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张祖庆老师的书,像一位促膝而谈老朋友,和你分享着他的经历,他的成长,他的感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语文那份平静而不平“朴素是优雅的灵魂”。
祖庆老师在序中提到,要想成为卓越教师,要过的三道坎中的第一道——方向。有了想“成为我自己”这个方向后,你就不会盲然,不会不知所措。彼时,我们就不会是任何人的影子,我就是我。
“一个老师,要想成为卓越的自己,必须要专注于一项,成就自己的品牌”。适当的取舍,才有办法深入。著名作家朗达·拜恩曾说过:“任何事物,专注它,就是在创造它”。张祖庆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专注使他的“野蛮”生长绽放出如此美丽的花朵。人无完人,要敢于把自己的绝招亮出来,坚持做自己,十年磨一剑,创造品牌。
教师需要成长,不断地成长,但,别忘了初心——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拿起放大镜,聚焦你的闪光点,再源源不断地注入能量,一定会燃起耀眼的火花。
一、好课,要慢慢回到语文,回归到真正的语文学习。
我们先来看书中的几段话:
“好课,要少点花拳绣腿,少一点形式创新;好课,要慢慢回到语文,回到真正的语文学习。”
“人品大于学问,要想上好课,先要做好人。”
“无论家常课还是公开课,都是我们生命中具有‘此在’意义的独一无二的课,都是我们真实的生命叙事。每一课,都不可苟且,不容苟且。”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懂得适度往后退,把展示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中央。”
“有人说,我的课,越来越安静,越来越朴素。”
优秀教师修炼到最后,是要达到“无我”的境界的。首先,家常课是不能糊弄的;其次,公开课不是只给别人看的;第三,表现的不是自己,而是为了学生;第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朴素才是最美的。比如说,白色光可以分解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慢慢地,我发现,对于什么是好课,我的看法逐渐在改变。我不再把:好玩有趣,耐人寻味,行云流水,诗意盎然等等,当做好课的唯一标准,我产生了颠覆性的认知。
真:成了我对一节课真正值得学习的新标准——
学生是否真正在思考,真正在主动学习语文?
教师是否在真正教学深思考,教学生主动学习语文?
课堂是不是真的让每个孩子在思考、在主动学语文?
精彩是教师个人的精彩还是教师唤醒学生,让每个学生真的走向了精彩?”
张老师说自己听课越多,对导师于永正先生的话越有了更多的体悟——
如果我再教小学语文,我会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但多读,还得多背——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多背点经典诗文。因为我明白了,学语文靠的是“童子功”——12岁以前,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这期间,人的记忆力最好而理解力弱,一定多背。兽穴如期小时候背熟的东西一般不会忘记,我会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养成读书读报和动笔写作的习惯。因为我明白了,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习惯,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一辈子的事情。人一生以读、写为伴,才会有成就。人生是花,语文是根,在我的引导下,每个学生的“根”会长得粗壮、有力。
二、人品大于学问,要想上好课,先要做好人。
张晓风的作品,有一段话深深触动过我:“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不知有多少老师在看到这段文字时会心怀敬畏。有人说:“教育,就是你离开学校以后,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才叫教育。”在漫长又短暂的教学生涯中,我们要始终相信,学生生命的轨迹,或许会因我们而改变;我们的那些谆谆教诲,或许会构筑成他们成长的基石。
三、厚积才能薄发
祖庆老师说:“年轻老师要学会‘克隆’名师课堂,模仿,是学习本领极为重要的途径。”你看,在他的职初阶段,他把“克隆”这一技术做到了极致。
在《我的仿课史》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让我感动:“每次上课前,我都努力抄一到两遍课堂实录,再把课堂实录压缩成教学设计,把每一个环节要点,写在书上,把一些画龙点睛的评价语,抄在书上。遇到模仿砸了,便进行‘复盘’,琢磨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关键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于是,找机会再上一遍;一遍不行,再上一遍。
看到这段话,我眼前似乎浮现那一个个无眠的夜晚,年轻的祖庆老师带着蓬勃热情,坐在案前,与一节节名师的课例死磕到底的坚定身影。
祖庆老师就像一个向导,向他看齐,让自己告别假努力,才能实实在在地琢磨出一节节好课。
“我们的教育,需要一些’野蛮’的另类生长。总需要一些人,守得初心,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耐得住寂寞。”紧跟祖庆老师的脚步,让我们一起“野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