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不是这本书,也许我还天真地以为独来独往的人都是孤独的。作为90后大学生,孤独成为了我最真实的标签。
小时候,我们总是羡慕二十岁的年纪,因为二十岁的我们正在享受美好的大学时光,总幻想着大学一定会遇到很多同志道合的朋友,有着一群能谈天说地的舍友们,能泡在图书馆里看自己喜欢的书,谈恋爱也被父母允许。
那时候,我们会规划着自己的未来,期盼梦想的人生。
可是现在,我们终于长到了小时候羡慕的年纪,却没有活成小时候羡慕的样子。
上了大学,觉得身边能谈心的人能越来越少了,身边同学的选择和看法总和自己的不一样,也没有遇到那个给自己带来美好爱情的他。
渐渐地,我们开始了独来独往,相比于所谓的“合群”,我们更喜欢一个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于是我们的独处被贴上异类,不合群,孤独的标签。
难道一个人吃饭上课听音乐,去操场慢跑,去影院看电影就是异类吗?
难道逃课早恋不服从父母的安排就是坏孩子吗?
难道只有脱离了身体的信念才是自我吗?
而信念,又只能通向成功吗?
我想说:如果孤独真的适合你,那就别怂。
因为孤独的人太多了,还有很多在各个角落里的人也同样独自走过很多路途,熬着别人无法感同身受的苦楚与心酸,自己也不过是这群各自孤独的人流其中一员而已。
02
在长篇小说《寻找张展》的封面,写了这样一句话:“一曲孤独少年的成长歌哭,一部恸问时代的诚实之作。”
也就是说,作品聚焦少年人在成长中的孤独,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总会想起《麦田里的守望者》和《追忆似水年华》,更是被张展身上特有的少年孤独所感染,联想到出现在自己身边形形色色的人们。
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全书的内容,《寻找张展》是一本来自于当今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实力派作家孙惠芬的作品。
故事主要讲的是张展的父亲因为赶上了高考恢复的年代,考上了大学,因此脱离了土地,进入了县城。
他为了让自己的命运与父辈和祖辈的命运彻底不同,追求到了县城小有背景的女同学。
这对夫妻随着中国变化的大潮,开始了自己不甘平凡的人生。经过多年苦干,被社会异化了的他们,在小县城已经进入精英阶层。
张展的童年时光,遭遇的是强制性与生活在农村亲人们的隔绝,是粗暴地阻断他对小吃部土豆饼的亲密接触,是表妹梦梅被政府车辆撞死后长辈决定隐忍带来的笼盖四野的忧伤。
刚刚懂事到情窦初开的几年,张展经历的是父母对他绘画爱好的无情压制,对他重要朋友流浪女月月和女同学吕梁的极端对待。于是在张展十四岁这年,掌握一定权力的父母,强行决定把他从山西故乡送到了大连,在交换妈妈耿丽华的监管下继续读书。
脱离了父母监管的少年张展,开始了对自由的热切追逐。
他戴着月月送给他的毛线帽,结交了申一申等新朋友,更重要的是认识了因为贫困放弃了绘画梦想的女孩斯琴。斯琴主动为张展做人体模特,开启了张展的绘画之路。
父母的压迫,交换妈妈的严密监视,让张展依然过得孤独和压抑。父亲死于空难,让张展的生活有了转机。
他尝试用绘画还原心中父亲的形象,他开始到医院肿瘤科做志愿者,对自己的少年无知进行反思和忏悔。
大学毕业后,他又主动到了特教学校当了老师。终于,在他告别少年时代,进入成熟青年期的时候,他因画了百余张想象中的父亲,而成了一位画家。
03
张展小学时的叛逆,中学时的安静,高中时的遭遇以及大学时的独处,都向我们呈现出少年的忧郁和苦闷,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他。
在作品中,不同的人眼里对张展有不同的评价,这也正是我们90后大学生的生活写照。很多人看到那些独来独往的人时,总会给对方贴上孤独、闷、不合群的标签。
可是对于年轻人,总在青黄不接的路口上,有的人更适合独自前行,在独处的日子里认清自己,有着清晰的目标并为之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