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三、記別(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記別?】
這是第三個,「記別」分三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做「記別」呢?
酉二、釋
【謂於是中,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謂於是中,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就是在佛說法的時候,「記別」就是說明這個「弟子」,他「命過」、他死掉了以後,他生到什麼地方去了,說這件事,這叫做「記別」。我們通常說,為這個菩薩受記做佛叫做「記別」;其實是不只是做佛,其他的事情,沒有成佛的人,只要那一個弟子死了,佛說他現在生天了,那也是「記別」,或者提婆達多下地獄去,也叫做「記別」,這個意思。「或復宣說已了義經,是名記別」,這個「已了義經」再說一遍叫做「記別」。
酉三、結
【是名記別。】
《披尋記》八六四頁: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等者:謂若是經已廣分別略所標義,是名宣說已了義經。於如是經亦名記別。》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等者:謂若是經已廣分別略所標義」,這個標義是標得很略,那麼現在已經「廣分別略所標義」了,「是名宣說已了義經」。「於如是經」叫做「記別」。
看這樣說,那麼前面那個「應頌」應該就是不了義經,「記別」就表示已了義經,這樣意思。這個「了義」在這個地方講,就是「明白、不明白」叫做「了義、不了義」。我們通常在其他的經論上,也有表示說究竟的叫做「了義」,不究竟的叫做「不了義」。但這上面解釋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得不明白叫做「不了義」,明白了叫做「了義」。
申四、諷頌(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諷頌?】
這是第四科,第四分教,先是「徵」。
怎麼叫做「諷頌」呢?
酉二、釋
【謂非直說;是結句說。或作二句,或作三句,或作四句,或作五句,或作六句等。】
「謂非直說」,就是不是那個長行「直說」的,就是那個句子有長有短,像通常講話這樣子說的,那叫做「直說」。現在「諷頌」不是那樣子,「是結句說」,是結成一句一句的這麼說,或者是結成兩句,或者作成三句,「或作四句,或作五句,或作六句等」,像《法華經》裡面偈頌很多。
酉三、結
【是名諷頌。】
是名叫作「諷頌」。因為這樣的句子容易頌,你容易頌,這樣意思。這個「諷頌」是這樣意思。
申五、自說(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自說?】
這是第五分教,先「徵」後「釋」。
怎麼叫做「自說」呢?
酉二、釋
【謂於是中,不顯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性,為令當來正法久住、聖教久住、不請而說。】
「謂於是中,不顯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性」,說這部經裡面,沒有標出來請法人的名字和他的種性,沒有說。「為令當來正法久住、聖教久住,不請而說」,這就是佛為了將來這個「正法久住」,這個「正法」就是語言文字的佛法,「正法久住」。這個「聖教久住」應該指是「證」,這信解行證的「證」,這個證法能夠久住。證法久住的先決條件,一定要有言教的佛法,從這裡去聞思修,然後才能得聖道,那就變成聖教了,「聖教久住」。「不請而說」,所以佛不待他人請問,佛就自己就宣說了。
酉三、結
【是名自說。】
那麼這「是名」叫做「自說」,無問自說。
現在第六,第六分教是「因緣」,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申六、因緣(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因緣?】
云何叫做「因緣」呢?「因緣」什麼意思呢?
酉二、釋
【謂於是中,顯示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性,因請而說,及諸所有毘奈耶相應有因有緣別解脫經。】
「謂於是中,顯示能請補特伽羅的名字的種性」,說是某某人他提出來請問。「因請而說」,因為他請問了,佛為他宣說,那麼這叫做「因緣」,以是為因緣而有這樣的經宣說出來。「及諸所有毘奈耶相應」,這就是律,這一條一條的戒律,每一條的戒律都是「有因有緣別解脫經」,有一個因緣佛才制定這一條戒的,不是無因緣佛就說:「這個事不可以做」,不是這個意思。
酉三、結
【是名因緣。】
「是名」叫做「因緣」。
申七、譬喻(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譬喻?】
這個「譬喻」怎麼講呢?
酉二、釋
【謂於是中有譬喻說,由譬喻故本義明淨。】
「謂於是中有譬喻說」,就是這部經裡邊,佛有舉出來「譬喻」,來說這一段佛法的。「由譬喻故本義明淨」,他先是正面的宣說這一段佛法,然後再舉出來個「譬喻」,來譬喻這一段佛法的道理;這樣子宣說了以後呢,就使令那個本義更為「明淨」,更容易明了,更會清淨,你一點疑惑也沒有了,若有疑惑就不清淨。
酉三、結
【是名譬喻。】
這就是「譬喻」。
(201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