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好的标题就是会吸引住人,《寻找张展》就是这样让我翻开它的。
为什么要找张展?
因为一个母亲想要了解儿子。
“事实证明,中国独生子女的妈妈,子女任何一个小小的要求,在她们心里都是一场风暴。”
因为张展本身的魅力。
怎样找张展?
寻着日记,寻着一个个陌生人的只言片语。
找到了吗?
找到了,他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里当老师。
张展是什么样的人呢?
他拒绝了作者坚持不懈地访谈建议,却又在最后回了一封长长的邮件。
张展的故事铺展开来,那些矛盾的点得到了答案,作者也更了解她儿子的过去以及想法。
但最后这封邮件竟从未存在过。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假设这封邮件是假的。
我很理解一个作家的想象力可以编织一个合情合理的人物故事。
也理解我们很多时候对于他人的评价来源于想象。
只看到了一个人的一面,就就此联想了别人的经历。
而真正了解一个人,是需要时间的。
即使是最亲近的人的评价,也难免存在偏差。
我觉得其中最有趣的点是欣赏和佩服他的人,看到的是他的善良和朴实。讨厌他的人看到的是他的骄傲、自负。明明是一个人,却有截然相反的评价。
“不管在他的大学辅导员眼里,还是在他的交换妈妈眼里,他都是个乌啦巴涂的人,可现实是,在他木讷的外表之下,有着波澜壮阔的情感激流、思想激流,他又能把思想和情感精准、精妙地诉诸语言,这不是一般孩子能有的才华和天赋……”
看别人的时候,总拿着放大镜,将个人一些微小的特质放大。看见了一角,却以为看到了全部。
假设那封邮件是真的。
张展是个太丰富的人,他拥有好的物质条件,却没拥有父母的陪伴,甚至童年好友的死亡也不能发声。
他痛恨的是他人羡慕的一切。
他热爱的是父母反对的一切。
但父亲的意外离世让他的仇恨突然消散。他逃离了喧嚣的城市,在安静的特殊学校绘画。
他画的,就是他的父亲。
他才慢慢了解父亲的过去。
其实父亲在成为官员之前也是一个普通人,他热爱的是木工,他也有一双巧手。
可惜这个爱好太普通,父亲为了他的爱人,变成了另一个自己。
“妈妈说爸爸一小就喜欢刨子、斧子、锛子、锯之类工具,一生最大的理想是做个木匠,可考上大学,认识妈妈,她改变了他。”
他的母亲,是一个追求成就的人。张展没有成为一个世俗意义上很厉害的人,但张展的父亲则十分努力达成她的期望,为别人而改变自己的爱,是他在爱中选择的付出与牺牲。
他成了她心目中有成就的人,可因为飞机失事,他的那些成就最后也只是一笔可观的抚恤金。
“这也许是任何遭遇空难失事家庭共同的处境,因为没有目睹肉身的消亡,便永远生活在幻觉中。”
说到底,人总是失去之后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张展,在父亲离世后,绘画自己回忆中的父亲而意外走红。张展的母亲,守着她和张展父亲过往的回忆,才明白爱与陪伴的重要含义。
也许寻找的,不止是张展。
寻找的,是两代人亲情的纽带。
寻找的,是一个对真相的追问。
寻找的,是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寻找的,是我们对自我的探索。
也许我们一直都在寻找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