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会儿《家庭的觉醒》这本书,对孩子的教育一点感想:
我们父母平时有着充满恐惧和焦虑的世界观,总爱给孩子讲世界的残酷与不公,提醒孩子很多的注意事项,防止孩子不上进、跌跟头、好逸恶劳、习惯不好等,我们也会根据自己的经历、看问题的态度、立场、各种各样的担心等不断传递给孩子,目的也是想给孩子灌输一种理念或者安全感,要让孩子成为坚强的人,有能力的人,遇事儿会动脑筋的人,你说对吗?没毛病。
可是我们却很容易成为喋喋不休爱唠叨的父母。近期我发现爱人就有这种态度,三个孩子都处于青春期,很敏感,我们说话沟通都比较谨慎,但爱人憋不住,还总是想多嘱咐几句,喜欢讲很多人生如何面对现实的大道理,未来呀,工作呀、名校啊什么的。有次我和孩子互动,孩子悄悄给我说,烦透了,总是说学习和将来不好了怎么怎么。一听也明白,这是厌烦父母啰嗦的毛病!
其实也是,我们敦促孩子想让他们做一个我们心中渴望的那个人,觉得给他们更多的指导帮助,但潜意识里还是想控制孩子按我们的意愿走,而且把成人的担忧都摆放在孩子面前,这种感受会有好的效果吗?反思一下,觉得不好。确实我们没有权利把自己的感受放在孩子身上,越担心什么,似乎对孩子的干扰就会越多。
那么想想解决方案,今后注意几点:
一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多去鼓励孩子做自己;
二是欣赏孩子丰盛的内心,不要总觉得他们不行,减少干扰,减少负能量。尽量给孩子轻松的环境。
三是亲子情感的交流很重要,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父母也要学会与他们分离,像我们家孩子步入青春期,从身体到内心是逐步走向独立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也是逐步增强的,老套子说教就不能再用了,认为不用说教多沟通情感就比较好。
四是不害怕孩子犯倔提出异议,还是需要多倾听他们的感受,做支持者,给孩子信心。
五是不能勉强拔高心中的渴望。想想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钢铁侠,不会是超人,心劲儿太足,容易焦虑疲惫,所以真实面对生活也好,活着不是给别人看,孩子优不优秀也不是给别人看,没必要装,自然生长就好。孩子更多时候也是我们的老师!
昨天孩子放学做完作业就开始和他的同学热热闹闹、又喊又叫地玩游戏,父母不想这样的事发生。每当发现我家男孩子有这种举动我就想凑过去给他说:1、不能玩时间太长;2、把其他还需要准备的事提前完成;3、当时承诺的到时间我会来检查等等之类交代的话。
可真是到点了假如过来看他还在热火朝天地玩,根本停不下来。怎么办?训斥指责肯定不行,那我会说休息一下,咱们陪家里小狗玩一会吧,要不去公园溜达一圈,一起做点好吃的,要不我说可以陪你下棋玩牌怎么样?…..想法都很好,可收效不明显,他还想玩,说要再给他半小时怎么怎么。
有时候我是想发火的,想拿出家长的威风进一步约法三章。甚至绕着弯会说再玩下去会让你的眼睛视力越来越差,要去看医生,或者把老师搬出来怎么怎么,反正不听话结果很严重之类的警告,其实这样的干涉也不一定有效果。因为屡试屡败,孩子也不愿听你多啰嗦一句。
其实感觉父母和孩子都被潜藏的焦虑所控制,我们习惯做出不少的评判,尤其父母爱把我们的偏见、意见和批评投射到孩子的行为上。如果理解交流不够。孩子做的不好,这个时候没有共情心或者没尊重的方式去说、去要求,提前没有沟通好管教效果也自然差。我们看书学育儿技巧,感觉更多的还是教我们如何去操纵孩子的感受。那么有同理心、有共情心必须先懂得感受这个环节。
现在理解:当我们真正与他人产生共情时,我们不会对他人有所期待,学会抛弃自己的期望,专注于当时交流的过程,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什么结果或目标不能考虑过多,能体会他人感受的能力,觉得这样的共情反倒容易解决问题。不仅仅亲子关系,任何为人处事中的关系链接多学会换位思考,不自觉地置身于共情中,自身的亲和力一定会提升。
就说上面的例子,我家孩子没有去公园(尽管我内心非常想让他这样选择,关键自己想去散步),他说花粉有过敏不想去。那就在家里开心一起玩了会儿纸牌。这样也可以接受!毕竟可以让他停止了玩游戏。这让我也感受到,与孩子把握眼前的共处时光,陪伴、接纳他们,抛弃一些多余的期望和想法,或许是好的处理方法。乐在其中,用另外的兴趣引导孩子来做这也是很好的体验。
体会孩子心境有几个点可以参照:
1、安静地坐在孩子身边
2、柔和地重复他们的感受
3、尝试理解他们而不去打扰
4、把自己的观点、说教和指责收起来
5、坚持相信他们
6、平和自己的焦虑并想办法消化。
刚才看了第十七章,总结后写几点感想:
我们当父母的平时不应限制孩子过多,如果给孩子好的空间,多鼓励孩子肯定是不一样的。
1、好奇的空间,这是开放式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们讨论,不增加意见。
2、分享的空间,平等尊重不说教。
3、幽默的空间,让孩子学会轻松自在,家庭气氛不能过于单调乏味或紧张。我让自家孩子叫我老宋,感觉也很开心,就不设什么条条框框。
4、扩大家庭活动的空间。有时候可以让孩子当家长,进行角色互换。角色扮演中锻炼各自的沟通。
在说到父母情绪和感受的重要性方面,家长考虑的几个点。
1、家长要学会安静。有时啰嗦不如学会闭嘴。
2、家长要学会思考。为什么我们会焦虑,为什么有负面情绪,怎么抛弃掉不好的情绪。
3、家长要学会支持,多鼓励孩子去尝试。
4、家长多让孩子参与决策,满足自主需求。
5、家长要学会控制。平时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一定有好的动机,平时多记录多反省多觉察自己。
6、家长要学会维护,给孩子以尊重。孩子不可能成为父母的复制品,他们有自己的自强自立自尊的个性。
最后看第22章:从战场到谈判桌的感想
这一章是引导我们家长和子女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共识,让家庭成员都感受到被倾听、被理解和被认可的状态下从而激发出做最好的自己。书中说,要尊重子女的权利,还要自然而然地学会放手和表达出自己的声音,那么我们家长怎么做呢?
1、善于倾听。有的父母害怕他们的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孩子会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还有的人害怕给孩子更多权力,觉得会冲昏孩子的头脑。书中用对话的例子给我们证明了家长顺着孩子的愿望去引导他们,就能够把孩子内心深处的拥有感、乐趣、空间感、奇思妙想给激发出来。
2、远离溺爱。有些孩子提出的愿望需要我们辨识,而不是完全放纵满足愿望。比如孩子想要双鞋子,与其马上买就不如让他们学着去检验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双鞋子。假如一个愿望超过经济能力,那我们也不能马上节衣缩食来实现它,我们要做的是用我们的觉醒去检视孩子的愿望,比如还是这双鞋,能不能找出方法让孩子挣钱买下这双鞋呢?给孩子思考和责任心。
3、实现共赢。对孩子有控制思想或者说教盛气凌人都不可取,父母不能高高在上,甚至教训争吵都不可取,必须有共赢思维才能让孩子对我们敞开心扉,接受我们的意见。书中举了两个与孩子冲突的例子说明有时候父母可以妥协、谈判或做出某些牺牲,首先有合作的态度以达到有成果的共赢。那要真没有折衷的处理方法,要多学习沟通艺术、谈判艺术。
4、终结矛盾。孩子间争吵争斗你会怎么处理?还是先从家长做起,我们不能贴标签,说这个好那个不好,要不偏不倚,不能制造新矛盾。那怎么用合作的方式解决冲突,并教会孩子与他人相处,关键的是同理心。
5、不能在失败婚姻上伤口撒盐。有的婚姻分开了也不能说是失败,不能勉强的也应该以优雅、宽恕和感恩的心放手。既然分开,父母要与孩子谈心,让孩子表达他们对分开的各种感受,这样还可以与孩子一起消除很多误解。有觉醒的父母碰到这种不愉快的事应该有个基本的应对机制,帮助孩子一步步走出过渡期,多安抚孩子,千万不要陷入冷战。
6、冷静面对破坏性事件。人生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我们不停地修正航道。比如有的孩子冲动做不好的事怎么办?举例抽大麻,打架斗殴严重等猝不及防的事。家长一定冷静,要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有原因,是平时的积累造成的,家长适当停下来,要改变家里的气场,这个时候必须和孩子多沟通,了解事情的真相背景,不能动粗恶性干预。最好的办法是接受家庭辅导,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