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张祖庆老师《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摘了些让我感同身受的句子,再说说我的感受。
一、好课,要慢慢回到语文,回归到真正的语文学习。
看到祖庆老师这一句话,不禁在心里暗暗叫好。这,也是我的心里话。在经历纷纷扰扰二十多年课改之后,回首来路,这个“真”字,怎一个可贵了得!
情景教学,小组学习,三卡四导,翻转课堂......我们这一代人,大概是课改的同龄人。某种教学一经推广,便轰轰烈烈,在全国、全省、全市蔚然成风。前浪未尽,后浪又至,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态势。当然,我们的每一次“改革”,最大的影响者除了我们,便是我们的学生。大概有十几年,我自己也是重“形”而轻“实”。最初仿课时,甚至把名师的评价语,过渡语都逐字摘出来,细细揣摩,再偷偷用在课堂上。我现在回顾这些,并不是否定课改,否定自己之前做过的所有的努力。现在备课时的诸多想法、诸多实践也正是得益于十数年的不断学习。我想说的是,我所理解的——“真正的课堂”。祖庆老师提出一系列的衡量方向:
学生是否真正在思考、真正在主动学习语文?
教师是否在真正教学生思考、教学生主动学习语文?
课堂是不是真的让每个孩子在思考、在主动学语文?
精彩是教师个人的精彩还是教师唤醒学生,让每个学生真的走向了精彩?
......
这个省略号,我也想补充一下自己的考量:
教师是否在课堂中努力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
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看到人的发展本质——生命、生活、生长?
教师是否能以自己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实践课堂所得的愿望,甚至热爱语言文字本身?
课堂教学是否能与学生的生活、生长、生命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二、人品大于学问,要想上好课,先要做好人。
多年前,读张晓风的作品,有一段话深深触动了我:“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不知有多少老师在看到这段文字时会心怀敬畏,会头目涔涔。我,是。有人说:“教育,就是你离开学校以后,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才叫教育。”在漫长又短暂的教学生涯中,我们要始终相信,学生生命的轨迹,或许会因我们而改变;我们的那些谆谆教诲,或许会构筑成他们成长的基石。
三、一生都在备一节课,一生都在上一节课。这节课,叫生命。
鲍迈斯特说:“上帝的理想,并非真主的理想;你们的理想,既不是我们的理想,也不是他们的理想。凡是人的理想,没有不带主观偏好的。”
在我身边,有多少老师兢兢业业,日复一日的传道、授业、解惑。上课拼命讲,下课拼命判;考前拼命补,考后拼命说。我也曾经是这样的老师。我们把培养学生,理解为成绩优秀,品行端正。
我不断对自己提要求:我要认真负责,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不掉队;我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专业上出类拔萃,给我的学生更好更直接的教育;我要博览群书,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我要认真批改作业,找到每一个孩子的问题,耐心纠正......
20年来,我也是这样做的。因为学生考试成绩欠佳,找他一起分析卷子,不行还拉来家长配合;因为学生上课总是坐不住说话扭头,大声呵斥,痛心疾首“你这样影响别人更影响自己”;因为学生作业不认真,撕了让他重写......我以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还给家长一个学习优秀、行为端正、品德高尚的孩子。为了还给社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而如今对于“什么才是合格的教师”“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类的问题,我却不想当时那样笃定了。我当时的想法,至始至终都只是“我要”,却不知“孩子”究竟希望我做些什么。再看到这个问题“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我会告诉她,我会还给你,一个热爱生活,一个快乐自由,一个敬畏生命,一个尊重自己,一个珍惜现在,一个憧憬未来的孩子。来,他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