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柯的《悠悠小说林》里,艾柯讲了一个“段子”——
“托马斯曼把一本卡夫卡的小说借给爱因斯坦。之后爱因斯坦还书时,托马斯曼问他如何,爱因斯坦说,‘我读不下去。人的头脑没那么复杂。’”
这位托马斯·曼就是我们今天这本书的作者。他更出名的作品是《魔山》,也是我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之一。
既然托马斯·曼的大部头著作不好读,那么我们就从他的中篇小说读起吧——就是这本《死于威尼斯》,今年读的第25本书。
这本《死于威尼斯》收录了托马斯·曼的两篇中篇小说——同名小说《死于威尼斯》和《特里斯坦》。
《死于威尼斯》讲述了一个德国作家前往威尼斯度假,他恋上一个少年,长时间地追逐使他精疲力尽,染上霍乱,死于当地。在整个爱恋、追逐直到死亡的过程中,少年并不知道他的感情。
《特里斯坦》以一座疗养院为背景,写了一个史平奈尔与科勒特扬夫人之间的暧昧关系的故事。
托马斯·曼(1875—1955),是20世纪德国文坛最耀眼的巨星,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他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有《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
《死于威尼斯》粗看,貌似是一部的 “耽美” 小说。
德国作家阿申巴赫前往威尼斯度假。他遇上一位少年,并恋上了他,仿佛发现了 “美” 的化身。
阿申巴赫迷恋着少年,注视着少年,但是直到死亡,少年并不知道他的感情。
在故事的结尾处,阿申巴赫安静地坐在海边椅子上,眼里最后一秒是少年回望他的身影,怀揣着欢喜的心情阿申巴赫做了一个梦,在梦中,“秩序”变成了“混乱”。
“就在当天,一个震惊而怀着敬意的世界获悉了他的死讯。”
这就是《死于威尼斯》的故事梗概。故事简单,但语言的精致,内心的叙述,美,情欲,控制和反噬,让这篇小说读完回味无穷。
这本书里第二篇中篇小说——《特里斯坦》,篇幅比《死于威尼斯》稍微短了了一些。
标题 “特里斯坦” 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指故事中女主人公弹奏的瓦格纳音乐,二暗指该故事与上古时期传说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有关。
故事地点选在疗养院。主要剧情是在疗养院里中年作家和商人妻子之间的一些 “暧昧”情愫。
故事很平淡。作家史平奈尔恳求商人妻子迦伯列勒弹奏她钢琴。史平奈尔迷恋上了这位女士,他写了封长长的信斥责其丈夫科勒特杨,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对他的全部厌恶和反感。科勒特杨愤愤不平地找上门,把史平奈尔堵得无话可说。最后,迦伯列勒在咳血中死去。
这个故事 “ 暗示”着些什么呢?是借作家的口控诉这个俗世?还是自嘲思想远远大过行动的艺术家的通病?或亦是揭示艺术被充满铜臭味的资本的蹂躏与破坏?
这本书里的两个故事,还是有一些共性的。
比如,两本书男主人公都是作家。
比如,他们都是一见钟情(只是一本书对象是少年,另一本书是少妇😅)。
比如,他们的爱恋并不是来自于情欲,而是对美的欣赏。
所以,看完这两篇小说,会觉得这是两篇讲述艺术家被 “美” 唤醒,并苦苦挣扎的故事。
但是两篇故事走向又不一样。《死于威尼斯》里的作家走向了死亡,而《特里斯坦》的作家选择了卑微。
但是他们的矛盾是一样的——热切渴望的东西无法属于自己,而阻挠自己的不是他人恰恰是自身。
所以,托马斯·曼又绕回了(或者说开创了)德国文学的典型特点:矛盾,哲思。
茨维格在《三大师传》里,又总结过德国文学的特点:
其实某种角度看来,这本《死于威尼斯》挺像茨维格说的那样“拉够篇幅的描写心理”。
托马斯·曼其实可以算是20世纪德国文学的第一人,但又有着他们一个罕见的优点:好读。
不管是《死于威尼斯》还是《特里斯坦》,你能感觉出作者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尽管通过中间的翻译,还是能感受到文字的无穷无尽的力量。
End
公众号ID : Dove_book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