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現在第二科「於相似緣安住其心」。地二、於相似緣安住其心(分三科) 玄一、徵【頡隸伐多!云何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相似緣安住其心?】 這「相似緣安住其心」怎麼講呢?這是問。 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由勝解」。玄二、釋(分二科) 黃一、由勝解【謂彼苾芻於彼彼所知事、為欲揀擇極揀擇遍尋思遍伺察故;於先所見所聞所覺所知事、由見聞覺知增上力故;以三摩呬多地作意思惟分別而起勝解。彼雖於其本所知事、不能和合現前觀察;然與本事、相似而生,於彼所緣、有彼相似唯智、唯見、唯正憶念。】 「謂彼苾芻於彼彼所知事、為欲揀擇極揀擇、遍尋思遍伺察故」,說是那位修行人「於彼彼所知事」,就是各式各樣的所緣境;或者不淨觀,或者慈悲觀,或者緣性緣起觀,這各式各各樣的所緣境,像前面說這個相稱緣。「為欲揀擇極揀擇、遍尋思遍伺察」這前面講過了,就是修這樣的觀,這樣的觀察。 「於先所見所聞所覺所知事,由見聞覺知增上力故」,這個「於先所見」就是你在修行以前,開始修行之前叫作「先」。「所見所聞所覺所知事」是怎麼回事?就是學習佛法,你見佛聞法,「見聞覺知」你所知道的,所知道的這些;像前面相稱緣的這些事情、像十二緣起的這些事情,你這樣學習了。「由見聞覺知增上力故」,由於你原來有學習佛法的這個力量,你就發心修行了;「增上」是強大的意思,有強大的力量。你學習了佛法以後,佛法給你智慧了,就是聞思的這個智慧、給你這個,這時候發出這個強大的力量,你就要修止觀了。 「以三摩呬多地作意思惟分別而起勝解」,「以三摩呬多地」就是得了定了,當然這是很高的,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非非想定得了定。定的「作意」,這個「作意」很有意思,就是約束你的心不要越軌、不要出軌,在這個所緣境上安住其心,約束你的心在所緣境上安住不動,叫作「作意」。這樣講就是修定,就是警覺你的心,引導你的心到所緣境那裏去。這麼講這個「作意」通於一切,通於我們日常生活內心的分別事情。現在這裏不是其他的,是指禪定說的作意。「思惟分別而起勝解」,就是在這個所緣境這裏思惟觀察,你就是建立了強大的智慧了。「而起勝解」就是有力量的一個智慧。得了禪定以後,在禪定裏邊觀察這個所緣境,你常常這樣觀察、常常這樣觀察,就生起了一種大的智慧的力量,「而起勝解」。就是認識得很深刻,你不能夠動搖他的。他在禪定裏面觀察五蘊是苦,你說:五蘊不是苦;你不可動搖他、你不能否定這件事的。「而起勝解」。 「彼雖於其本所知事、不能和合現前觀察」,這裏邊有個問題。說是「見聞覺知」的事是在學習佛法的時候,學習佛法的時候是散亂心。現在「三摩地」這是定,得了定以後定心所緣境,和你以前見聞覺知所知事這是不一樣的,是不同的,是有點不同的。所以這上面說「彼雖於其本所知事」,說是那個得了禪定那個人,雖然對於在散亂心的時候見聞覺知所知道的事情,「不能和合現前觀察」;他在禪定的時候他那個心,不和那個散亂心所緣境和合在一起去觀察,不是的,是不同的。定心所緣境和散亂心所知的境界是不一樣的,是不同的。 「然與本事相似而生」,然而你在禪定裏邊定心所緣的這個境界,和那個散亂心的境界是「相似」的。雖然是不是、是不同的;但是還是「相似」的。這下面說「於彼所緣,有彼相似唯智、唯見、唯正憶念」,他在禪定裏邊觀察這個所緣境,觀察這個所緣境的時候,「於彼所緣境,有彼相似」,有與散亂心的那個境界相似的,這個所緣境相似的;定心所緣境不是散亂心所緣境,但是與它相似。與它相似這個時候是怎麼樣呢?「為智、為見」,是你在禪定裏面得的聞思修的那個修智的智慧,那個智慧觀察這個所緣境的,是「智」所覺,是「見」所照。這個「見」應該是奢摩他了,奢摩他是不分別叫作「見」,「智慧」是觀察分別的。觀察所緣境「唯正憶念」,而這個所緣境是「念心所」顯現出來的,這個「念心所」是分明不忘,不忘所緣境的事。他能把這個所緣境分明的顯現在心裏面叫「正憶念」。顯現出來,以智慧來觀察,以智見來觀察的。這樣子知道五蘊是苦、是無常、是無我的,那就是一切法都是這樣子的。 這裏就是說:你觀你定心裏面的所緣境,是無常、無我、是苦的。但是定心所緣境不是散亂心的境界,那麼你能夠發生作用嗎?能的;那個定心所緣境和那個散亂心所緣境是相似的,他一樣從這裏可以得到智慧,可以得解脫的,這麼意思。 比如說是我想我母親,你心裏面一想,心裏面就現出你母親的相;其實你心裏現的那個相不是你母親嘛!只是個影像!不是真的母親;但是它是相似的。你真實的母親那是「疏所緣緣」,現在是「親所緣緣」,彼此是相似的,它還是發出來這個愛心,還有這個愛,對母親的愛,愛著父母,這個心還會發出來,這叫相似。 現在這個定心所緣,觀一切法是苦、空、無常、無我,那就是一切法也都就是這樣子,你不能說它不是散亂心所緣境,就沒有作用,不是的!它一樣會有作用,就能解脫一切煩惱,就能得聖道的。 這叫作「相似緣安住其心」,這個「安住其心」是由勝解;勝解是什麼?就是這個智見,智見的勝解所緣境和那個散亂心所緣境是「相似」,是這樣意思,這叫作「相似緣安住其心」,是這個意思。 現在下面第二科,「由止觀」。黃二、由止觀【又彼苾芻,於時時間令心寂靜,於時時間依增上慧法毘缽奢那,勤修觀行。】 「又彼苾芻,於時時間令心寂靜」,是那個修行人他很精進,早晨起來他就靜坐;吃完早餐以後還是靜坐,一枝香一枝香連續這麼坐,「時時地令心寂靜」,就是修奢摩他的止。「令心寂靜」,這個已經得了禪定的人,當然他那寂靜那和散亂心不同,他前一剎那心和後面一剎那心是相似的,也是相似。「於時時間依增上慧法毘缽奢那,勤修觀行」,他也是從早晨起來他就修「毗缽舍那觀」,很有力量的這個智慧。早晨、早飯後、午飯後、乃至到晚間都是修這個毗缽舍那觀的,當然和這奢摩他是配合起來的。「時時間依增上慧法」,當然這個智慧是強大的智慧,不是聞思的智慧,是修所成慧,所以「增上慧」。這個「毗缽舍那觀,勤修觀行」,勤修觀行的時候,你前一剎那的觀和後一剎那的觀是相似的,也是相似。玄三、結【是名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相似緣安住其心。】 前面「相稱」,現在「相似」,這個意思不同;意思不同,實在還是在相稱緣裏面有相似緣安住其心,相似緣安住其心裏面也有相稱,還是這樣的。 我最初為什麼要選《瑜伽師地論》作我們的課本?我要學習《瑜伽師地論》原因就在這裡,它把這個修行的事情詳詳細細、清清楚楚說給你,這其它的書沒有這麼詳細,沒有這麼詳細的。不只於此,後面還有很多。 我們出了家,我以前說過這個話,我們並不是白癡、沒有飯吃出家,不是的。我們放棄了欲出了家,一無所得,這件事是不對的。我們如果真是好好學習《瑜伽師地論》,你好好這樣修行,你會有成就,會有成就的。但是你要努力,你要努力的。 這下面還有很多事,前面已經說了很多事;你修行,這件事不可以作,這件事、這件事…不可以作,很多不應該作的事你要知道,然後你要避免這件事。這個事應該作、這個事應該作…那麼你就這樣作,這樣你就很順利的就成就了。而我們修行人也是發道心願意修行,但是嫌麻煩,哎呀!說那麼多!不!不!不!南傳佛教很簡單,很好!我就這樣子。其實南傳佛教也不是那樣子呀!他來打禪七開示,當然就說這麼多嘛!你真實學習《阿含經》你看看,也很多事情啊!(2018.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