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讨论的最多的应该是“双减政策”。
国家是出于各方面考虑,为了防止资本操控教育,为了教育公平,为了减轻孩子们的压力等等。但是,所有的政策都只有经过时间的验证,才能证明他的有效性。
之前看过BBC拍的一部纪录片-'7 up'。中文翻译成《人生七年》。从英国不同阶层挑选了14个七岁的孩子,每隔七年拍一次他们的情况,一直拍到现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问到7岁的孩子长大了做什么的时候,中下阶层的理想是 当服务员,早点结婚等等。而家庭优渥的孩子视野远比其他人丰富,学习不同的语言,读着《金融时报》,并立志要当律师或科学家。
这让我看到了目前中国的影子。教育的不公,阶级的固化正在慢慢形成。
家庭教育的不公。高知家庭的孩子受父母的影响,徜徉在书的海洋,以及父母提供的各方面艺术的熏陶。而许许多多务工家庭,父母忙着应付生活,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沉迷于手机和游戏。
教育资源的不公。看看一线城市的教师,再看看偏远地方的老师。即使在同一所学校,老师的教学水平也会参差不齐,孩子能落在哪个老师手里全凭运气了。大部分孩子的资质应该相差不大,可是经过不同老师的教学,程度会大不相同。
现在的大型培训机构是太过疯狂 ,是应该加以管制和监督。但是“双减政策”也为中下阶层的孩子关上了一扇门。大城市享受着好资源,高知家庭享受着好父母,如果学习遇到困难,可以向自己的父母求助,又或者利用父母的资源圈,来进行资源共享。而中下阶层的孩子可以找谁?又或者家庭富裕的孩子,可以请家教一对一,而家庭不富裕的孩子又能怎么办?
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我并不鼓励小学阶段进行学科的补习。而我只是希望,在我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可以找到解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