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史作业
一.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的《蝉》是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之一。
要说这首《蝉》的意境,毋庸置疑是一首托物比兴言志诗作,抒发诗人心怀高洁,不染尘俗,孤芳自赏、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污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诗中的“蝉”无论是从它的姿态、习性还是居所、鸣声都具有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诗人以此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
第一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身份的“贵”与蝉的“清”完美统一,笔意颇为巧妙。
第二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大的树,这“疏”字,更可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是形容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品韵味。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干“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籍(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两句中的“自”、“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联想到现在,在纷纷扰扰、名利充斥的现实世界中,人们常常不自觉地卷入追逐名利的漩涡,忘记了心灵的一片净土。
诗人以孤芳自赏的姿态,保持着淡泊名利的高洁品性,不与世俗同污,寄寓于诗歌之中的那份对高风亮节品格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所展现的不单是一种对世俗的超脱,更是一种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他们用笔墨传达了对高风亮节品格的向往,也成为了我们在喧哗世界中寻找宁静的精神灯塔。
二.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诬赃下狱后作的。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一阵秋风过后,几只秋蝉在窗外凄婉地鸣叫,勾起了骆宾王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望。他思如泉涌,提笔在墙上写下了一首《在狱咏蝉》。
这首诗的意境也是以物托志,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诗中的蝉不仅是自然界的一个生物,更是诗人情感和理想的象征,将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寄托于蝉的形象之中,形成了深远的寓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强烈愿望。
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典故,使得作品层次丰富,意蕴深远。同时也是通过对蝉的描写,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寓情于物的传统手法。诗歌情感真挚,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中构建的意境既优美又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思的空间。
闻一多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宫体诗的自赎》)。这些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于是被当权者以“贪赃”与“触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狱。
诗人咏蝉之妙,不仅在于符合同构对应的原理,而且还在于蝉意象所包涵的丰富的文化内蕴。
此诗正文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感慨自伤,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
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动作比兴的方法,把这分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三.对比两首咏蝉诗
虞世南笔下的蝉高高在上、卓尔不群,骆宾王笔下的蝉则身陷囹圄、吞声饮恨。虞世南笔下的蝉多少意气风发,骆宾王笔下的蝉就几许心灰意冷。
同为咏蝉之作,两首诗歌的情感基调和价值取向截然不同。个中原因,除了两人生活经历和身份地位的不同外,更在于他们不同的价值追求和人生观。
虞世南居高位,自然怀有济世安民的抱负,他的人生是积极入世的;而骆宾王遭受重创,对仕途失望,深感自己的渺小与无力,他的人生是悲观出世的。
但不管是积极或消极,二人都以蝉为喻,表明了各自高洁的品性,虽境遇不同,但志向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