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
第四章 电力市场主体行为
在古诺博弈模型中,每个企业都决定它所期望的产量,企业的最优产量取决于其他企业的产量的估计。
当一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大到不可忽略时,它通过将其产量设定在使边际成本小于市场价格的水平上来最大化其利润。因此,它将通过物理持留来行使市场力。
低弹性和高市场集中度有助于寡头厂商行使市场力。有趣的是,一个企业行使市场力可使市场上的所有企业受益,因为它提高了企业作为价格接受者出售其产品的价格。因此,旨在降低市场力的行动必须由代表用户利益的监管机构发起。这种行动通常不会得到任何生产企业的支持。
小结:当一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大到不可忽略时,它通过将其产量设定在使边际成本小于市场价格的水平上来最大化其利润
《华衫讲透大学》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两句话。
朱熹在编写时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本是上一篇文章的衍文,而在前句话后面接“此谓知之至也”一句,似乎有些突兀,好像缺少了什么。于是,朱熹便根据上下文关系,在中间重新补充了一段文字。我们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后来补充的那段文字。
我们先学习朱熹老师的解:
很多人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万事万物,换句话说,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接触想要了解的事物,并且对其进行彻底的研究。
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而天下的万事万物也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原理,只不过我们还没有彻底地弄清楚这些原理,所以才显得我们所得知的知识有限。因此,《大学》开篇便教育我们,要想学习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多接触天下的万事万物,用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最终彻底地弄清楚我们所研究的事物的原理。
只要我们能够长期努力,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任何事物我们都可以里外巨细地弄清楚,同时也可以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发挥到淋漓尽致,再也没有闭塞之处。这才是对万事万物做真正的认识和研究,才能称得上知识达到了顶点。
王阳明提出了他对格物致知的解释。知,不是知识,而是知善恶,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格,是个格子,是个善的标准,那事物一来,我就拿这个善的格子去它,对得上就是善,对不上就是恶,要匡正匡正。所以他对徐爱说: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懂得止于至善,就懂得格物了。
和那善的格子严丝合缝,就是止于至善。
王阳明这思想,后来总结成著名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么说,格物致知的知,就是良知。而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先致良知,然后就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结:朱熹的格物致知强调要想获取知识,就要不断地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弄清事物背后的原理。而王阳明理解的格物致知,是致良知,用一个判断事物善恶的标准去格物,以此达到分辨善恶的目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去格物致知,用自己建立的善恶标准去判别事物,从而去做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