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季的第四个节气,夏至,如约而至。
这一天,是一年里日头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从今天往后,盛夏的气氛也将越来越浓厚。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解释夏至: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礼记》中描写夏至,用了很清新的笔墨:“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老树上的蝉声一阵紧过一阵,日渐浓密的树荫盖地,还有路边田间成片成片的缤纷花色……夏天的美好,大概就在这些细小事物吧。
夏至这一天自古就被赋予热烈的庆祝意义。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已经有了过夏至日的习俗。宋代《文昌杂录》: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人们在这一天会举办隆重的“夏祭”活动,用来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祈求消灾年丰。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人庆祝夏至的繁琐仪式已经逐渐消失在现代人的记忆中,但有关吃的仪式保留至今。
夏至意味着暑气袭来,从这一天起,就要进入一年中最为炎热的三伏天了,人们在夏至都要吃一碗“入伏面”,用这碗清凉爽口的面条,来消磨漫漫夏日。
北方一直都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在夏至这一天,很多人家是要聚在一起吃入伏面的,也就是过水面。讲究些的,还会编一个精致的笊篱,用来捞面吃。而在江南一带,很多地方也有夏至吃面的风俗,民间更是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夏至所吃的凉面最是家常不过,家家有家家的做法,无非是一碗人间烟火。
切一些新鲜的应季蔬菜,调配出家人喜欢吃的口味,或清淡或酸辣,拌麻酱也好,拌炸酱也好,怎么做都好吃,炎热的夏至日,吃上一大碗清爽的凉面,最是过瘾!
小时候,每当夏至这一天,妈妈都会做鸡丝凉面给我吃,一边看着我狼吞虎咽,一边念叨:吃了入伏面,夏天少流汗。长大后远走他乡,每逢夏至,一个人吃入伏面,无论面条多么美味,也总是吃不出童年时那种幸福的感觉了。一碗简单的面条,却蕴含着满满的乡愁。
后来我尝试还原出妈妈做的那碗鸡丝凉面,各种调试,总算能复原出八分相似来。
选一块鸡胸肉洗净后放入汤锅,加入料酒、食盐、葱姜、八角,加入适量清水,要正好没过鸡胸肉,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炖二十分钟左右。捞出来放凉后撕成丝。
再烧一锅水,水开后下面条煮熟,捞出来后过凉水,最好是用冰过的凉白开浸泡片刻,这样的面条更加筋道弹牙,也更加清凉爽口。过完凉水的面条沥干水分,再加一点香油拌匀。
新鲜黄瓜切丝,准备一点芝麻碎和花生碎。另起一锅,热锅凉油,切一点葱花炸焦爆香后,滤掉杂质,只留下爆好的葱油,加入一点点糖,一点花椒粉,一勺生抽,根据口味加一点辣椒油,一起拌匀。
最后把面条放在碗底,鸡丝、黄瓜丝铺在上面,再把刚才拌好的葱油倒进去,最后撒上一层芝麻碎和花生碎,一碗美味的鸡丝葱油凉面便可以享用了。
这样一碗入口生津的入伏面吃到嘴里,会让你感觉到那种历经繁华而归于平淡的美味在舌尖上绽开,清香绵长的余味之中,更蕴含着一缕悠长的情思,如同这漫漫的长日,别致而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