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要
通往常春藤的道路是一场军备竞赛,而且很多家庭根本没有条件参加这个军备竞赛。
《经济学人》高级编辑Ryan Avent说他不打算参加这个竞赛。理由有三:
1. 高强度竞争对孩子是不健康的。小孩需要玩,而且需要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式的玩。
2. 名校教育和家长陪护的作用,未必有那么大。家长陪伴也许在早期阶段有用,后期未必有用。好学生需要独立学习。
3. 家长们付出这么多的“牺牲”,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其实是为了自己。名校标签就如奢侈品品牌。家长们把“名校”当成了一场比赛的终点,可是人生并不都是比赛,也没有什么决胜的终点。
埃文特说,跟孩子在一起花多少时间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分享他们的乐趣,眼光和世界。
万维钢的建议策略:
1. 如果小孩有天赋有热情,自身就想上名校,愿意完成竞技体育级别的训练,那就好好培养;
2. 如果小孩的天赋和热情在别的方面,那就别往了还有很多别的路可以出人头地;
3. 不管走哪条路,让孩子和家长付出太多牺牲,甚至牺牲到扭曲人格的程度,都是不值得的。
万维钢还说,自己坚决不信,将来的世界会被一帮从小就知道听话学习的“好孩子”主导 - 所以你要真对孩子有巨大期望,那就别往那个方向训练。
心得
今天万维钢老师的文章道出了我们这些新晋家长的焦虑的心声,并给这焦虑下了一剂猛药 - 不要执迷于常青藤名校这条军备竞赛的道路,不要为了自己的虚荣而逼迫孩子进行竞技体育级别的训练。让小孩儿自由的,浪费时间式的玩耍;体会孩子们的乐趣,欣赏他们的眼光,放低身段,悉心聆听,用真心来感悟和融入他们的世界。
今日专栏让我想起Frederick Jelinek (弗里德里克·贾里尼克) 和吴军老师对少年教育的态度,这些站在世界巅峰的大师们,他们对孩子教育的理念都不谋而合,我们还要紧抓着自己的虚荣心而标新立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