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雀)如何看待中医药,中药专业的科学主义者给大家的意见

分享背景介绍

未闻,中药学学士和生物学硕士。 我是一个科学主义者;我曾经痴迷中医,现在依然有着感情;虽然我不认为中医是科学的,但是我相信中医还是有存在价值的。

我不是中医,但是是正规中医药大学出来的,所以有系统学习了一点中医药知识。因此我不会看病,所以不要找我看病,但是我知道什么是中医药。

我只是个硕士,虽然也不能说自己是个科学家,但我的硕士是正规的科研、发论文,所以也绝不是民科。我的学位是SCIENCE MASTER(理学硕士或者科学硕士),我自认为对得起这个。

在中医和科学这两个方面我都有涉猎,相对来说这个话题我有资格谈论。

今天是分享我的观点,也是和大家相互碰撞一下思想,互相学习。因为很多人对于中医有些极端的看法,好的或者不好的。这个话题很容易引发争议,所以事先希望大家可以求同存异。

ps:当你发表观点的时候,先提一个问题,比如中医是否科学,中医是否有用等。在这个问题下发表你的观点。


中医的普遍看法

目前对于中医的态度,有非常极端的两类看法——中医粉、中医黑。而现实中可以影响大家如何看待中医的有三类人,芸芸大众都在这三类人的影响下走向某个方向。

盲目的中医支持者认为:中医至高无上的医学,西医离中医还差了不止几百年;

19年初,我参加浙医二院举办的一个营养学会议,当时请了一个浙江中医药大学搞药物研究的教授,他就在会场上慷慨激昂地讲了中医药如何厉害,讲了自己如何怼国外的教授,讲了西药的如何不堪。我无意与说这是好还是坏,只是想表达在有能力影响他人的人是笃信中医药的。我们在生活中也能遇到很多人,甚至有些人坚决不吃西药的。

纯粹的科学主义者认为:中医这个伪科学为什么还存在,谋财害命,浪费国家资源;

反对中医的名人很多。比如说著名的打假卫士方舟子,就是一个非常坚定的中医反对者。他甚至写了一本书《批判中医》,里面写的头头是道。还有我们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各种家的鲁迅,因为自己父亲的遭遇,对于中医也是深恶痛绝。我们从他的文章中都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对对中医的讽刺。据说鲁迅在晚年对中医的态度有所缓和,但也只是缓和而已。在上次分享的时候还有个小伙伴说自己非常崇拜的一位经济学家王福重非常反对中医。这只是几个例子,中医反对者是非常多的。

伪中医骗子认为:中医真是个好工具,忽悠客户(经营客户)真好用。

这类人我觉得鲁迅的“有意义无意的骗子”非常恰当。现在假借中医之名做生意的人特别多。有些人是有意行骗的,但是有些人是不知道自己的中医知识是假的,她相信自己被别人所教的中医知识是真的,非常坚信地给自己的客户使用。

我曾经在某个扣扣群里,看都有人宣称自己是中医酵素。我就纳了闷了,中医那里来的酵素?还有现在各个养生保健馆,都是假借中医之名在运营。我承认刮痧拔罐或者类似的理疗对大家有好处,但是绝不是他们所说的功效。

无知大众就在中医粉、中医黑和伪中医骗子的有意无意引导下走向自己认为是对的路。

所以我定位这个分享是一个科普。我希望自己可以作为中医文化的传播者,让大家建立起正确的中医观:让中医粉认识到中医的不科学;让中医黑认识到中医的存在价值;让人民大众知道中医是什么,能够了解真正的中医。

PS:为什么对于中医的争论这么大,在很多场合(微信群)都很难得出结论。因为这个关乎信仰了,有人信中医,有人信科学;有人知道科学的无能,有人见过中医的不足。当人形成对一个事物的认知,就认为自己是对的,不愿意改变。

用一句话送个大家:中医不科学,但是有用;科学最大的问题在于他还不够科学。

中医药分享目标

  目标:1、如何去看待中医,建立对中医的正确看法。

            2、介绍中医药的基本内容。中医有很多流派,有些也是水火不容的。我讲的学院派的东西(一些中医大家整理出来的大学教材),然后从自己一个科学主义者的角度的认知。

            3、非专业人士如何借助中医药养生保健。

PS:中医当下有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师承。据说拜师之后第一步就是让你忘记所学的一切,因为他们的医学知识和学校教的基本不同。也有人认为:真正的名老中医并没有参与当下教材的编写,认为当下的教材并不是优秀的中医思想。确实有些中医大家有自己独特的理论。

预热暖场

首先请大家依次分享下对中医的认知,了解下自己身边人的中医观。 (简短的介绍,结束时候更多的时间来讨论。)

我的中医观是什么——一种文化,而不是科学。虽然不科学,但是有用。

我自己的观点:中医是一种文化,不是科学。但是中医可以治病,它有用。这个看法将贯穿我整个分享。

你可以认为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可以认为中医超越当下的科学。不管如何,它都是不符合当下主流科学标准!!!

你也可以认为中医是反人类的迷信存在,但是存在即合理,它有自己的价值。

不过今天希望先了解我的观点。如果有疑问可以提问交流;如果有不同的价值观事后讨论。

PS:科学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不一定对的,不一定是真理。科学也没有严格的定义,但是科学界对于科学是有自己的标准的,中医不符合这个当下主流的标准。

传统医学的存在价值

一个不科学的医疗体系为什么还要存在?因为它有用。存在即合理!中医药的存在就是因为它还是对社会有价值。当下现代医学还不够发达,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中医正好可以解决。

西医常常很无力

我们不要以为非常科学的西医就怎么了不起。医学界有句名言: 有时去治愈; 经常去帮助; 总是去安慰

就是因为医学还无法解决很多问题,只能是给病人以安慰。

医学有一个特点叫做探索性。这个探索性指的是什么?就是说临床大夫在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尝试的态度,就比如说假如说来了一个病人,但是大夫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能试试先跟你试试这个药,看看能不能好,好了就OK,不好了再过来,我再给你换一种药,如果说还不好,那您到大医院或者说找一个有名的大夫看一下。也有时候是药物碰巧治好了,也有时候是病人自愈的。这就是我们的医学,不仅中医、西医也是如此。

大夫为什么要这样?他没有职业操守吗?有的。但他必须这样子。

你想想,假如一个客户说,大夫我不舒服。大夫跟他说,等一下让我仔细研究下,2天后你再过来。可能吗?病人一般都是很无助的,他们希望医生做点什么,医生也必须做点什么。我们不能等到确定所有的事情之后,再开始给病人治病。这同样告诉我们,医学只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更多的是只是去陪伴,给客人以安慰。 对于痛苦的病人来说,他就希望你能做点什么。

中医有效

那么一个不科学的医学系统到底是如何起效呢?我如何说服自己相信这个东西可以帮助我呢?

中医理论有它自己的理论,现在还无法用科学解释。所以你也不必要强求去解释。中医存在的原因是因为它有用,就如同心理学、社会学规律一样,这些其实都不是科学(用严格的科学标准),他们是一条条的规律,但是这些可以指导生活。有用,就可以使用。有些甚至是我们表面上无法理解的规律,比如:

我每天穿的漂漂亮亮的,就会有好运气。

也许你认为这是心理暗示,有心理学的味道。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层面,你穿的漂亮别人也喜欢啊,别人对你好,你运气相对来说自然就好了。这是潜在的规律。有些东西,不需要知道。就跟心理学一样,它所谓的科学,在科学家看来根本不是科学,只是规律。不科学或者难以解释的东西可以非常有用。

我还有一个苹果的比喻——经过我们人类总结,红苹果更甜。我们都认可这个红苹果更甜。但是有天一个科学家跳出来说,红苹果不一定甜,你这个一点都不科学,很多红苹果都是酸的。科学家说的对吗?对的。红和甜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你买苹果的时候会挑红的,还是不太红的。

据说足球员比赛前会亲吻大地,这是一种文化也好,迷信也好。这个对于足球员的成绩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才知道的。但是如果我们穿梭回几百年前告诉他们: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这是科学。他们因为我们在别的方面的知识选择相信我们。也就是说在他们心底是认同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可以在他们的思想来说,他们还是觉得太阳绕着地球更能指导问题——太阳升起、落下等等。太阳绕地球这个不科学的经验,相比于地球绕太阳这个科学知识更加有用。至少对于当下科学还不够完善的时候。

科学可能还不可以解释,但是它存在并且有用。

医学在很多问题上是很无力的,中医正好可以治疗某些疾病。

中西医的对比总览

这是一张我自己画的关于中西医的对比模型,我本无意于对比,只是希望说清楚中医,但是考虑到有很大一部分人群的知识体系是构建在现代医学或者科学基础之上,中西医的哲学根基不同,所以还是画了这么一张图帮助大家理解。

PS:我们九年义务教育是构建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所以很多人很难接受中医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很难。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大学第一节课就是讲阴阳五行,当时听的我一头雾水。再加上当时是早起第一节课,我记得课件休息的时候,走进了一个没有小便池的卫生间,赶紧跑。

中医的哲学基础

我们的所有认知都是在哲学之上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观。我们可以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是物质元素组成的,等等。这些都是哲学基础。中医的哲学基础思想是道家思想还糅合了兵家、佛家、儒家等的一些思想,这里不仔细谈了。 中医入门的都是以道家的阴阳五行为主,如果是一个中医大师周易八卦会用的更多一点。医者易也,这里的易就是易经。中医学的越深,他越偏于道的层面,是无法去简单讲解的,是需要意会的。我某次分享有位来自中医世家的朋友分享:他们家的大夫对于某些病人必须要八字,通过八字算命来治疗疾病非常之有效。八字辅助致病也得到了当天出席分享的一位中医博士的认同。虽然我还不是很认同这个,但是只是向大家表达了中医和道家思想的关系。

我们不那么复杂,主要讲比较简单的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可以说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元素,渗入中国的方方面面,在中医方面也是影响巨大的。理解阴阳五行我们从四个工具开始:阴阳鱼、阴阳对照表、五行相生相克图和五行对照表。

希望大家能够体会到中医文化或者中华文化的精妙。当初我体会到了他们的精妙之后之后,有种通透的感觉。

阴阳鱼

阴阳是中医药里最基本的一个概念。我们来看看阴阳鱼这张图。通常来说我们会把它叫做太极图,其实是错的。这张图的真实名字是阴阳鱼。这张图最好的是应该是一张动态图:阴阳鱼在不断地游动中,循环。他们的游动象征着阴阳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相反颜色的鱼眼代表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者相互联系、互为根基。

阴阳总结的特点就是:对立制约、消长平衡、互根互用、相互转化。

之前没有了解过阴阳的人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我当时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感觉我好像在哪里看过这个模式,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当时也没想到为什么似曾相识。后来在我学大学政治的时候,我终于想起来了我学过高中政治。大家都是学过政治,学过辩证法,学过矛盾,有没有感觉矛盾和阴阳很相似。我们来看一下阴阳和矛盾的对比。


这里大家能不能体会:阴阳其实就是一种矛盾,或者说矛盾就是阴阳。 凡事皆是矛盾,凡事皆可划分阴阳。

ps:辩证这个词也是来自于中医,辩证论治。我们的看待问题要辩证的看,看待疾病也要辩证地看。

阴阳对照表

矛盾和阴阳基本相似,只不过阴阳多了一个属性,我们把一类物体称之为阳,另外一类则称之为阴。作为中国人,我们不难理解:太阳、热的、男性、动态等都是阳,而月亮。寒凉、静态、女性等都是阴。这个概念还可以区分人体质、病的属性、药物的性味,更是指导大夫用药治病的准则。

万事万物皆有阴阳,因此阴阳是渗入我们文化的方方面面。

阴阳分类有几个原则:热的、动的、上方、虚的(相对于实体)、清的等等,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阴阳属性归类表做一个具体的了解。

总结来说,凡事必可划分阴阳,凡事必有阴阳两个属性。都有好有坏,都可以相互转化,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精妙的系统。不知道大家能不能体会到。下面给大家介绍另外一个更加精妙的系统——五行。

五行相生相克图

五行也是中医或者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五个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但是我们不说金木水火土,我们讲木火土金水。为什么呢?因为这么念是相生的一个顺序。当我们按照相生关系画一个圆之后,我们画一下他们的相克关系,正好形成了一个五角星。这也是一张美妙的图,具有数学之美的图——结合了圆形和五角星。

五行中每一个属性都和其他四种属性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土为例,水生木、木生火、金克木、木克土,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再通俗一点就是咳嗽可以是肺引起的,也可以是肝心脾肾引起的。永远可以自圆其说,永远可以解释现象。 请仔细品味一下他的完美与无懈可击,你就理解了中医的美妙。

这个五行怎么过渡到五脏呢?稍后解释(五行表)!

五行表

上面都是玄之又玄的,需要体会的。需要大家去悟的,我这么说大家也并不能很好get到重点,只能稍微感觉到他比较奇妙。下面就是非常有意思的了。中国以五为基数由五行衍生出的五脏、五气、五音、五味等等,完美地诠释了这个世界,解释了世界的运行规律、人体的运行规律、病理病机等等。然后我们看一下和五行对应的各种五。

五行图和五行表要结合起来看,结合完之后就是这么个情况。


鞥女作品的截图,六图网编号1517288。共享素材,侵删。

这个整合的五行图可以无限扩展,不仅是上面五行表的内容,更可以扩展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构成了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照一部分臧象理论(诊断)、法象药理的理论来解释。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一个咳嗽可能是肺引起的,也可能是肝,脾,肾或者心。

黑色为什么补肾?咸的为什么补肾?都是从这个法象药理而来。

Ps1:这张五行表是一个重点,大家随后会一直用到这个表。这个表伴随着我们中医或者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PS2:中医药是糅合了儒道释等多家学派的实用思想,主要哲学基础有三个:阴阳五行、周易八卦和宗气学说(气一元论)。此外还有各种小的思想和衍生流派。

中医的生命基础

从现代生物学(医学)看待中医的生命基础。物理化学里的分子原子对应着五行。

在生物(现代科学)层面,我们可以把人体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解剖基础: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各种体液:血液、组织液、细胞内液;

神经激素系统:神经,各种荷尔蒙。

采用类比+经验的总结,形成了中医特色的生命基础——气血津液、臧象、经络。

这个不能完全一致,但是具有某些相似性。简单理解没问题,但是如果你细扣或者深扣,中医的生命基础不仅仅是当下的实体,甚至包含了其他部位的功能。

比如说脾,这个脏器在中医里是后天之本,帮助我们运化食物的。但是西医里她就是一个大的淋巴器官,割掉完全没问题。因此中医里的脾脏不仅仅是脾脏,它还行使小肠等器官的功能。

虽然这套系统不科学,让科学主义者很难接受。你的脏器到底是不是我们的脏器,研究发现功能契合了你就说,看我早几千年就说过它有这个功能,我多厉害;不契合就说我们的脏器和你那个脏器不是一码事。

但是这个对应真的很有必要吗?这个虚无的脏器功能由于中医药在数千年的反复打磨,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实用的经验系统。这个对于我们治疗疾病非常有效!能够帮助我们完美解决问题、治疗疾病即可,何必那么深究呢?

最最有特色的就是经络,现在用我们的自然科学或者现代医学,是无法解释的。虽然经络早期可能是起源于血管或者神经,但是由于几千年的经验总结,经络已经和这些没有多大关系了。古人总结出一套实用的经络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目前人们还没有发现经络的实体,但是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是毋庸置疑。国外对于中医药认可度不好,但是国外扎针馆是很多的,就是因为扎针的神奇疗效。

在生命基础上就是我们人了。就跟细胞整体反应成为一个人一样。中医的气血津液也整体反应为我们的个体。中医理论来说我们人是天地之精华养育。有来源于父母储存于肾脏的先天之精和经脾胃运化水谷所得的后天之精共同滋养。

而西医理论我们人就是一个高级生物,是以基因为核心驱动的,然后在环境的影响下而丰富多彩。这里的环境是除基因以外的因素,包括饮食、心理、社会和我们常识中的环境。

中医体质和亚健康

体质一词我们经常在说,比如招蚊子体质,疾病易感体质,易出汗体质,易过敏体质。但是体质究竟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分类的,我们又属于哪种体质呢?现代医学也有一些分类,比如血型分类等等。

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我们人体在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不同的体质面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会因为适应性或者反应程度不同而展现不同的特点。

体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遗传性、多样性、稳定性、可变性、可调性、趋同性。因为是先天和后天共同决定,所以具有遗传性和多样性。总体来说体质具有稳定性,也只是相对稳定,具有可变性,或者说我们可以调整体质。同时体质具有地域或者文化趋同性,这些都反映了后天环境对体质的影响。

这个定义和描述有点复杂,我们可以把体质理解为个体整体呈现出的一种长期稳定特征。而这个长期稳定特征之下也有一些短期稳定的状态,这个是偏差更大的状态。一般是亚健康或者疾病。

体质分类

中医的体质分类其实有很多种,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并且只要你不断细化标准,你就能不断地得到更细的体质分类。中医药体系里体质也是如此。中医里有各种各样的体质分类。中医体质分类就有阴阳三分法,五行分法,形质苦乐分类、禀性勇怯分类等等。

因为中医药深入我们的文化骨髓,所以众多的体质分类到目前仍然有很多被沿用。比如我们常常说的:阴虚、阳虚、脾虚等等。这些大部分情况下是描述我们体质或者状态的。

九型中医体质

有如此多的中医体质分类,不利于它的应用推广,统一是必然之路。无数仁人志士都在为之努力,九型体质分类法出现得到了中医界的认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琦课题组带头制定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

PS:这个九型体质不是一个科学概念,只是经验总结。有哪些症状我们归结为某些体质,而拥有这些体制的人,我们可以给对应的调理方案。如同最近很火的九型一个一样,这些都是某些非常实用的经验总结。

PS:九型人格,最近很火,很多人在研究。但这也不是一个科学概念,它是一些规律的总结,一套实用的经验系统。中医体质也是如此的一个概念,不科学但是稳定可用。

判别标准

《中医体质判定量表》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制定,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完成体质判断。该量表得到中医药和卫生健康界的认可,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目前唯一被认可的中医体检。

具体可百度《中医体质判定量表》。

体质状态和亚健康

有很多中医的病症,在西医的界定里不属于疾病。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亚健康。比如说眼睛昏花,这个在中医里属于血虚,但是西医检查可能完全没有异常(或者当下的检测还检测不出来,而通过对应的中药是可以调理的。

体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除了平和质都是亚健康的状态。 处在完全健康的状态是不多的,总归有点偏颇。偏颇体质(非平和质)是一种长期稳定的亚健康状态,但是除此之外还有短期的亚健康状态,比如上火等。而所有体质也都会有短时间的偏颇,也就是我们在自己常见的体质上也会有点浮动。这个短期的亚健康状态和非平和体质都可以认为是亚健康。

病因病机

亚健康更进一步就是生病。我们人体生病都是有病因的。病机其实是我们疾病的变化方式,由于过于复杂,我们都不是专门的医学专业,这里不做讨论,我们仅仅讨论病因。

PS: 病机注重疾病的变化,比如病入膏肓这个故事,就讲的是邪气先入侵体表,再到内脏,最后到膏肓。当病入膏肓,就是疾病非常严重,无法挽回了。

病因

中医对于病因病机最核心的是:正气邪气理论。如果正气衰微或者邪气过强都会患病。而对于具体病因也会有一些分类。

西医对于病因常常是的:细菌、病毒感染,营养不合适导致等。

中医的病因其实也是和这个类似,目前我们通常会将其分为三类:外因、内因和不内外因(会有一些差别)。

外因

外因就是外部因素,主要有六淫、戾气。

戾气也有叫瘴气等等,我们看一些古装剧,有些森林里有瘴气。其实这是一种急性病菌,感染后会危及生命。

六淫是一类常见的病因。有六种天地之气(六气):风、暑、湿、燥、寒、火;当人体感受到过多的六气,则称之为六淫(六种过分),这里淫指过分。当我们被六淫侵犯就会生病。所以我们很多病都会带着这六种气的名字。

PS:除了外感六淫之外,还剩内生六邪。因为我们人体的异常,而内发产生上述的六种气。

目前大家用的最多的可能是上火。上火是我们中医的一种术语,是火邪上犯头目,使得我们口舌生疮、口咽干燥、眼睛赤痛,并伴有小便色黄的一种亚健康状态。这个术语在当下仍然被我们广泛使用。有没有有从来不用的举手示意下。

再来说另外一个——中风。这个大家都知道啥意思吗?年纪大了,脑溢血或者脑梗后口眼歪斜、吐着口水的那种就是中风。这个词汇已经不仅仅被中医使用,它被西医借鉴,并成为一个标准的西医病名,出现在西医教科书里。

最后一个病名,大家可能都不知道他是中医的词汇。感冒!有谁能告诉我感冒这个词,字面意思是什么?!感受到风邪,被风邪冒犯。风邪通常来说是我们感冒的主要原因或者常有的一个病因,所以有个说法是伤风感冒。感冒是一个不知不扣的中医病名,如今被西医完全采用,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中医的词汇。

《伤寒杂病论》其实分两部分:伤寒和杂病论。伤寒主要是针对六淫(尤其是寒)所造成的疾病。

题外话:如何从解释湿?

中医的定义:湿是阳气运化不足等原因导致的水液聚集(待准确)。

而湿湿没有形体的,只是抽象的概念。像大部分的中医脏器一样, 是没有实体的。

自己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是一类经验性的症状,用以指导我们用药物或者其他方式调理身体或者治疗疾病。

它的主要症状是:偏胖、乏力、黏腻、潮湿等等,一种类似与糖浆一样的粘稠感。

内因

内因最多的就是七情。《倚天屠龙记》里有个七伤拳,就是和七情相关。七情过就会伤及脏腑,所谓为情之所伤。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等等。被气死、笑死、吓死等等都是有可能的。我们杭州有个牛皋墓(宝石山上):他是岳飞手下的将领,有传说他是被秦桧毒死的,也有传说他是斩杀金兵将领金兀术之后笑死的。(据说程咬金也是笑死的)。

过劳、饮食失宜也是重要的内因。我们劳累过度也是会生病的。中医有个说法: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食积(吃撑了)等等情况对于饮食失宜也是很容易引起我们患病的。

不内外因

不内外因,包含病理产物病因:瘀血、结石、水湿痰饮等内生的五邪。

结石,其实中医是不多见的,但是有西医的普及,是很好理解。最玄的就是瘀血和湿气。我们去理疗馆最容易遇到的就是这两个,尤其是湿气,被人拿来做文章忽悠客户的很多。

瘀血对应的是活血化瘀,这个不一定是真的物理意义上的瘀血,也是一个抽象的感觉,你可以理解为血行不畅,流的比较慢,导致功能低下。这时候我们就要增强活血化瘀的能力。

有湿气就要排湿气。其实中医讲究渗水利湿,从小便排出。但是理疗馆都是拔罐、刮痧什么的,帮你祛湿。

为啥理疗館说湿气最多。因为拔罐的时候水蒸气可以凝结为水,刮痧什么的会涂抹刮痧油或者润滑油,会形成水样。但是这个和中医的水湿没有半毛钱关系。虽然刮痧拔罐对我们身体有好处,但是不是通过祛湿起作用的。所以不要被骗了,至少不要在这上面花大价钱。

刮痧主要作用: 调气行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络、驱邪排毒

拔罐主要作用: 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

艾灸主要作用:温经散寒 、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

总之瘀血和水湿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一些症状的经验总结,是没有可以形体的。需要活血化瘀的人并不一定真的有摔伤产生的瘀血;需要利水渗湿的人,根本不会有明显的水聚集。

辩证论治和四诊

有了疾病就要诊治,如何诊治呢?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望闻问切。但是这个靠谱吗?分享两个点

臧象(经络)、相由心生

臧象可以解释为内脏和表象。它指的是我们藏在体内的内藏,和我们展现在外部的表象。我们内脏发生疾病,体表都会有变化,这也是为什么诊断可以起作用。

还记得五行对照表吗?其实每一行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说胃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唾;肾开窍于耳,在体为骨,其华在发,在液为唾。。。

所以肾虚的症状是啥,头晕耳鸣啊,腰膝酸软,老年肾气不足,头发就白了。

另外一个是相由心生。这个有点看相的味道,但是也是侧面反应我们可以通过表面诊断内在的。

全息医学(理疗师傅:足疗;耳诊;眼诊等等)

全息医学其实属于是现代医学,它讲的是我们人体每个部位在人体全身都有投射。就比如足浴店看着你的腳就知道你身体那里除了问题,手诊师看着你的手也可以知道你的身体那里除了问题。 还有目诊,看我们的虹膜诊断疾病;耳的全息图谱等等。

以下列举了一些全息的图像,未必全部都科学可靠,仅供参考。





有些确实不准确,但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帮助我们筛查疾病或者辅助诊断,甚至直接诊断。对于这些联系,刚刚开始可能无法接受。包括我也是如此,后来突然有天想通了,这是因为我们人体是互相联系的。 各个部位虽然互相独立,但是他们通过中枢互相联系起来。

我们的神经汇聚,手上的神经会和脚上的神经聚合,他们最终都产生了某个联系——多重对称(自己创造出的名词)。就如同两条神经组合控制四个部位,当一个部位行动的时候,这两条神经相连的其他部位也会有一定的反应。

自然界生物越原始越对称,我们人虽然不对称的,但是内在的驱动力是简单的,所以有很多部位具有相关性。(这里可能比较费解,不做深入讲解)

中医的病、证,用药

各种各样的证,不强调病。对症下药。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大家都认为中医是治病根的。但是大家知道对症下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嘛?就是不看你是因为什么病因,不看你因为什么的病,而看你现在有什么症状,根据症状来下药。

中医是不讲求病的,它讲求的是症,或者症状。我们很多中医疾病都是什么症:消渴症等等。

其实用药的时候不仅仅是要先辩证才能对症下药。 我们要判别当下是什么证,根据证来下药。

(不是很确定,待考证:症和证因为简化繁体字所以变成不同的写法,古代是相同的字。)

中药

古人是如何发现中药的呢?我从4个方面讲:

1、药食同源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这个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隐喻,早期药物都是和食物一样一个个试出来尝出来的。我们并不知道哪些是药物,哪些是食物。在我们先贤茹毛饮血的时代,我们积累了最早的医药知识,我们知道哪些是食物,哪些是药物。食物和药物都是我们的祖辈们一个个试试出来的。食物和中药具有同源性。中国的烹调之圣(厨圣)——商汤宰相伊尹,也被传说最早只做了中药的汤剂。

药物和食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到现在仍然有些物品既可以作为食物,也可以作为药物。

卫健委有个药食同源的清单,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这个清单上的中药也可以当做食物来卖,比如说大枣、生姜等等。 这些药食两用的物品同样说明了我们的中药喝食物具有相同的起源。

2、法象药理

法象药理就是参天法地,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我们常说的“吃什么补什么”就是这一思想的应用。法这里是参照,象就是形象。所以法象就是参照他的形象。当你肾虚,吃肾的性状的物品就可以补肾。不一定是形状,也可以是别的方面,比如颜色、味道。肾属于黑、在味为咸味。好,所有黑色和咸的都可以补肾。长条形的药物一般具有舒筋通络的作用(比如说某些藤、蛇),因为他们和经络相似,所以可以通经络。

还有药物如果长在水边的一般性寒,干旱地区的一般性热。因此大部分水边或水里的药物都是寒性的,因为药物吸收了周围环境的性味。《神雕侠侣》中,失传的绝情毒的解药就生长在绝情花边上,这个除了遵循万物相生相克,也有一点法象药理。也是根据法象药理的规则应用。

吃什么补什么,有些人可能还可以接受,但是吃像什么就可以补什么大家就无法接受了。比如说我吃猪脑,可能会补充我们大脑的某些成分,起到补脑的作用,但是我吃像大脑一样的东西也能补脑吗?核桃可能是个巧合,正好含了某些磷脂或者不饱和脂肪酸,他们可以补充大脑需要。但是按照这个理论,我拿面团甚至泥巴捏一个大脑性状,理论上也是可以补脑的。

对于这一点我总结了一句话:起源于法象,宏大于药效,流传于记忆。最初发现是因为法象药理,但是我们后面仍然延续使用则是因为它的效果,我们淘洗了可以符合预测的药物。另外这个法象药理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某些药物的药效作用,从而使得这个药物与功效更广泛流传。

PS:这里头会混杂一些微效或者无效的药物。但是对于越严重的病,混杂的可能性越低。对于养生保健或者功效比较低的食物或者药物会有一些虚假的功能。

3、经验的荟萃和不断地淘洗筛选

中医药知识早些年代是口耳相传的,形成文字后开始被一些医家汇编成册。或者医家汲取经验形成自己的医药知识理论,著书立说,称为某个方面的开山鼻祖。

我们西湖边有个葛岭,是道士葛洪的相关。他是个道士,也是个非常有名的中医大夫。他的《肘后备急方》就是一个医药知识的汇编。屠呦呦就是从他的记载里得到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

取青蒿一握,取汁。

——《肘后备急方》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是做了这么一件事——汇编先贤和民间高手的医药经验。他是个医学大家,但是也是顺应时代产生的。 当然历史上不仅仅李时珍做了这么个汇总整理中药志的工作,基本历朝历代都有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只不过李时珍做的最为出色,成果更加令人欣喜,是集大成者。

4、是药三分毒

大家都知道西药有副作用,中药没有。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是药三分毒”这句话是中医药的。中医药有个:“以天地之偏性补人之全性”的说法。天地万物都是有自己的偏性的,对于正常人来说都是一种危害。当人体某个性味不足的时候,就要服用药物来补足。所以即便是一些补药也有三分毒性,用在合适的人身上才是补药。

关于重要毒副作用小的事,我总体来说赞同。但是并不是说重要没有毒副作用。中药的毒副作用写的都是不明,并不代表没有。但是我认为中药可以通过多种成分协同达到药效,所以相对来说毒副作用会低一点。但是这也只是相对,甚至不能保证。对于没有研究过的东西来说,他就是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PS:有些身体敏感的人(或者部分病人),更加能够体会到一些药物或者食物的功效作用。

方剂和中成药

多种中药组合起来就是方剂。中成药就是做好的方剂。

方剂讲求君臣佐使,大家可能都听过。大家应该也都学过鲁迅的课文,里面抨击中医药:必要经霜的芦根、成对的蟋蟀作为药引子。 这个确实反映了中医有一部分糟粕。我当初就是学到了方剂就学不下去了,感觉是在浪费生命。

但是经过历史淘洗的名方都是非常有效的,比如六味地黄丸、藿香正气水、龙胆泻肝丸、小柴胡颗粒等等,谁用谁知道。

当下对于中药有很多人吐槽,我归结为两点,一个是中药质量不好,一个药厂的工艺不好。中药质量不好,我稍后一个专题再仔细说。我们先讲一下药厂的工艺不好。

中医药主要是在东亚、南亚这一块比较兴盛。理论上我国应该是中医药市场很大的,或者出口等。但是我们再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占的很小。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中成药没有日本、韩国做的好。日本的汉方药药效要比我们国内的大部分药物好。

养生和体质调理

每个人都希望健康长寿。中医也确实有很多可以调理身体的,比如刮痧、拔罐、针灸、推拿、气功、药膳等。 除了扎针之外,别的都相对简单,大家都可以去尝试下。

特别说一下,大家需要根据自己的体质(体质检测)进行体质调理。所谓是药三分毒,是指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药物才对人有好处,如果你不适合吃这个药,这个要对你来说都有毒性。这些调理方法也是对应的个体的。

具体调理方法大家可以根据体质问卷调查表条i,或者咨询专业人士。

饮食药膳和饮食禁忌

环境(饮食、行为)会影响到我们的体质状态,会往好的或者坏的方向改变。古人根据自己的观察给我们总结出一些规律。有些可能确实不准确,不过也有很大一部分值得参考。部分经验可能症状不明显,但是不容我们忽视。

药膳

先说药膳,药膳是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文化中来了。比如说广东的凉茶、煲汤,厦门女性冬至还是立冬会喝四物汤,清明时节的艾饺或者青团。等等,他们是饮食文化,也是中医文化。

可以做的:茶叶、各种代茶饮(枸杞、菊花、麦冬、西洋参、),

小吃:龟苓膏,烧仙草,陈皮之类的,大山楂丸,

饮品:王老吉,加多宝,和其正,银花露 。

药膳:炒肝尖、西芹百合、山药等等

基本上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草药文化(近似于药膳文化),在一定的疾病状态下吃某些对应的中草药,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另外卫健委发布的《药食同源物品名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饮食禁忌

再来说一下饮食禁忌。我不相信食物相克,因为基本没有事。但是对于某些身体脆弱的人,还是要遵照一下的。

凡事有利有弊,食物也是如此。食物在补充我们人体所需的时候,必然有些我们不想要的或者非常想要的功能。比如说某些事物对于当下的疾病是有利的,有些是有害的。在几千年的中医药流传中,我们总结了这个规律,虽然不是百分百有效,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是有效的。

西医一般没有这个禁忌。但是没有并不代表没有影响。只是他们还不够先进发达,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没有总结出这个规律,或者还有做过研究证明这个。

针灸推拿(待补充)

经络穴位

针刺艾灸

刮痧拔罐

其他(拍打、按摩等等)


刮痧主要作用: 调气行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络、驱邪排毒

拔罐主要作用: 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

艾灸主要作用:温经散寒 、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


传统气功(待补充)

华佗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等等

中医药发展、现状等的一些观点

西医起效快,中医治根本

这其实是被广告的误导。

中医治疗某些疾病的效果也是非常快的。比如说我们的汤剂,中医有个说法“汤者,荡也”。就是喝了汤药之后,我们的疾病会被很快清除出去。中药对于某些急症也是非常有效的。因此中药起效慢的说法并不准确。

相对来说中医也不一定治本。中医的对症下药其实是治标的。而决定中医是否治本的,其实是看大夫的水平,大夫能否治到本。没有哪个有良心的大夫,不希望你早日康复,他们希望给你治本,但是可能抓不到,或者用药不到位。

中医死于中药,中药死于贪婪

这句话讲的是中药的质量下降。现在的中药基本都是规模种植,农残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现在的中药产量是比一起更高的,那么药效是否可以保证就是另外一说了。比如说一棵千年人参,一千年长的个胡萝卜的大小;种的人参,2-3年长成个白萝卜。这个虽然有点夸张,但是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去看待这个不同质量的药物,如何解决。我要保证相同的药效,用药量要加大多少。

中药死于贪婪。是指有些黑心商人把中药给搞坏了。虽然目前大部分的中药还是比较靠谱的,但是毕竟有些不法商人,他们作假贩假,使得中药材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损害中药的声誉。

中医的所有地盘都将被西医一个个拿下

这句话我很认同。首先这句话有两个前提:1、中医有用,有现在西医没有的优势;2、西医或者现代科学还无法解释中医药。

中医可以被科学解释,只是 科学还无法解释而已。未来科学或者现代医学一定可以解释中医的方方面面。

西医(现代医学)确实是中医(传统医学)的迭代版本,但是它并不能完美迭代中医。

西医治不好再来试一下中医

中医是一个非常有效果的经验医学。但是如果你条件允许,可以把中医当做西医的补充。国外就是把中医当做替代医学,当西医很无力的时候再去尝试中医。

但是对于某些医疗资源不够发达的地区,西医质量堪忧,甚至没有西医。这时候中医自然是非常棒的选择。

为什么又这么多的中医无脑黑和无脑粉

无脑这个词有点过分,但是这是事实。我通过这两类人观察,得到以下的粗结论:

中医无脑黑,都是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所以才会批判中医。我个人觉得这类人缺乏农村生活经验,一般是在城里长大,村里长大的也是个宅。总之没有见识过中药的神奇。直接从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攻击中医药,完全不接受中医药有用的事实,否定中医药。

中医无脑粉,一般没有科学素养,说白了不知道啥是科学。但是他们都见识过中医的神奇,看过西医的无力。也是因为他们的独特经历使得他们无脑粉中医。

有意思的互动

网友罗*观点

中医听起来是跟西医对立的,容易让人觉得这是中国自己的东西,跟西方不同。实际上中医不过是传统医学的一个分支,各国都有传统医学,但是在现代医学普及后逐渐消失了。只有中国因为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中医被保存并推广了。

前面两句话我很赞同,中医确实应该称之为中国传统医学,西医的正式名字是现代医学。西方各国也有非常优秀的传统医学,后来被现代医学(西医)取代了。从我对西方传统医学、甚至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不多的了解看,中医的理论系统要更加精深。不过我也客观地说:至于中国传统医学是否比国外传统医学更强,我并没有证据发表观点。

前面对于最后一句话,我觉得可以继续探讨下。中医确实可以弥补一些医疗资源不足,这也是它存在的价值之一。但是在医疗资源充足的时候,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吗?我不认为如此。它是一个宝库,一个待发掘的医药宝库。青蒿素就是从这里发掘而出的(部分人认为青蒿素和中药没关系,但是如果没有中药,不会有人想到青蒿素在黄花蒿里面)。

网友徐*观点

西医的理论可解释。中药的副作用不详,就不太敢用。

中药副作用不详,不敢用。但是详细了就敢用了吗?我们要看的是副作用大不大,有没有体现出来。有些中药是有副作用,但是也有很多中药的副作用不大,以至于没有被发现。的确是有些中药被爆有肾毒性、肝毒性,但是只要发现就会采取措施控制啊。不会放任不管的,中医药也在发展。

有些中药是明确有毒的,使用时候会非常注意。对于没有发现毒性的,一般来说毒性都不大。大部分药物没有明显毒性的药物,只要你不是长期过量,都很安全。

网友和尚*的观点

国家都提现代化,科学发展观,为啥中医不能现代,不能科学,说到底,还是不自信。谈中医治好总是谈个例,为啥不能用统计说话。

中医药一直在做现代化,而且投入很大,只不过你不知道而已。就跟西药,你知道西药的研究都是怎么走的吗?你接触的只是一个个商品。

 中医药不做统计是因为不好统计,它比西医难做统计。国家在医药方面投入一直少,最近才有几个像样点的医药企业,但是搞研发都是闹着玩的。中国的医药企业能搞的起研发的,烧的起钱的没几个。这样并不是说中药研究很差,而是整个中国的医药研发都不太好。过去中国一直是靠着中药和进口西药撑着的,并没有去投入研发。在等着西药的专利过期,因为研发成本太高。我们消耗不起。

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要做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巨大的投入,中国不规范的研究也才20年左右,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还需要很久。

中医药的出路就是融入现代科学,不是自绝于现代科学,抱残守缺,掩耳盗铃

应该是科学去解释中医,中医西化我不赞成的。中医药和现代科学还不到融合的时候。未来会被统一,但是也是未来。现在在尝试科学解读中医药,解读不出来。而我们也不能抛弃中医药,去强行融入科学。

就拿我们的针灸来说吧,针灸用科学解释不了,但是这个研究是很多的,国外对于针灸的认可也是很强的。但是现代医学(科学)还不能解释科学,不能找到经络或者穴位的解剖实体。如果要求中医融入科学,简单的,这些科学解释不了得,全部抛弃。

不是科学的问题,而是中医药的问题。

恰巧相反,我认为是科学的问题。科学还不够发达,它还无法解释中医药。未来中医药会被科学解释,但是科学不能被中医药解释。中医药有它独特的规则,它是无法科学化的。因为它是经验,但是这个未来是可以被科学解释。

每次去看病,都会搭一堆中药,搭配中药是医院创收的方式,是国家在变相扶持中医。

国家是扶持中医,但是不是这种方式。国家也不希望给患者过度医疗,因为社保还是需要国家买单的。搭配中药是当下体制的问题,是国家长久以来实施的以药养医的体制,和医院的盈利化运作方式有关。和中医药没多大关系。

中药里面多弄点青蒿素之类的出来就挺好的。

这是一个大方向,但是中医药不止于此。比如青蒿素已经出现抗药性了,但是青蒿还okay。

中医药研究不出来,就是因为很多药不是靠单体来的。当下西医主要是通过单体在研究。虽然他们也意识到不能只研究单体,但是因为配伍使用太复杂了,没有办法研究,所以只能一个个来。但是就如同西药配合使用,两个会有一些不同于1+1=2的效果。西医还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而站在这个高度上的中医也是没有办法被西医理解或者解释的,也就是不能被现代科学检验的。因为现代科学还没有能力检验这个。

中医药的现代发展一条路走的是提取青蒿素一样的单体化合物,然后研究药效。但是这个严格来说会脱离中医药的范畴。这是西药(天然药物)的研究方向。另外一条路是,中药指纹图谱。中药质量没办法控制,提取中药材为一些化合物的混合物(类似于煎汤),用这个汤剂来代替中药,继续研究。但是你提取到什么程度才可以代表这个中药,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指纹图谱解决后,就可以提供稳定的中药(化学单体的混合物),然后按照中医理论在现代科学的标准下研究中医药了。这个饿中药指纹图谱开展了应该有10年左右了,知识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某网友的观点

恕我直言,中医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针对抱有中医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的观点的人的。

确实,这是一个攻击中医药的中药的点。至少我也是承认中医药不科学。

但是有很多人不承认中医药有效,不认同中医药的价值。这就无法接受了。如果执着的从科学角度解释世界,那你会崩溃的。对于还不够发达医学,有用即可。中医可以用你不能解释的方法解决某些疾病何乐而不为呢?

中医是巫医

医学的发展轨迹是:巫医-传统经验医学-循证医学(生物医学-生物-社会-心理医学)—精准医学。

中医和其他国家的传统与医学一样属于经验医学。当下的西医正在从循证医学往精准医学走。这条脉络代表着中医等经验医学的价值。

而由于西医还无法替代中医,所以中医还有存在的价值。

关于中医对于铅中毒和肾损伤的回复

铅中毒和肾损伤是有,但是西医就完全没有吗?中医也在发展。现在只要被发现,都会被研究和避免。有肾损伤的话,肯定会采取措施的。

关于为什么不谈治愈率和副作用

首先当下的研究体系不适合中医药,因为中医药的药物特点,没有办法实行双盲实验。严格的药物实验是需要病人不知道吃的是药还是面粉,西药可以做这个实验。中药没办法,做这么严格的操作。不是不想做,是不知道怎么做。中医药也一直在探究这个。

副作用是因为投入不够大。国家基本没有给这方面投入多少钱,根本没有多少人研究。中国一直没有在医药方面投入多少资金。因为需要的投入太大了。我们的西药都是买外国的,或者等人家的专利过期。因为我们没有那个财力去做这个研究。

现在国内正儿八经搞药物研究的药厂也没几个。国外的大药企才烧的起钱。

关于中药里有化药

承认有些里是偷偷添加了。那有怎么啦?有人违法乱纪干坏事,是所有人都干了吗?也不是所有的中药里都有化药。

另外一点植物里含的就是一些单体的化学成分。单独的化药可以治病,含有化学物质的草药就不可以吗?

另外没有标明的都是不法商人干的事,国家也不允许这样。我们中医大夫开个方剂,让你自己回去煎汤,还会给你混化学药?

关于中医人才落后

学校模式不适合培养中医人才,所以现在开始了师承。

其次就跟其他专业一样,大部分人都没有做本专业工作,或者本职做的并不好。这也是中医人才断层的一个原因。

在医院的大夫有很大一批是会考证的,他们医术未必高明,但是他们可以进入医院。

关于虎骨、犀角

有网友发了一篇国家放开虎骨和犀角用药的限制的文章,文章表达了对于野生动物的担忧,当然也批判了中医药。

国家的批文明确说了是养殖的,而且这个可以建立溯源机制。正规的医院和药厂是不会流入盗猎的,所以不必要担心野生的。如果真说有人偷猎,那么国家不管批不批都不会影响到他们偷猎。

关于药效,不做多说。这个本来就很难做实验,而且现在做不出来并不代表真的没有。比如说经络,现在解释不清楚它的物质基础是啥,但是真的有用,这个被现代医学认可。国外中医不多,但是扎针馆很多。很多一次性的扎针器具都是国外发明的。

中药注射剂的问题

要不要用?为什么有问题?

(没有仔细考证过这个问题,先空置。据我了解的——中药注射剂的诟病是:生产工艺不达标,容易产生副作用。)

认为中医在国外发展很好,国内发展很差

当下也有很多对于中医特别死忠的粉丝。他们认为,国外中医特别火,国内反而不重视。你啥时候看到国外中医特别火了?你知道中医药有多么想走向世界吗?是走不出。

中医在国外没有发展很好,相反基本没有走出去。中医药有过很多次尝试走出国门,但是到目前为止中药还没有一个通过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目前中医药市场主要集中在东亚和南亚,因为最近和非洲的政治关系加上非洲的医疗情况,非洲未来也会是个大市场。但是我过在东亚和南亚的中药市场份额并不大,日韩的市场份额会更好,因为他们的中成药(汉方)质量更加过关。

PS:中药没办法通过审批,不是因为药效的问题,是因为稳定性的问题。因为中药没有办法像西药一样提供一个指标。中药药物稳定性也是制约重要发展的中药因素,这个希望能被中药指纹图谱解释。

还有一次我们天津中医药大学来了一位欧洲的药学教授进行学术讲座交流,提问环节有位学长问了下他对中医药的看法。当时这位教授非常尴尬又不失礼貌地说了下:自己之前没有了解过这个,但是以后会了解下。

国家是否支持中医

是的,但是中医还不被主流西医认可。而医院主要被西医把控着,所以中医很长时间内都没有一个很好的生存环境。

西医是西医的通行证,中医是中医的墓志铭。

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医人才的,就是另外一方面是被主流西医的压榨。

因此近些年有一些政策性的强制措施支持中医。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3,812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626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14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52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25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35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61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5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13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01评论 2 30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277评论 1 32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59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28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68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43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07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15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