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二学案:格物致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朱熹的解释是,所谓致知在格物,就是说我们要想有所知,就要探究事物,求得事物的原理。天下之物莫不有其原理,我们不能穷尽这些事物的原理,就不能全知。
王阳明的解释是,知,不是知识,而是知善恶,也就是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格,是一个格子,是善的标准,拿着这个善的格子去框各种事物,对得上就是善,对不上就是恶,要匡正匡正。
东汉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的解释是,“格”是“来”的意思,“格物致知”就是,你想什么,就会来什么。你心善,善的东西就来到你身边;你心恶,恶的东西就会向你聚拢。
个人觉得汉唐大家的解释较为通俗好懂,比较走平民路线。总之各大家解释有所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