就命自己收拾着家当,远离这个自己所有荣誉的源头,自己梦想的起航之地时,他的脚下就软了,眼睛睁得大大的,他还不明白,怎么自己就要走了,去到那个传说荒无人烟,雾瘴夺命的南蛮之地了。那颗小小的心脏便要被愁绪挤爆了。 在自己的那栋小屋里,他看到野鸦飞入屋内都顿生愁绪。几年后,回到朝廷,与皇帝论个道,自己的学生去世都使他痛苦至死。心太小了,多年的打压,打得他直不起腰来,承受不了东西,心里什么都装不下,也装不了。我以为,就算他没哭死,日后也做不了什么事了,豪气什么的,只怕想都不敢想了。 再来看看邓小平同志,三次起伏,被无数人嘲讽,被无数人耻笑,瘦小的身躯却始终不肯倒下,他以浩如烟海的胸襟去接受,那些话语只怕他都没有去思考过一秒,他永远只思考着大局,努力学习,最终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假如他被击倒了,哪怕是倒了一秒,中国的今天可能会延迟几个世纪才能走到。 同样是极具才华之人,同样遭受挫折,只因心胸的宽度,一个死去了,一个永远活着。

  • 16 杨程皓 才华与胸襟
    纵观古今千年,无数文人墨客为了改变身世,追逐名利而发奋苦读。追其原因莫过于是为了提升自我才华从而被赏识或金榜题名,晋升为官吏,成就一番远大的事业。
    但那些才华横溢,满腹经纶,而又身居高管的文人们就一定会成功,会拜托悲剧的命运吗?显然不是这样的!贾生的命运就是鲜活的案例。他天资聪颖,自幼诵读经书。十八岁任官,几年后升至博士,二十多就担任太中大夫。诸多难事,他人不知如何,贾生尽为对之。
    如此资质卓越,才高八斗的青年,却是一位悲剧英雄。仅因为怀王坠马而亡,贾生就哭泣岁余,最终死去。这种结局,不经令人引以为憾。甚至会有人流露出嘲讽之态。
    贾生最终以悲剧英雄的身份,进入史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就在胸襟二字上。苏轼以"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来评价贾生。这无疑是很恰当的。外修才华,内拓胸襟,才是人们应该一直追求的。才华与胸襟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只偏其中之一,如果一方面出了问题,就难以平复了。
    自古正真成就大事,名垂千古的伟人无一不是兼具了才华与胸襟的。曹操作为名义上一统三国的枭雄,具有很高的军事和政治才华,当他掌握了足够的力量南下的时候,迎接他的是赤壁之战的惨败。他自我放弃了吗?并没有!因为他那深沉似海的胸襟容纳了这一切,支持着他继续奋进。最终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这就是才华与胸襟的运用。
    才华与胸襟是相辅相成的。做到了内外修才华,内拓胸襟,融会贯通。耐世间纷纷扰扰,亦可登峰造极。

  • 高一16 蒋佳芮

    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说明肚量与才华是人久具高位而安然的一个保障。

    东汉末年分三国,诸葛亮和周瑜两人之间的计斗则格外引人瞩目。他们两人的才华不相上下,甚至周瑜可能还胜过诸葛。武斗之间刀光剑影,文斗之间阴谋诡计。他们斗计,斗心,最终周瑜被活活气死在大帐中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是个有宏伟志向的天才,奈何是个小心眼。

    同样是乱世,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可就励志多了。同样是受了侮辱,勾践回国后就开始练兵,准备复兴,最后成为一方霸主。仇恨让人涅槃。

    人生漫漫,如果只是因为受了一点委屈就自暴自弃,岂不太小家子气。文革时期那么多的委屈,为什么还是有人能够活下来?如果邓小平因为拘泥于文人的面子或是以往光辉战绩而寻短见的话,中国还能改革开放吗?如果清朝爱国人士因为“文字狱”而不敢发表正确言论,中华受外国列强的欺压又不知会延续至何时。

    屈原因不被大王赏识而自投汨罗,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他们不缺乏才华,也不差远大的志向,他们只是没有英雄应该具备的气量。因为没了这点气量,所以无法实现远大的志向,所以无法体现超乎常人的才华。

    才华和胸襟是每个人所具有的,只有大小不一之说。因为狭小的胸襟而无法体现才华则是悲剧。悲剧之说亦是戏剧,太过戏剧化的演绎只有被传颂而并非再现。

    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终究只是传说。

  • 16张芮豪 才华与胸襟
    文人政客就同一只孤帆远航的帆船,在惊涛骇浪的历史暗河中源远流长,才华与胸襟,一个做帆,一个做桨。一个顺水,一个推舟驶往他们向往的精神天堂。
    文人的武器即使才华。若是口才和文笔皆有那不入仕途则是易事,可在风花雪月的抒情之中也会有不少的人在自我的蚕食吞噬中出步入深渊,他们有的猜不透君王,有的看不穿官场,有的拨不开迷雾,最后死在自己的内心中,本来堆积如山的才华,却一下子化作一摊烂泥无人收场。原因?则是气量,胸襟!越王勾践国破民亡,仿佛天塌一般,怎么不学项羽颈上寒铁一命呜呼。而理性的苟活于世,只为有朝一日能再次称霸,独占鳌头。可怜那屈原,贾生没悟到司马迁之道不懂利剑先磨后出鞘。
    可就没有两全之人?此人非凡人,诗仙李白也,笑傲仕途,浪迹天涯,如此的才华与胸襟才构成一种流佳千古的潇洒,更有步入仕途不做官,做官只玩个新鲜的职场态度让人再次对他钦慕三分。
    鱼熊掌可兼得乎?可乎?不可乎得,其一为圣;得全者,可逾神!

  • 16班,张翱萱萱萱萱萱萱萱萱
    才华与胸襟两种观点并不矛盾,但是有没有关联,放眼远望中国历史,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
    我们来谈谈屈原吧,屈原是一名大文豪,是一名爱国诗人,作家。他有节操,高洁,清高。但是,我不太喜欢他。首先是因为他没有得“道”。一个得到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是与世无争,不显露自己,不挣名,利。但他却因为自己担任大官被皇帝任用可以改宪法而有一点膨胀,最后被小人所迫害。如果他是一个得道者,他就不会夸耀自己,那么小人也就没有机会来伤害他了。后来他竟然说出了“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样的话。这种话其他人来赞扬他我觉得可以,但是自己这样对别人说,我觉得就不行了。更何况他还是对一个得道者说的那番话。
    他跳江而死,尸体坠入河中。他有着中国魂,但是他不完美。他的清气可以值得所有人学习,但是最后选择跳江自杀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高,我觉得这是十分愚蠢的行为。生命是最重要的,舍命去表达对这个世界的不满,不肯去迎合这个肮脏的世界,但是他可以用生命去尝试改变,虽然可能会与所有人为敌,被以残忍的方法杀死,但是自己的的心却永远站在他自己身后,在走投无路时,回过头还有爱自己的人民。。。。。。这让我想起了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屈原没有选择地平线,他选择了江底。。。。。。
    唐太宗李世民我认为就是一个才华与胸襟兼备的人。他是武将出生,热血而冲动,但是处理天下大事却又十分明朗。这还不是因为他背后有一个叫做魏征的男人。也正是他的冲动他多次想杀死魏征,而且在他45岁时听了小人谗言还砸了魏征的墓碑,但之后他想到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他又原谅了魏征,重新又建了坟墓。当然了,这是君王说应该做的。 若屈原能搏一下,那怕当一个老道士也比死好啊!

  • 16 罗来兰绪 才华与胸襟
    论才华,屈原和贾生的确是顶尖的,是天才,按照正常的套 路,这种才华横益的人本应会干一番大事业可他们却成为
    了历史上标准的悲剧英雄,为因为世上还存在胸襟,如果它像一道狭谷,那就只能把成功隔在才华的对面,若它像山一样高大,那就是直入云霄般成功。
    屈原多厉害去了,内议国事,以出号令,出接宾客,应对诸候。可以说是楚怀王的一把手”,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简直阅 朝廷上下无人能敌。你想想,一个大臣都做到政治内外兼通,精明能干;文学上,成就斐然,随口一作更是流传千古的大作。说白了,就是朝廷上的战斗机”。而贾生呢,十八岁就能诵诗属书,闻名郡中。才学优秀,通诸子百家,年纪轻轻,就能说会道。辅佐孝文帝治理国家,使国泰民安,法制度,兴礼乐,天下和洽。可以说,这两应就是男神级别的人物。政治、文学样样精通,都是大有作为,独得皇上恩宠,而在后期,屈原 被贬谪,悲愤交加作出的《离骚》更是达到了文学顶峰,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熟知,所吟颂,所赞赏的大作。贾生这个天才,渡湘水,吊屈原,野鸟飞过都能成作成篇,生活到处都是辞赋。而且还懂鬼神之说,也是个全能之才
    这两人,要不是时代不同,还真是难兄难弟”都知道,这人只要是
    飞黄腾达了,就得有小人来给领导嚼舌头挖墙角了。更何况这两个年纪轻轻的文学人青年?屈原这人吧,才华是没得说,但就是傲,而且还又傲又倔。你看吧,政治上你独领风骚,出尽风头,文学上取独占鳌头,还骄傲自豪。国家,你内外都治理得好,大王又和你亲近,就宠你,那个争宠争得要死要活的上官大夫当然不爽了,就去妖言惑上了。而屈原一生都钟爱着的那个楚怀王,又是个庸傻不悟的傻大王,一听就后这话就信了,只得疏远他。屈原内心悲伤愤懑又愚忠,太倔了。后来就被流放,也不至于这么忧都吧,流放又咋了,胸襟可以开阔些呀。政治受挫,我可以在文学上不断创作呀。再说了,这又不是只 有一个国家,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可他就是从未明白过,太过于清高,朋友都没有,不甘顺其自然流走天涯,又不肯让世俗沾染自己的纯洁,那这日子就没法过了,只得投河自杀。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以,贾生这文学小青年,也还是敌不过改治老油条,被贬长沙他这人过于悲观,一想到自己被贬长沙就觉得寿命不长,日子不好过。哪里呢,才被贬到长沙呢,况且后来还被召回京了。自己的学生骑马摔死,就自责哭泣了一年多,活活把自己哭死了。做人啊,太多愁善感了。这也是他最终成不了大器的主要原因。说来说去,还是事关两个字一胸襟。
    纵观历史,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苏轼了。苏轼这从政经历多坎坷了。一贬再贬,贬了还贬。可却从未听他提起过什么举世混浊,惟我虽清,不如一死了之的话,政治上无人认可,我就专注文学。世人太污浊,我就独自享受生活,欣赏大好河川,灵感来了作上诗篇,成百上千,万古流传。贾被贬到长沙就悲叹寿命不长,苏轼还被贬海南呢!多远啊,可人家说什么?说的是我被贬海南更高兴,这么美的景色,绝不后悔。现在有人说他这是佛系,不,苏轼这是乐观器达,胸襟宽广。他把所有的苦,所有的难都容入心胸,去感受积极与美好,而这,却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一生。若是屈原贾生能似苏轼这般,那也不会英年早逝啊!一身的才华也不会虽随死而费。不过也是,不是所有文人都是苏轼。
    汩罗汤汤,随风流淌,尸沉河底,已无处寻觅。贾生凭吊,词赋极伤,泪水滴滴,悲一生不如意。才华横溢,又能奈何?海纳百川,笑傲人生,才是真谛。

  • 16班 雷益宁 才华与胸襟
    自古以来,便有“天妒英才”之说,像屈原、贾生之类的文人政治家,似乎总是英年早逝,难一展鸿鹄志;似乎总是羽扇纶巾不多时,难得善终。细一想,这些令人唏嘘扼腕的人物背后的命运总有些共通点,屈原、贾谊刚入仕时可谓顺风顺水,仕途广阔,深得皇帝信任与重用。而好景不长,不久就被谗佞穿小鞋,戳着脊梁骨逼下台去,被皇帝或疏或贬。人生轨迹的转折或许太过巨大。屈原从此一蹶不振最终沉汨罗而死,贾生则因为学生坠亡自认为师无状而哭死。
    或许我们会认为是他们的命运多舛。但是真正的命运,最终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屈原、贾生与其他成功的政治家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是文人政治家,先是文人,再是政治家。他们总把政治想得像文字游戏一样过于简单,而看不见官场的复杂;总把治国理想想得过于美好,像写出优美的文章一样,而忽略了现实的反差;总把君臣关系看作“一夫一妻制”一样,过于单纯,而看不透所谓“君臣”实则更如同“一夫多妻制”。
    文人的性格是单纯的,愿想是美好的。他们信仰辛勤换来的一定是硕果。他们认为自己拟订的治国良策,无论显贵和百姓都应该会积极地响应、推行毕竟对整个国家有利,人民自己也会从中受益,那何愁条令不能推行?但她们没有料到的是,现实中的人心是复杂的,正所谓“人心叵测”。自己辛劳的汗水,人们并不会积极地响应推行;朝中群臣并不会因自己制定出的治国良策而由衷地感到钦佩和欣喜,反而暗中甚至会有谗佞小人,借机诋毁他们。没有看清这一点的文人由理想的山巅坠下现实的幽谷之时,自然是痛彻心扉,寒彻骨髓。
    文人的心思是细腻的大概用闺中女子的心情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是君,“美人”是臣。他们理想中的君臣关系就应如佳缘伉俪一般。互相包容,互相欣赏。然而,现实中的官场却更像是“一夫多妻”,像后宫中嫔妃争宠,群臣在朝堂上大都为了争夺皇帝的宠信而不择手段,或故作姿态,或诋毁他人,或哗众取宠,或勾结党羽。而文人自是不屑于与这类人为伍的。但他们的前途却多由这类人掌握着。因而,他们被皇帝疏远、贬黜,被贬到偏远蛮夷之地。他们便会像小女子一般,哀叹自己仕途的不平,世界的不公,埋怨皇帝的不聪,却又终不肯离开皇帝。周游各地,另择明君。这就如同向日葵之于太阳,始终不离不弃,伴着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
    纵观中国历朝又有多少文人政治家能得以善始善终呢?诗仙李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豪情,贵妃端砚,力士脱靴的气势,最后也只得远离官场,浪迹江湖。军师周瑜,有铁锁连环、火烧赤壁的妙计,最后却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气郁而死。
    文人政治家,像是在现实干涸的河床上挣扎的理想的鱼,像是在现实疾风暴雨中不得振翅的理想的鸟,彷徨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或许文人与政治家这是两个不能相容的角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