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公历6月23日,夏至便如期而至。大自然用微小的变化演绎着时光的匆匆脚步,凉爽的清风,和煦的阳光以及飘香的花朵都住家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光线对皮肤的烧灼感和空气中愈来愈烈的潮湿闷热。骄阳下,草木繁盛,城市中依旧车水马龙,一年中最热的时光已经逐渐拉开帷幕。夏至日,太阳走到黄道的最北端,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之中昼最长的时候,此时万物壮大到极点,阳气也生发到极点,夏至日后,随着日照时间减短,阴气开始慢慢生发,冬至称一阳生,而夏至正好是一阴生。《夏至日作》权德舆写道:“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据《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物候的变化也反映了阴阳的博弈。四季的产生即是阴阳二气成分比例不同而产生的结果。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古人认为鹿的角朝前生,所属阳,夏至日阴气始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日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生活在阴冷潮湿的植物,可见随着炎热的仲夏到来,阴气开始产生,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开始衰退。“涨落平溪水见沙,绿阴两岸市人家。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平溪的水时涨时落,清澈的可以看到水底的西沙,两岸绿树成荫,晚风吹来一阵清爽,隐约闻到淡淡的幽香,那是几颗冬青树的花,小小的花也像赶集一样满树开放,一穗一穗散发着缕缕清香。所以有诗歌说:“夏至,以一声蛙鸣的音色,敲响炎炎夏日的节奏,让满满的碧荷,在火热激情里婷婷一丝阴凉。以一声蝉鸣的高歌,奏起夏日的狂欢,让所有的天籁尽情舒展,人们静静聆听,以狂风骤雨的速度,演绎夏日里的波澜壮阔,用惊雷验证夏日的狂野,以闪电妆点夏雨的豪放,夏至迎来夏天的激情四射,让他成为四季之中唯一的勇士。”而夏至的波澜壮阔,与风,雨的结合密不可分。夏天的雨随心所欲,一切无所顾忌,说来就来、说去就去。来则兴致勃勃、气势滂沱,去则心满意足、艳阳高照,全没有半点阴霾。夏天的豪爽激情很大程度依赖于这刚性十足、弹性丰满的雨。夏天的雨全没有春雨那般踌躇娇羞、秋雨那般苦苦支撑着的情意缠绵。夏天雨的飒爽,是因为它总与好风联系在一起。按古人说法,四季的风是不一样的——春天的风自下升上,所以风筝能飞起来;夏天的风横行空中,于是风在树梢间舞动;秋天的风自上而下,木叶因此凋零;冬天的风则在地面上流窜,吼地由此生寒。春温而和风,夏盛而怒风,当然也就是文人的一种说法。这风究竟是生于地、始于青萍之末,还是天气下降于高空密云之隙,谁又说得清呢。这风的境界,先是清凉四起,烟飞草靡;然后八面来风,向四方疾驶,就成为一种疯狂。它在原野间飞沙扬砾,烟絮翻腾;穿堂入室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将门窗全都膨胀成鼓荡的风帆。风狂妄而无羁,风云际会,风起云涌,风驶云驰,惊雷也不甘寂寞,凑凑热闹,天空上顿时热闹起来。有诗这样写道夏日之雨:“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另有“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而夏日的磅礴气象也震撼了很多词人。刘禹锡高唱“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洪咨夔写下“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有民谚说:“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俗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伏日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古人有解释说,阴气开始生发了,但是因为阳气还特别重,所以藏伏也。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才是九伏的开始,夏至日后大概20多天,才到真正“霸王级”的暑热,面对越来越闷热的天气,一场降雨,绝对堪称缓解暑热的特效药。夏至时节,午后或傍晚常有电闪雷鸣,骤来疾去的。因此有诗歌说:“像画稿上最炽热而浓艳的一笔,舒展开去,这一天的白昼最长,太阳,铺张到光辉的极致。江山大地,过分热衷于明媚的合唱。让人想起纤夫隆起强劲的肩膀,不会失足的追求在情感之崖,季节的旅程正值年富力强。”有来的快的,既然也少不了去的缓的,江南的梅雨天气持续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所以有民谚:“雨打黄眉头,四十五天无日头”。著名诗人杨万里先生写道:“西山已暗隔金钲,犹照东山一抹明。片子时间弄山色,乍黄乍紫忽全青。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不由的感叹诗人对生活的体察入微,这对我们今人该是有很大启发的,即使城市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变大,但也应该心向光明,如何在闲暇时光关注大自然,关注美的本身,是生活者该当思考的。
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玉米夏谷快播种,大豆再拖光长秧。民谚云:“过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虽然夏至时节的高温和雨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农人的心里确实美滋滋的,田间生物因为雨水和阳光的滋润,一派勃勃生机,夏至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日照充足,农作物生长快,对水的需求量大,此时充沛的降水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是一年中农事耕作的黄金时期。古籍《荆楚岁时记》记载:“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亦为甘泽,邑里相贺。夏至前后我国的产麦区冬小麦大多已经灌浆成熟,从南到北,开镰收割,每年的夏收季,也是非常忙碌的夏播季,夏玉米,夏大豆等夏播作物及时播种出苗,是确保秋收高产的关键,所以夏至既是收获成果,也是孕育希望的时节。
夏至是阴阳盛衰的转折点,因此对于古人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个指导农事的节气,也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所以这天又称夏至节。《史记·封禅书》中有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现在坐落在北京安定门外的地坛,是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建成于嘉靖九年,地坛为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依南乾北坤之说,与天坛遥相对应。明清两代帝王每逢夏至这天,便率领众臣到此进行祭地活动,祈盼统治下的江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古人看来,夏至已经成为一个阴阳生降,天道循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他们对于夏至的重视,也体现了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淳朴思想。
夏至时期,除了祭地,很多地方的人们还会祭祖,中国祭祖不仅仅是在清明,而是时刻都在想着逝去的亲人,夏至收获成果,活着的人不是自己来享受它,他一定是想着和祖先共享,不过时至今日,祭祖的习俗已经被渐渐遗忘,但夏至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对人们食俗的影响依旧延续至今。夏天至今南方要吃馄饨,馄饨与混沌谐音,吃馄饨有打破混沌,开辟新天地的寓意。在新麦收获之时,人们用新面制作喜面,是喜庆年丰的最好方式,吃面条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口腹需求,而且吃着巧手制作花样繁多的各式面条,生活也平添了许多乐趣。闷热的天气来碗过水面条,再配上爽口小菜,既增加食欲,又解暑。唐代诗人杜甫就爱吃槐叶冷淘面,还在《槐叶冷淘》中加以吟诵:“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津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此面做法也不难,有诗云:“淮南地甚暖,甘菊生篱根。长芽触土膏,小叶弄晴暾。采采忽盈把,洗去朝露痕。俸面新且细,溲牢如玉墩。随万落银缕,煮投寒泉盆。杂此青青色,芳香敌兰荪。”采青槐嫩叶捣汁和入面粉,做成细面条,煮熟后放入冰水中浸漂,其色鲜碧,然后捞起,以熟油浇拌,放入井中或冰窖中冷藏。食用时再加佐料调味,成为令人爽心适口的消暑佳食。可见,制作方便,营养丰富的各种面食,自古至今都是百姓的最爱。无论是清爽的凉面,还是热辣的担担面,香气扑鼻的牛肉面,都有其美味之处,行销各地。而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广元的凉面。这里边有一个传说,武则天小时候读书的时候,与青梅竹马的常剑锋关系很好,两人经常一起游河湾,而河湾渡口有一家削面店,他们每次游河过湾,总要到削面店吃上一碗。因此与店老板混得熟了,经常边吃边淡论面的制作,一段时间后也对此有了较深的了解。后来,他们想夏天要是吃一种凉面该多好。于是便和面店师傅一起试验,终于用米浆研制成了一种柔软可口、绵韧不粘的米凉面。媚娘和剑峰高兴得抱成了一团,削面店师傅见此情景,便打趣这一对小情人:这面不如就叫“夫妻米凉面吧”恰巧这天又是媚娘的生日,夫妻米凉面就这样诞生了。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帝,还一直吃这种面,而这种凉面,也被称为广元凉面。
夏至节气,气温蒸蒸日上,人们的心情难免会感到烦躁焦虑,同时处于阴阳交替的时节,人们更容易受各种疲病困扰,所以夏至节的养生要注意保护阳气,人们食欲也会明显下降,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即所谓的苦夏。此时节养生应着重健脾养胃,饮食宜清淡不宜甘厚,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西瓜,绿豆汤,酸梅汤,虽为清热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大量冰镇食之,此时早晚喝点粥,如绿豆粥,莲子粥等,既能生津止渴,又能补养身体,助阳气。
夏至阳气鼎盛,催熟了累累硕果,人们将迈着从容的步伐,走向丰收的秋天,经过蕴藏的冬季,又迎来朝气蓬勃的春天。如此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