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接着之前的文章讲,很多朋友在进行篮球的自我练习时或多或少会进入舒适区的“诱惑”当中。在某一个阶段,我们会重复着之前的练习内容,一遍一遍如同复读机那样周而复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刚开始接触某一项新技能时(比如:跳起投篮),的确需要对某一种练习内容进行大量的重复,重复的目的是形成动力定型(也就是稳定性),保证在比赛中、干扰下大脑神经与肌肉能够维持动作的稳定性。
在这一基础之上,如果你发现某些技能的水准已经无法提升或提高了(比如投篮的命中率)。这很可能是训练的方法与内容出现了问题。这几天在学习NBA教练的训练内容时发现,很多NBA的篮球私人训练师在进行运球训练时,特别喜欢将运动员的视觉、触觉、听觉、协调性等因素加入到一个单元的训练内容中去。
比如在进行双手运两球的练习时(行进间),在到达特定的标志物前将其中一手(假如是右手)的球传给助理教练,之后左手再进行一个体前变向接急停跳投的动作。你应该可以想象到这个练习的难度其实是很高的。而教练设计这些内容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离开自己的舒适区。所以当大家在某个阶段停滞不前时,不妨问一问自己,我是在刻意练习,还只是在重复的练习呢?
在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一书中,有一个单元重点阐述了年龄与能力表现的关系。不可否认,几乎在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他们都是从很小的年龄(3-4岁)就开始接触正在从事的专业特长了。父母的培养、兴趣的产生以及自身的大脑及身体的发育特点,都在那个时期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
可是艾利克森更想告诉我们的是,即使你已经年过30岁(甚至更大),并且对某一领域的一项技能毫不知晓,但通过刻意练习也同样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他在书中例子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完美音高(perfect pitch)是每个音乐家都梦寐以求的一种貌似与生俱来的能力。话说幼年的莫扎特就拥有这样的超能力,无论何种乐器,不论哪种调子,他只要一听就可以马上分辨出是高于中央C音的第二个八度音的升A调,还是地狱中央C音的降E调。
这种能力专家认为只有在很小的年龄段,并且是天赋极高的孩子才有可能培养出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位名叫拉什的研究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反驳了上述的观点,他找来一组成年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运用特定的方法,最终将实验组的成员培养出了一种能力,在120中音调中可以辨别出100中音调,这已经非常接近完美音高的标准了。虽然还是有20多种音调没有掌握,但实验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只要我们拥有具体的目标与方向,哪怕基础为零,也同样可以实现巨大的突破与成就。
回归到篮球运动,在与一些高中和大学篮球运动员交流时发现,对于起步较晚、基本功较差的球员,他们往往缺乏成功的自信心。因为这些孩子总是认为自己比其他有基础的队员在练习时间上要少很多,就断定了以后肯定无法超越他人。
还有一个误区是,很多起步较晚的孩子在看到一些同龄的队员比自己强很多时,会想当然的认为这些球员的篮球天赋要比自己强很多(其实人家只是比你多了几年篮球而已)。我自己是完全不相信篮球天赋这东西的,就拿大家通常所关注的身高举例。
一名球员的身高从来都不是自身的天赋或优势,只有那些刻苦训练球技、身体素质、协调性、速度等等的孩子们,当他们将这些因子逐渐发展提升时,当各项技能都满点时,身高这一原本自己就无法决定的因素才会作为意外的惊喜成为自身的优势。
一个2米多的大个子,如果其他各项技能都表现平平,那么他的身高只会成为拖累他的后腿,他会想着自己如果变矮一点也许速度就会更快一些。而只有很少运动员会思考我要如何规划好自己的训练时间,才能比其他队员多一些练习的机会;我怎样才能找到更好的教练来教给我更加专业、高效的训练方法。也正因如此,那些其少数的最终成为这个领域的超级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