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稍微努力一点,考上乡镇的初中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初一是四个班,一班和二班是尖子班,三班四班是普通班。所谓的尖子班也就是把小升初成绩稍好的按排名集中在一起而已。当时分到了2班。初中的学习条件是非常差的,简陋的教室,学生宿舍是用废弃的老教室改成的,密密码码地摆着上下铺的木架床。冬天漏风,雨天漏雨。晚上睡觉的时候闹哄哄的,像菜市场。生活用水也供应不上,经常成群结队到2公里外的小河里提水。条件虽差,但在当时并没有感觉到什么,甚至还感觉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对于来自偏僻的农村小孩来说乡镇已经是更大的舞台。
从村到乡里有十几公里,其实也就是翻过一座大山,已经有一条公路,一天有一趟的公共汽车。一周回家一次,没钱坐车,都是走路回走路去,吃的大米和干菜都是从家里带去的,干菜里偶尔也会有肉,一吃就是一星期,一吃就是一学期,学校里同学们把菜端在一起,都是大同小异的酸菜干莱。最好的年纪却吃最没营养的干菜,身高也就成了永远的痛。
课程增加了,学的最好的是英语。教我班的英语老师是民办的,但我们成绩却比一班公办的英语老师教的好。英语以应试教育为主,不重视口语,听力的训练,又没有及时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也是学得不完整的。
新的环境不难适应,倒是本地有的同学不知哪来的优越感却让人感到不舒服,大家都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一言不合干起来也是常有的事。经常在大仓库的宿舍里形成两派,相互对骂。群架单挑什么都来,总有几个当地的混混爱闹事,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凭着主场优势,所以吃亏忍让的几乎是我们。
体育老师刚从学校毕业到我们中学任教,据说是会散打,牛逼哄哄的,经常无故打人。我也被他扇过脸,至今都没有释怀。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忍气吞声,有一次体育课打了我村一个同学,把这个同学惹火了,跑到学校厨房拿了一把菜刀追了他好几条街,说来也怪,后面他们反而成了酒肉朋友。
初中三年(1993--1995)的学习生活总的来说还是非常充实的,已经能够慢慢地控制情绪,定下心来认真读书。由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水平不高,要考上县城最好的一中也是异常困难。200多人最后也就勉强考上2个,也有成绩比较好的选择了考中专,当时中专也是非常吃香的,对于比较困难的家庭,选择中专也是很好的一种选择,三年出来就可以上班赚钱了。1995年初中毕业,成绩出来,一中不够,排在第二的坎中又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