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程颐是宋朝时期道学的集大成者。道学,是指唐中叶以后,儒家思想重新得文人追捧,并融合老庄哲学而建立的学说。宋朝时,掀起了一股给儒家经典以新的解说的潮流,像今天的百家讲坛一样,他们的讲学的记录被称为语录。
今天读到一段话,关于治学的解说,读后茅塞顿开,感慨真是开卷有益。
“凡学之杂者,终只是未有所止,内不自足也。譬之一物,悬在空中,苟无所倚著,则不之东,则之西。故须琢磨他别道理,只为自家不内足也。譬之家藏良金,不索外求,贫者见人说金,须借他底看。”
学者用了很多功夫,结果或许走入歧途。原因就是自己这里没有安泊处。一会子听别人说这个好,一会听那个好,把自己搞得费心费力,没完没了。现在需要自家这下照的理分明,则不走作。
看完这两段解说,忽然一惊醒,自己工作以来,学了这个学那个,总觉得不自足。似乎该静心做自己感兴趣的了。不是说别的理论不重要,只是不需深究,了解即可。本来自己感兴趣的就该更专心一点,有个落脚处,其他学问用到再学,触类旁通。
琢磨下,自己仍然对应用语言学更感兴趣,哪怕读古书也喜欢读变文类的文章。还有语言教育,其实大有可为。该要为悬剑找把剑鞘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都是儒家倡导的做学问的道理。适当不自足也是好事,可以督促自己博学,此为先。现在虽说是半吊子,但已至门前,需要时再用心去深究。
陆九渊语录有言,“学者不着实理会,只管看人口头言语,所以不能进。且如做一文字,需是反复穷究去,不得又换思量,皆要穷,到穷处项项分明。他日或问人,或听人言,或观一物,自有触长底道理。”
今天有幸听马真陆老师讲座,恰好马老师也提到做学问一定要穷究问底,不断否定自己,正是为了肯定自己。看来说的都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