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所谓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作为一名从教26年的乡村基层教师,自从走上工作岗位,我深感责任之重大,我一直以一种兢兢业业的态度对待它。我深知,一个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多么潜移默化的春雨润无声的影响,甚至可以使他们终身都受益匪浅。
首先,老师是学生学识上的领路人。老师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经历,能更多更深刻地触摸到人生。会尽量地引导着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尊重,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学生通过他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形成严谨的作风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其次,“师爱”是师德建设的灵魂和核心。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而且对于一个老师,他面对的并不是同一个群体,而是一批又一批不同的学生,这是对他们耐心,恒心和责任心的考验。学生在关爱中成长,能树立起更好的人格,成为具有丰满人性的人,对于他的人生之路是有相当大的益处的。
再次,老师还应该学生平等知心的朋友。不是一味地强调长幼次序,老师还应该贴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由于年龄的差异,不同年龄层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带沟。我们有时需要平等的交流,交换感受。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学生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必须将师德作为前提,加强自我素质的提高和自身的修养,更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我之德,育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