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这么热,出去走几步都要热昏在路边;这种时候就想躲进有WIFI的空调间,葛优躺,吃凉面!
一碗面端上来,不冒一丝热气,面条清爽利落,根根分明。酱料调得稀薄合适,温柔地裹住面条,再加上新鲜的蔬菜丝,拌成清新爽口的一大碗。端坐在空调间里气定神闲地吃完,忽然满血复活,鹅(额)头上也不出一滴汗。
唉,我简直想不出比这更好的夏天。
各地凉面千差万别,从北到南,从国内到国外,每个地区,甚至每个人心中都有念念不忘的那碗凉面,或是妈妈亲自下厨的家常滋味,或是常去的那家小店几十年如一日的质朴气息。
那种味道,想起来就觉得贴心。
所以,在这暑气炎炎的夏天,让我们好好聊一聊这碗充满治愈的凉面。
目录
1|凉面简史
凉面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2|凉面家谱
从北到南,从国内到国外,都有不一样的美味凉面
3|上海冷面炼成记
一碗完美的上海冷面是怎么做出来的?
1|凉面简史
2| 凉面家谱
古人把凉面称为“冷淘”,如今这个称呼已几近失传。有趣的是,还有一个地方小吃坚守着古老的“冷淘”之名,但其主角却不是面,而是粉。
在浙江金华一带,夏天不大吃凉面,最受欢迎的就是冷淘。将大米磨成浆,蒸煮后压成条晾晒,就成了“冷淘干”。下沸水煮熟,反复过几次凉水,卷成白嫩软滑的一团,清清爽爽地码在盘中。尖尖的青辣椒和蒜末耐心炒出香气,挑两勺豆瓣酱调成酱料,与冷淘拌和均匀,就是完美的消暑小食了。
不过,冷淘终究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凉面。在漫长的历史中,古代的“冷淘”演化出种种变体,在各地开枝散叶,组成阵容豪华的凉面家族,占尽了夏天的无限风光。
北京麻酱凉面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日来一碗凉面,是不少老北京的习惯。
虽然炸酱面也有凉吃的做法,但最能代表北京的,还得数芝麻酱凉面。在物资短缺的年代,老舍曾在人代会上提案:“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可见北京人在夏天什么没有,也绝不能短了芝麻酱。要芝麻酱来做什么?当然是拌凉面呀。
把芝麻酱澥开,是做凉面的必备仪式。挑几勺芝麻酱在碗里,捏点盐,加点凉水,耐心用筷子朝一个方向搅拌,待到芝麻酱把水都吃了进去,再一点点加水,直至浓稠的芝麻酱变得柔滑细腻,香气也慢慢晕开来了。
面码儿和调料也各有讲究。黄瓜是基本配备,清爽脆嫩,切成细细的丝,或是直接拿一根就着凉面啃,很是过瘾。此外,水萝卜、芹菜末和腌香椿末儿,都可以按着自己的喜好往里加。蒜末冲辣辛香,葱花酱油鲜咸柔和,再用小火炸点花椒油,滋啦一声淋上去, 香气就喷薄而出。面条煮得劲道弹牙,过了三次凉水,再用电扇吹透,和各种调料、黄瓜丝、萝卜丝拌成一团,便是炎炎夏日中最完美的一顿午饭了。
四川鸡丝凉面
鸡丝凉面也许是历史最悠久的凉面之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早在北宋时期,东京集市上已出现了名为“丝鸡淘”的小吃,即为鸡丝凉面的前身。但当时的“丝鸡淘”大概不是川味,如今这般鲜香麻辣的鸡丝凉面,大概只有四川人做得出来。
面条一般用细长纤秀的圆棍面条,先蒸后煮,或是直接煮熟。四川的凉面一般不过水,只需抖散吹凉,再用香油掸开,就是软滑劲道的一碗。
拌面的小料倒是费尽心思。用二荆条干海椒加菜籽油耐心淬成红油辣子,淋一圈香油、酱油,撒一点味精、白糖,再依个人口味加花椒油或是花椒面,就是鸡丝凉面的基本调料。
配菜一般是鸡丝、绿豆芽、黄瓜丝、海带丝几种。水灵灵的绿豆芽掐去头尾,烫至断生,垫在碗底。鸡肉和香料一同煮熟,撕成细丝,码在面上,或许再加点黄瓜丝,和豆芽交相呼应。最后,红艳艳的小料一倒,寡淡的面条立刻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吃下去透凉爽口,待到辣味的后劲上来,又生生把人逼出一层薄汗。
四川广元还有种“蒸凉面”,说是面,其实却是大米做的米粉,而且还是热的,这里暂且不提。
上海冷面
上海的冷面,其实就是凉面。朝鲜冷面往往是冰镇,称作“冷面”很合理,上海的冷面只是用风扇吹凉,并不比别的凉面更“冷”,但上海人就是固执地要称它为“冷面”。
每到夏天,许多点心店都会辟出一间玻璃房,冷气开足,专卖冷面。服务员通常是大妈,且通常板着脸,手上动作倒是极利落:托起一盘蓬松亮黄的冷面,绑着筷子的长柄勺在调料桶中翻腾飞舞,花生酱、酱油和醋依次淋下,比例分毫不差。
有食客伸长了脖子叮嘱:“多放一眼(一点)花生酱!”大妈照例是充耳不闻,或者回他一句:“花生酱多了伐好切(不好吃)!”这倒是实话,花生酱虽香,但多了会黏稠拌不开,反而影响口感。
只加酱料的面叫清冷面,一般还会拌点绿豆芽,取其爽脆清淡。至于浇头,最经典的莫过于三丝浇头。三丝不拘是哪三种,素的茭白丝、胡萝卜丝、青椒丝,荤的鸡丝、肉丝、火腿丝,都可以混搭。此外,还有辣肉、辣酱、香菇面筋等各种浇头,各随所好。冷面端上桌来,用筷子拌匀,卷起油光水滑的面条入口,丝丝凉意滑下喉咙抚平燥热,这就是最富于上海风味的夏天。
朝鲜冷面
凉面大多是夏天的食物,唯有朝鲜冷面,在诞生之初是专属于冬天的。人们认为冬天待在炉火烘暖的屋子里容易燥热,因此时不时要来一碗清爽透凉的冷面,与东北人在暖气屋里吃冰棍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统上,朝鲜民族还会在正月初四吃冷面,以长长的面条比喻长命百岁,因此也称其为“长寿面”。当然,如今冷面在夏天也常见,倒不仅限于冬天了。
没有人能确定朝鲜冷面是何时出现的,只知道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849年,描写朝鲜族习俗的《东国岁时记》中:“用荞麦面沉菁菹、菘菹和猪肉,名曰冷面。”可见当时的冷面,是用荞麦面搭配萝卜泡菜、白菜泡菜和猪肉食用的。
但这只是冷面家族的冰山一角,在朝鲜半岛和东北地区,冷面演化出了各种各样的形态。用荞麦面加土豆淀粉压成的平壤冷面,一般配着带冰碴的牛肉清汤。咸兴冷面则是干拌,加辣酱和海鲜,吃起来清凉开胃,却又每每被辣得满头是汗。我国的延边冷面爱用水果切片,例如爽脆的苹果梨、清甜的西瓜,都能为面汤带来酸甜柔和的风味。鸡西冷面则是中朝合璧的产物,口味偏酸咸,干豆腐、豆腐泡、山桔梗等几十种辣菜任君选择,吃起来畅快淋漓。
日本冷荞麦面
日本栽培荞麦的历史悠久,但用荞麦粉制成刀切荞麦面,并在民间流行开来,却是江户时代宽永年间的事。
荞麦面可以冷吃,也可以热食,但凉爽的冷面最能烘托出荞麦香。将荞麦面煮熟后,以冷水冲洗,放在竹制的笳篱上,再缀以海苔碎,就是经典的笊荞麦(ざるそば),夏天里看看就觉得清爽无敌。盛在精巧猪口杯里的酱汁是用来蘸面的,在关东往往是浓口酱油加木鱼花,在关西则是淡口酱油加昆布,此外,还有各种鸭肉、核桃或是山药泥蘸料可供选择。
一份冷荞麦面端上桌来,老饕一般会先夹几筷面条直接吃,以品尝荞麦的本色香气。随后,夹起一口能吃完的分量,将1/3长度的面条浸入蘸汁,避免过多蘸汁掩盖面香,然后就可以“哧溜哧溜”地大快朵颐。吃完面后,将热腾腾的面汤倒入剩下的蘸汁一起喝掉,这一餐的起承转合才算圆满。
意大利意面沙拉(Pasta Salad)
是的,凉面可不是亚洲独有的产物,意面沙拉也算另一种形式的凉面。意面本身不易糊烂,因此尤其适合冷吃,只要配菜水分不多,拌好了放一阵也不会影响口感。夏天在后院里举办一场烧烤派对,或是背上午餐盒去郊外野餐时,意面沙拉都是不可或缺的清新菜式。
传统地中海风格的意面沙拉做法很简单,颜值却高得让人想犯罪。圆润多汁的小番茄一切两半,绿油油的生菜叶洗净撕开,饱满的彩椒切成缤纷细丝,一朵朵蝴蝶意面煮至微带嚼劲,拌上橄榄油摊凉,再倒入大碗中,和各种爽脆蔬菜用力拌匀,就是一碗鲜嫩水灵的夏天。
美国通心粉沙拉 Mac Salad
意面沙拉走的是小清新风格,而通心粉沙拉则是典型的美式重口味代表,看起来像是经典的芝士通心粉(Mac n'Cheese)的变种。通心粉煮得软滑弹牙,豪爽地挤上一堆蛋黄酱,便已足够诱人,在热狗、汉堡旁边舀上一勺,就能增色不少。
对于懒癌患者而言,通心粉沙拉还是解决剩菜的利器。不管是什么蔬菜、肉类,切一切丢进去拌匀,在蛋黄酱的加持之下,都能美味得闪闪发光。就算不小心煮了太多意面,它都可以帮你解决。只要将煮好的意面过冷水后,稍微拌点橄榄油,密封起来冷藏保存,第二天拿出来和蛋黄酱一拌,就又是一碗好面了。
3|上海冷面炼成记
世界上的凉面有这么多种,各家都有各家的正宗做法,细细说起来,可以写一本书。企鹅君之前已经教过上海冷面的做法,今天再来聊聊关于冷面的小知识,别家的凉面,我们下次再约噢。
一碗完美的上海冷面,从面开始就有讲究。面条得是扁平细长的韭叶小宽面,一斤面粉里要揉进一个蛋黄,才能现出金灿灿的喜人模样。
大部分凉面都是煮后过凉水,但上海冷面可不能直接下水煮,要先上蒸锅蒸到六分熟。这样蒸出来的面,不会吸收太多水分,还是干爽饱满,韧性十足的样子,才耐得住放。
蒸完之后还要下锅煮,煮面的锅要大,水要宽,面条不粘锅底也不相互黏连,煮出来的面才能清爽分明。
面出锅后沥干水,得立刻用筷子大力挑散,拌点油防止黏连,在古旧的摇头风扇下呼啦呼啦吹凉。其实,老早的上海冷面也是要过凉水的。但当时卫生条件不好,许多人吃冷面吃得闹肚子,自1949年后,卫生部就禁止售卖冷面了。直到1952年,老字号四如春采用风扇吹凉的方法,才得以将冷面重新端上餐桌。严格按着这步骤做出来的冷面,柔韧滑爽而有筋骨,放上半天也不会糊烂。
冷面的酱料也容不得一点差错。花生酱醇厚丝滑,或许挑点芝麻酱增香,再用温水耐心化开,不能稠得拌不开,也不能稀得四处流淌,这样调出来的花生酱,才有资格用来拌面。醋要是米醋,酱油得是生抽,有些人喜欢加点糖平衡咸味,滴两滴辣油增香。这其中比例拿捏精确,各路调料微妙平衡,方能成就一盘完美的冷面。
冷面的浇头千千万,最经典的要数三丝、辣肉和辣酱。当然,上海的点心店风格各异,从面条、酱料到浇头,往往千差万别,只有一家家吃过,方能体会其间的变幻无穷。
当然,这么凶残的测评,还是得由企鹅君来做。为了让你们吸溜着冷面,在空调间里过一个美美的夏天,企鹅君冒着中暑的风险,跑遍了上海29家售卖冷面的餐馆,连减肥大计都抛诸脑后。
猜猜看,你最爱的那家冷面,有没有上榜呢?
文|丁小穗
制图|Candy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