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各位美仁,大家晚上好!
首先感谢主持人杨娜老师,分享嘉宾王大庆老师和毛杰莉老师。
我第一次作点评,准备工作做得不足,请大家多多包涵。其实与其说是点评,还不如说是来学习。
相识毛杰莉老师是在第七届的线上教育行走,毛老师非常地精进,多次听毛老师的线上分享和主持,特别是在第八届教育行走上发起的朗诵节目《阅读,无限接近真正的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大庆老师我早在“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系列课程中就认识了,大庆老师是其中一个课程的主持人。今年的教育行走,比较遗憾没有跟大庆老师有很多的交流,但我已购买了大庆老师的书,我会慢慢研读。
《每个孩子都是天上的星辰》作者介绍里说:大庆老师从教35年来,当过校长,做过公务员,最终回归“孩子王”。大庆老师在本书自序里还说:我一直有一种庆幸,我的职业和我的爱好是相一致的。因此,即使工作多年,在我身上依然没有半点职业倦怠,有的只是对工作的高度热情和对教育的纯粹热爱。正如李镇西老师说的,教育是我的爱好,我怎么会有职业倦怠呢?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言,所谓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大庆老师是痴迷教育的好老师。在我眼里,大庆老师是大咖级的人物。
大庆老师今晚分享的主题是幼小衔接。面对幼小衔接,大庆老师说衔接的重点一定是“既要……也要”,让知识学习和身心健康达成平衡,带着孩子回到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情境中学习,在互动中学习……看到参差多态的生命,既看到孩子的优势,扬其长,也能正视孩子的不足补其短,更能不急不躁耐心等待,放眼长远慢慢来。
如果把幼小衔接阶段放在人生的长河里来看,那只是开始,是打下根基,蓄积力量的时候,他需要有足够长看似浪费实则全盘吸收的自由奔放的闲暇时光,一如非洲草原的“草地之王”尖毛草,在最初的半年时间里,不与野草争短长,只是无声无息地扎根朝下生长,直到超过28米之长,当蓄积了足够的营养和能量之后,它便一发不可收拾,短短几天时间长成草地之王。
张文质老师说:教育是慢的艺术。人的成长是慢慢的快。诚然如此。
毛老师今晚分享的主题是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怎样做到参差多态呢?学会接纳。毛老师用三个故事阐述了这个道理。哪三个故事呢?
第一个是关于樊登的。樊登老师在一次演讲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有一天,我收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回复,他说,“好吧,那我们就接受孩子的平庸吧!”我相信你们在座有人心里就是这样想的,对吗?我说:“你为什么说这么傲慢的话?”他说:“我没有傲慢,我都接受孩子的平庸了,我怎么会傲慢呢?”我说:“你这句话很傲慢,你不知道吗?你怎么知道孩子听你的话就会不平庸呢?你怎么能够那么自信,觉得孩子一定要听话,一定要按你的指令来进行,他就能够如何如何?别逗了!”他说:“那我应该怎么说?”我说:“那我们就接受孩子带来的惊喜吧!”你要允许孩子是一个生命。
我的感悟是什么?我养育孩子的经验是:把孩子的命权交托给孩子自己,把航舵交给孩子,让他驾驶自己的生命之舟。我们可以坐副驾驶,可以适时指导,但不可抢抢孩子的方向盘。父母当好后勤部长或者做好保驾护航就行了。
第二个是大庆老师的故事。去年,走进第七期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我有幸结识了王大庆老师。大家可以教育行走的偌大会场中一眼就能看到这位满头白发、满脸祥和、总是挂着可亲笑容的姐姐。大庆老师的著作很快就诞生了,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她丰富的阅历中有着无比厚重的积累。她的这本新书《每个孩子都是天上的星辰》是她30多年教育经验和智慧的呈现。大庆老师用镜头捕捉画面,用文字记录日常,原本打算把图片给家长,把文字留给自己慢慢回忆,最终却促成了一本书的诞生。
我的感悟:生命在于折腾,不求安稳。写的意义太大了,写着写着出书了。
第三个故事是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一次,陶行知抱着一只鸡来到武汉大学的讲堂。他把那个鸡的脑袋摁着,地上有一把米,摁着那个鸡的脑袋让它吃,那个鸡就抗争,不吃,然后所有的人笑,觉得这个教授太奇怪了。然后陶行知把手松开,站到一边,那个鸡去吃米了。
毛老师说:迫于升学压力我们会不自觉地成为按住鸡脑袋的那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又怕自己做出一些尝试和改变之后,不能与群体里的大多数整齐划一。“不许不同”也许已经刻进了我们无意识。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改变不了学校,为何不能勇敢地从我们自己的课堂,自己的班级开始入手呢?刀哥说:“我们改变不了季节,但可以营造局部的春天。”
让我们一起来营造局部的春天。
我的点评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