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把人比喻成“象”和“骑象的人”的组合体。我们的一些自动化处理事情的本能象一头大野象,而我们的理智,我们一直以为的那个自己,就是那个骑在大象上的人。
大象强壮而野蛮,处理事情都是本能的,写在基因里,当人类还是动物的时候被大自然筛选出来的一些习性。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生存环境的变迁,古老的本能不再适合我们,反而像一头横冲直撞的大野象常常阻碍我们的进步与提升。
骑象的人,也就是我们的意识,是一个可以思考,可以学习的人,他可以从书本里的学习知识,从生活中总结道理,可以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我们从小习读古圣先贤留下的著作,被灌输长辈积累的生活经验,这些都是骑象人的知识,他可以背出,写出这些显像的知识。但是我们知道那么多道理,听了那么多经验之谈,为什么还是无法在日常行动中运用,或者运用起来能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抵抗,或痛苦或放弃。这就是俗称的“我们知道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还过不好一生”。
骑象的人知识渊博,但向目标行进的时候必须要靠大象,他只能驯化大象,跟大象达成一致的观念,才能进入“流体验”,就是一种做事情的最高境界,随心,不需要太多刻意,高山流水般自然地完成工作。要进入这种境界,骑象人和象必须目标一致,没有冲突下完成。我们要为此训练大象,让大象获得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借助大象的力量奔向我们的终极目标:幸福。
这本书中作者主要分析10种幸福的假设:
分裂的自我:心里冲突的来源,就像大象和骑象人一样,并不能互相理解,很难达成一致;
情感风格:什么影响我们不幸福,一切都是内心思想决定。有些人天生悲观,头顶一朵乌云,而有些人则是中了皮质乐透奖,比较容易感到幸福。
互惠的本能:人类是群居性很强的动物,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是天性,我们要善用这种本能,希望别人如何对你,那就以这种方式对待别人。
自以为是:我们总是能看到别人眼中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人们都是“道德虚伪”,注重表面,为自己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对别人总是要求苛刻,甚至抹黑别人已达到提升自己的群体中地位。不能完全按照为人准则行事,即使我们知道这些准则。
快乐方程式:古圣人们一直强调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心,我们要寻求内心平静与由内散发的欢喜,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我们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一些基本的外在条件也能给我们提供快乐与满足,不用像古代物资贫乏的时代那样只是内求诸心,可以通过简单易得的物质来获取快乐。
爱与依恋:任何人都不是孤岛,我们需要稳定的依恋,比如小时候我们依恋父母长,大后有恋人提供稳定的依恋。提倡一切内求的古人,回避他人,觉得他人是地狱,但是我们不要这么极端,我们也可以依恋他人,爱与被爱,他人也是天堂。
心理成长:我们不是天生的圣人,我们需要通过生活获得智慧,当一切顺利时我们很难察觉自己的不足,当我们犯了错误或者身处逆境时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欠缺,创伤后的成长总是迅速的,刻骨铭心的,也是训练大象与大象达成共识的最佳时机。但需要注意的是人的创伤程度和时机也很重要,儿童经历逆境非常容易受伤,心智也没有达到从中获取智慧,容易留下严重阴影。我们作为大人要合理引导,让孩子抹去疼痛,不要影响未来的成长与正确的三观形成。
美德的成长:美德通俗意义上是利他行为,我们说为什么快乐需要美德,因为帮助别人可以从中获得快乐,简单纯粹的愉悦。而快乐让人和蔼,更乐于助人。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灵性的觉醒:我们的所思所为会让我们提升或沉沦,我们可以通过他人或大自然感受神圣、庄严和神圣。
人生的意义:驭象而行。古人推行中庸之道,从中庸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而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可以通过爱与工作找到,我们全身心投入一项工作,并从群体中感受超越自我的意义。
寻找幸福就是寻找人生的智慧,中庸之道就是获得人生智慧的途径。中庸的主要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理想人物。这种内外一致就是象与骑象人达成共识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