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练功八字诀
原文:
顶、扣、垂、抱、月、圃、挺、尖,是谓桩功八字。八字者实乃桩功之要点,形意拳之基础。凡拳式站定,要八字俱备。
歌曰:
(一)
头往上顶项要直,舌顶上腭调呼吸,
手指外顶腕放松,三顶齐顶是真机。
三顶身法脚提起,肛门提起如千飞,
腰起高行如槐虫,身落鹞子钻树林。
(二)
脚面弓扣趾抓地,手指弓扣鹰爪力,
两膀合扣往外送,明瞭三扣岁一力。
(三)
气沉丹田气之根,两肘下垂双肩沉,
两膀垂坠往里夹,三垂齐垂诀窍真。
(四)
丹田气抱诀窍真,心意把定聚精神,
胳膊要抱有撑劲,三抱齐抱气贯身。
内外一气坚如铁,四梢齐发方为真。
(五)
胳膊漫弓似月牙,腿膝漫弓似月牙,
手腕漫弓似月牙,三月拳式是真法。
明瞭三月多一巧,三月齐动敏力发。
(六)
胸脯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似猴身,
虎口撑圆掌心空,三圃齐圆是真形。
(七)
挺腰竖项劲抖擞,腿膝要挺树生根,
胳膊仲挺有舒劲,三挺齐挺力百钟。
(八)
出乎总要看三尖,鼻尖手尖与足尖,
三尖齐照如一线,落步六合是真奉。
昔日刘文华先生在清华大学教拳时,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特提出了练法八要:
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三尖对、五行顺、四梢齐,心要晦,眼要毒。
二、手眼身法步
形意拳如同其它拳种,也讲究手法,脚法,身法,步法,交手法等等。但形意拳之法与其它拳种之法迥乎不同。形意拳着重于拳法之基本原则的用,而不是追求其一招一式的长短高低。兹按拳经所载,分别叙述如下:
1、手法
原文:
手法者何?单手、双手,起手、领手是也。束身而起,翻而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砖。筋梢发劲谓之起,筋梢不发劲谓之领。手撩阴,肘护心,有曲有直,如虎扑人。
注解:
对形意拳的手法,必须彻底弄清起落钻翻、横顺。若用单手,起为钻,落为翻,起是横,落是顺。手一动即谓之起,由动而直上而出谓之钻,钻之后小鱼际稍外扭谓之横,由扭而至虎口向上时即为翻,此时劲为顺手亦近乎落矣。这即是起横落顺之意。打劈拳时最为明显。若用双手出势,仍是起钻落翻,起横落顺。或双手交插而起,至顶上,然后向两边分而落,如鹞形振翅一般。若自胸前起向前翻而落,必须起如虎之扑食,落如鹰之抓物,起钻落翻要分明。在打起落时,如筋梢发力则叫作起手,若筋梢不发力,手起而不落,则谓之领手。无论哪种手法,胳膊都要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总以肘能护肋,手能护心为妙。
2、脚法
原文:
足法者何?起钻落翻,忌踢宜踏而已。起足望膝,起膝望怀,起似伏龙升天,落如劈雷击地。
注解:
以脚法言之,仍然是起钻落翻。要和手一齐动作,紧密配合。起脚如同手之撩阴,其劲上翻,落脚如巨石入水,其劲下扎。用脚时最忌上踢,盖因脚踢一身皆空,自己先拔了根而易为人所乘也。脚打时宜用踩,起脚便向对方脚面,两臆或两膝直踏下去,如同狸猫上树,四肢并用。如用狸猫上树,四肢并用。如用膝打,则提膝直向对方阴部,小腹或前胸顶去,其力极大。手法,足法,本自相同。不过用足法时尤须知动脚如虎行之无声,龙行之无踪,方到好处。
原文:
起无踪,落无形,足去好似卷地风。远处不发足,发足必定输。若遇人多莫心焦,踩足二起鸯鸳脚。后脚趁前脚,后脚踏腿弯,后脚趁前脚,前脚未实后脚起。先进左腿,左脚未落右脚起,先进右腿,右脚未落左脚随。
注解:进脚时,不可向前迈步,应先将脚稍提离地,使脚底与地面平行,相距约一寸半之高,然后照直向前蹚去,若无物然。不管遇到何种阻拦,要象推土机一样,照直向前铲进去。如与对方相距较远时,切不可发脚,发脚必为人所乘。这时应该使用郭云深老先生“远地宜缓之法”,聚精会神,缓步迂回接近对方,然后再猛扑上去,接手后仍要钻进去打,用踏,砍。拥诸腿法。倘遇群战之时,对方人多或有棍、棒等器械,则不可直取硬进,要三回两转,连腿带脚并剪而上,即所谓“踩足二起鸯鸳脚”也,曹继武先生常用之。其法为前脚未落后脚即起,或先脚未实后脚即随,行之甚为有效。
3、身法
原文:
身法有八要,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而已。
三、八门打法
原文: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落顺不见顺,起横不见横,起落二字要分明。起似伏龙升天,落如霹雷击地,起如挑担,行如槐虫。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起?落不落何用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起落二字与心齐。未起身先侧,未落身先坠,未起如摘予,未落如坠子。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手起如钢锉,手回如钩竿,能叫我先动,莫叫他起拳。不钻不翻一寸为先。破中即是打,打破紧相连。
原文:
出手横拳,势难招展,前后四梢望眉展,撇身反背虎搜山。斩手似炮行如风,把把鹰捉开四千。剪子股十字立,进步踏打不留情。拳似药箭身如弓,踏进中门去打人。上法须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拳似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
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遇敌要取胜,四梢俱要齐。内要捉,外要随,打要远,气要催。远践近钻进合膝,敌人沾身要纵力。起手如虎扑,下脚不落空,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墙倒容易推,天塌最难擎,雨过尘灰尽,风吹暴雨倾。架梁闪折不为重,有称打起千百斤。身体来动可知情,才知足心大光明。
眼要毒,手要奸,脚踏中门往里钻。眼有鉴察之精,手有拔转之能,足有行程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熊出洞,虎离窝、硬崩摘豆角。出其不意而出之,乘其不备而攻之,手脚齐出,手到劲发,抖擞、扑按,窜身、纵力。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踏进中门,如蛇吸食。行如猿猴,动如猛虎;气与神往,捷若腾兔。纵横往来不瞬目。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能在一思进,未在一思存。拳打意气紧相随,舒展其力用六催,肩要催肘肘催手,胯要催膝膝催足,手到劲发如点炮,内外齐攻合一处。
有反意必有反气,有反气必有反力,其形虽未动,而反异之心已萌。精心体会,后发制人。
注释:
从对方之反力,反气,而窥得其反意,作到“彼微动,己先动”,后发先至。
原文:
准备万般一旦无,千招不如一着熟。手巧还须应之早,过后见势不如无。
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退硬进无遮栏。
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蜇龙未起雷光动,风吹大树百枝摇。
武艺都道无正经,任意变化本无穷。岂知悟得婴儿玩,打法天下是真形。
四、五行与六合
原文:
拳法遗来本五行,生克里边变化精,
学者要知其中意,只在眼前一寸中。
震龙兑虎各西东,朱雀玄武南北分,
戊己二土中宫位,意为媒引相配成。
眼耳口鼻外五行,手足四梢并顶心,
久练内外成一气,霹雷电雨起暴风。
心动如火焰,四梢逞成风,
肝动如箭钻,脾动主力功。
肾动似闪电,肺动阵雷声,
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
明瞭四梢永不惧,闭住五行永无凶。
原文: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滕合,手与足合,是谓六合。君与臣合,相与将合,将与兵合,俱成一气。一进无有不进,一合无有不合。
五、内功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艰。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六、论气
原文:
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注解:
盖人非气血不生。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而丹田乃内气之府,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
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以为荣养。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叫作“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之门(在双睾与前阴之间)提到“天根”,再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
气乃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道家名之为“元阳”。此能量流的强弱与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活力是否健壮。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以使其增强。两肾之间叫命门,大约在第四、五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耻骨之上,此处叫作丹田。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体发力之源。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拳家术语叫作“元阳充足”。练精所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叫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经曰“神亢则体健,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又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可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如果精耗阴虚,则元阳之气不固,生命之神不足,即失去抵御外物侵袭的能力而易于生病。所以练拳之人,要随时注意保护津液,搅海、漱口、咽津、固精、化精、不溺色欲,不丧肾精,以充实元阳。
练功时,总要舌顶上颚。但并非努力去顶,乃是将舌尖轻轻向上卷,以能抵住上颚与前齿之间为宜。如此则任督二脉在上边接通,口生津液,要分三口徐徐咽下,不可唾掉。同时还要收谷道、缩前阴,骶骨向前向上兜翻,使任督二脉在下部接通,以形成周天运行,当元气充足,真阳发动之时,微微有泄精之感,这时必须定住精神,将精慢慢引导至四肢,不可令其走,不泄则筋骨渐渐强壮,体魂自然雄伟。再者,练气日久,必然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还要善自保养。如自恃体健而不知节欲,任其走泄,则不但无功,将反受其害,青壮年习武者,宜切实注意!
原文: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注解:
三体者,在人体外为头手足,内为上中下。在拳中则统一为阴阳,阴阳归总为一太极也。亦即一气是出。在形意拳中,则为起点无形之横(先天之横)拳也。此无形之横乃是人本来之真心,空空洞洞,不带一丝一毫拙力,至虚至无,即老子所云“无名天地之始”。用现代科学术语讲,就是“发生”由无到有。故此处之所谓虚无,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因为其中暗藏着一点生机(发生)。此生机即名之曰“先天真一之气”。此虚无中含此真一之气,若有若无,非有非无,活活泼泼,非色非空,故又名“真空”。所谓真空乃是释家之语,即佛经所云“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方是真空。”老子云“有名万物之母。”即是此意。用现代科学语言,叫作“变化”。即由少而多,由此及彼,由一而生万物以至于无穷。因虚无中有此一点生机,故曰“虚无生一气”也。在练功中,虚极静笃之时,海底(气海)有一点生机微微发动,如邵子所云“一阳初发动,万物未生时”。即静中寓动,静极而动也。静为阴,动为阳,是动静之机即为阴阳之母。虚极之时,出手横拳圆满无亏,生机发动,则变化以至于无穷。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力,纯任自然,以积蓄其虚灵之补。呼吸亦似有似无,与手足动作起落进退相合,谓之息调。练到身无其身,心无其心,谓之神形俱杳。郭云深先生谈形意拳时说道“吾拳之道无它,神气二者而已矣。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即指此也。
原文: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
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
要如真形合真象,欲问真象须求真。
真形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
诚心练养精气神,近在眼前变化中。
注解:
这一段讲练拳时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即内外配合的重要性。这是练拳的“窍”,不通此“窍”,则功夫难成。笔者学拳之初,老师曾作歌曰“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可见练拳时“窍”之重要。常见苦练十数年而收效甚微者,以其不明“窍”之故也。关于练气之窍,先人有口授而少见于书传,以致后之学者,难明其究竟,今姑简释之。
盖练气养生者,元气充足则可以延年益寿,自不逮言。然而并不能将丹田之气发之为绝技。欲使此浩然之气发为武术绝技,必加以专门练习,即不但要善于聚,而且要善于运。技击所运之气谓之“混元气”,与经络之气不同。此气并不完全按十二正经之顺序,周天运行,而是全身之气浑然一体,根据作势之需要,一上皆上,一下皆下,聚则一齐凝结,潜伏于丹田,发时—齐贯通于四梢,上下鼓荡,左右开合。每于临敌挫阵之的,若有一团气力坚凝于腹脐之间,倏然自腰而背直贯于顶,自觉心明眼亮,勇气倍增。起落钻翻横竖随时而用,龙虎鹰熊鹞马猴鼍蛇鸟燕鸡变化皆宜,毫忽之间,胜败立分。此即浑元一气之功也。练此混元一气,必讲架势,盖气虽为架势之本,而架势则所以运用气力者也。二者互为表里,互为依存,缺一而不可也。
练时应先从乾坤桩和三体桩开始,以打通气路,按照拳经规定的要求,即前边所述八要中舌顶齿叩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诸法以充实丹田,导气使自肝、心、脾、肺、肾五道关层层透过,一无阻拦。即拳经所云:“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之意。然后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础,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内气之运行带动外形之变化,使丹田之气由脊骨往上回住于胸间,充于腹,盈于脏,冲于顶,凝于肋,随架势之变化而充于四肢,倏忽之间千变万化,此乃形意之根本。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对有较深功底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桩功和五行拳作为基本形式进行练功的,对于这些架势无论从外形上或内气上讲,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拳经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对劈崩二拳有“劈拳高举出云门,肺叶舒张气畅仲,少商指引意中气,修残补缺效如神。” “崩拳起意在大敦,瞪目顶头肝气伸,身似驽弓手如箭,消息一动定乾坤。”以三体桩而论,从调神上讲,要求思想高度集中,进入松静境界,无物无我,四大皆空,眼前一片光明,这即是“虚无”。从调气上讲,引导丹田一股热流循任督二脉周流,再走五气朝元之路,上泥丸,下涌泉,头手四肢……电息相通,周流无间。全身气势腾挪,意在动与不动之间。从调身上讲,则有鸡腿、龙身、熊膀,猴背、虎抱头之势。其对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身躯与四肢,前脚与后脚……全身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有严格规定,这就是“真形真相”。鸡有蓄力腾空之意,熊有扣膀竖项之力,猴有沉肩松劲出力之势,龙身曲曲折折变化神奇。这就是真相中之真意。无沦是静是动,总是一吸一呼,一升一伏,肋中开合,丹田呼吸。两盖骨极力要曲,尾中大筋要直,胯要内抱,裆要外开,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直行而上,不前出,不后掀。胸要虚涵,腹要沉实,肾水上潮,以济心火。心肾相交,则真气渐聚,精神乃长。故善于拳者,练劲,养气,调水火,行似龙,动似虎,步如猴,内外相合,精、气、神俱在其中矣。真诀合道之时,则内外神形相合,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一气流行,无有停滞,循环无端,名曰“停息”,亦即拳术中脱胎神化之境也。此之谓得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