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 日课135|中产家长焦虑症
来源是埃文特的一篇文章
如果你一个同事家的小孩就读于美国名校,你一个亲戚家的小孩从小就是一口流利的英语,你大学同学家的小孩钢琴水平达到了专业级,你邻居家的小孩数学竞赛得了奖,你还能气定神闲地放任你家小孩打电子游戏吗?
建议你这么做。不要参加这个军备竞赛。
三个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
第一,高强度竞争对孩子是不健康的。小孩需要玩,而且需要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式的玩。小孩需要跟别的孩子一起胡乱的打闹,这样出来的孩子才有健全的人格。如果孩子从小就只知道完成一项一项的指标,考取分数,满足大人的要求,长大了精神上容易有毛病。
第二,名校教育和家长陪护的作用,未必有那么大。人们认名校这个牌子是一回事,名校到底在孩子能力培养上起到多到作用,是另一回事。家长陪伴也许在早期阶段有用 —— 帮着念念书,背背乘法口诀 —— 后期未必有用,难道好学生不应该独立学习吗?
第三,家长们付出这么多的“牺牲”,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其实是为了自己。名校标签就如奢侈品品牌,跟亲朋好友一说人人羡慕,也许你追求的仅仅是这个羡慕。关键在于,家长们把“名校”当成了一场比赛的终点,可是人生并不都是比赛,也没有什么决胜的终点。
所以埃文特的策略是继续纵容孩子的热情和兴趣,帮他们学会怎么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那些成绩和指标。他说跟孩子在一起花多少时间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分享他们的乐趣、眼光和世界。
|万维钢的评论
埃文特虽然没给什么具体的研究结果支持,但我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智识分子》这本书里提到有些研究支持埃文特的说法。从小高强度竞争未必好,名校未必有用,这不是哪个学者突发奇想的说法,这是学界的共识。
某学生,努力进了麻省理工学院,发现自己跟上课程有困难,竟然自杀。
某家长,孩子没考上名校,竟然好几年内跟周围人撒谎说他家孩子在名校。
反倒是有些州立大学出来的孩子,身心健康,也搞高科技公司,也创业,有的特别成功还上了全国性的电视新闻。
|由此得到
今日名校竞争之激烈,很像是竞技体育选拔运动员。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进职业队当明星,你必须从小就严格训练,甚至可能一步走错都不行。那么也正如职业体育,通往名校之路会有大量的被淘汰者,会有人中途就失去资格,会有人永久性地受伤,会有人因此连平凡的一生都过不好。
策略是 ——
如果你家小孩有天赋有热情,本身就想上名校,愿意完成竞技体育级别的训练,那你就好好培养;
如果你家小孩的天赋和热情在别的方面,那就别忘了还有很多别的路可以出人头地;
不管走哪条路,让孩子和家长付出太多牺牲,甚至牺牲到扭曲人格的程度,都是不值得的。
将来的世界绝对不会被一帮只知道听话学习的“好孩子”主导 —— 所以你要真对孩子有巨大期望,那就别往那个方向训练。
周砚青点评——孩子有天赋就别乱帮他乱配技能点,没天赋加成都是不适合下个版本的。同时感谢我的父母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给了我足够大的权力让我选择。
吴军 第140封信丨常识、科技和艺术
简单讲,什么事情从0分做到50分靠的是常识,如同打地基。
常识是我们生活中的知识,有些是经过千百年来验证的经验。比如说,太阳从东方升起,否认了这一条,天文地理就无法谈论了。
知识不同,常识也不同。对于医生来讲,很多关于疾病的知识是常识,但是一般人却不知道。
当一个新的认知(理论)和常识相违背时,较大的可能性是新的认知错了,比如,一篇报道把水变成了汽油,即便那篇报道写得再有说服力,你也应该知道要么是记者不懂,被人骗了。
还有较小的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的常识错了。比如古代常识以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先落地,但是伽利略却证明这条常识是错误的。在证明常识出错的同时,科学也就发展了。
但是很多其他学科中违背常识的歪理就没那么容易被揭穿。
比如虽然我们都知道财富最终要靠创造,而不是玩各种复杂的金融游戏。任何一种金融游戏,无非是把一部分人的钱从口袋里掏出来,放到另一部分人的口袋里。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相信通过玩金融游戏可以让大家都富裕起来。这样缺乏常识的“理论”非常有市场。
如果我们做事情想从50分的水平提高到90分,就需要靠科学和技术了。
两个人同时做类似的事情,一个人完全靠经验,另一个人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后者一定能做得比前者好,而且好很多。也正是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才愿意花时间研究科学,开发新的技术。当然,今天新的科学知识,可能明天就变成了常识,接下来又需要继续往前探索了。人类就是这样进步的。
科学和技术的特点都是可重复性。明天再来一遍还是这个结果。在工厂里,严格遵守同一个流程,今天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和昨天生产出来的是一致的。在早期不讲究科学和技术的年代,大家做出来的东西总是五花八门,好坏不一。有了技术以后,就能保证什么事情都做得差不多了。
当什么事情做到90分后,单纯靠技术有时就不能再提高了,因为再往上技术的差距在缩小,那一点点差别可能不足以导致结果的不同。很多时候,在技术之外,还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能否把握好这些因素,把一件事情能做得尽善尽美,则是靠经验和艺术了。
在性能足够用的情况下,那些技术上的差别已经无法左右人们的选择了。
苹果手机在将技术和艺术结合方面做得比较好,因此是最后这点艺术成分起了作用。手机设计得好看,用户体验又比较流畅,这是一个艺术活。当然,这里所说的艺术是一个泛泛的概念,你可以理解成手艺的代名词,不仅艺术家有,工业设计中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一个病人的同一份化验结果交到两个不同医生的手里,他们给出的结论可能不同,有的医生判断得准确,有的就差很多,这其实已经属于艺术了。
技术,每一个人遵循一定的步骤都能够学习和掌握,但是艺术就要靠天赋了。
各行各业(比如医生、律师、工程师、艺术家)做得最好的5%的人,都是兴趣使然。他们除了有非常大的动力去掌握技术,而且在他们的领域需要有相当高的天赋。做到前5%-20%的人,通常是利益驱动,他们有动力掌握技能,但是或许是由于在这个领域缺乏天分,或许是没有动力从技术迈向艺术,总之他们最终会遇到瓶颈。
很少有人靠读成功学的书成功的。那些成功学的书有些讲的是常识,这些常识其实挺有用的,只是常识离成功还实在太远。还有一些所谓成功学的书,讲歪门邪道的偏方,违背常识的理论反而有害。
真正在职场上处理好各种关系,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常识,有一些基本的技术,这些技术在领导力培训时都会教。但是,最终能否做得好,则是艺术。没有常识的人,常常被认为是没有情商,没有掌握和人相处技术的人,常常被看作经验不足,或者太嫩。如果解决了常识的问题、技术的问题,即便没有和人相处的艺术,也不会遇到什么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