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是在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和学生-起回顾电路检测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点。之后的“检测材料的导电性”的教学环节,为了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让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材料的导电性。我给学生准备了11种材料,除此以外我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身边的物体进行检测。在检测之前,着重强调先预测后检测。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实现了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过渡,学生的探究认真投入,有趣有序,学得更轻松一些,对概念的理解也会更自然。材料,爱牛套材箱里提供了橡胶片,用导电灯检测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用简易的电路检测器是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粗的铅笔芯用简易的电路检测器是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换成学生自动铅笔的笔芯就可,这个地方也需要向学生做出解释。
课堂上还融入了“安全用电”的环节,引导学生安全用电。这部分活动是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讨论,例证,懂得了导体和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明白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在本节课的有个难点就是让学生知道并且理解人体和水也是导体。当我问到人体、水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时。学生立刻就想到用刚才实验用的电路检测器来进行实验。于是,有的学生用自己的手去连接电路了,但是,无论他们怎样试小灯泡还是不亮,这个时候学生又说人体是绝缘体了。这时反问学生,会有同学站出来说:“水和人体都是导体。比如在下雨时,人站在树下躲雨会遭雷击,所以水是导体;一个人触电时,另一个人直接用手去拉他时,也会触电。所以人体也是导体”。用事实说话,这是科学的态度。但是我们的实验怎么解释呢,我趁机提出:“家里的电流是不是比干电池的电流高出很多呢?如果在安全用电的前提下,我们增大干电池的电量比如说用100节电池实验行不行呢?学生的思维又异常活跃起来了。这样就能理解人体和水也是导体只是电路检测器中电池电压太小,而家里的220伏电压对人体而言就很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