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前面是「略說」佛的這個正法、就是十二分教。下邊是廣說,是「廣辨」,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釋,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十二分教」,分十二科,第一科解釋「契經」,分三科,第一科「徵」。
巳二、廣辨(分二科) 午一、釋(分二科) 未一、十二分教(分十二科) 申一、契經(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契經?】
這十二分教裡面,第一分就是「契經」,這「契經」怎麼講呢?這是「徵」。
下邊解釋,解釋這個「契義」,「契經」這個「契」字怎麼講呢?
酉二、釋(分二科) 戌一、契義
【謂薄伽梵於彼彼方所、為彼彼所化有情、依彼彼所化諸行差別,宣說無量蘊相應語、處相應語、緣起相應語、食相應語、諦相應語、界相應語、聲聞乘相應語、獨覺乘相應語、如來乘相應語、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等相應語、不淨息念諸學證淨等相應語。】
「謂薄伽梵」,就是世尊,就是佛陀。「於彼彼方所」,在各式各樣很多的地方,在王舍城、或者是在舍衛國、或者迦毗羅衛國,很多的各式各樣的地方。「為彼彼所化有情」,各式各樣的所化的眾生。「依彼彼所化諸行差別」,所化眾生的心行的差別,他的心意識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一個人也是一時一時的。
「宣說無量蘊相應語」,為這麼多地方的眾生、不同的心行,宣說了無量無邊的「蘊相應語」,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是苦的、是空的、是不淨的,宣說這個語。「處相應語」,這個「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處」,也是無常的、無我的、不淨的,這些語。「緣起相應語」,就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這相應語。「食相應語」,這段食、悅意觸食、意思食、識食,這個相應語,這樣的語言。
「諦相應語」,說這苦集滅道的四諦的這種與四諦相應的語言。「界相應語」,就是十八界相應語,或者地水火風空識「相應語」。或者「聲聞乘相應語」,你這樣子學習這個佛法,可以令你得聲聞的道果。「獨覺乘」的「相應語」,「如來乘」的「相應語」。「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等」這三十七道品的「相應語」,還有「不淨息念」,說到這個不淨觀,「息念」就是持息念,就是數息觀。「諸學」,諸學就是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這都是應當學的。「證淨」四證淨,「等相應語」。這「契」就是相應的意思,與這麼多佛法相應的語言叫做「契」。
我們說是能契合眾生的根性,當然也是的,也是契合根性;但是也是要合乎佛的這麼多的法的,與法相應那叫做「契」,這個地方是這樣意思。
下邊是「經義」,契經這個「契義」解釋完了,解釋這個「經」,「經」是什麼意思呢?實在這個地方,「經」就是線,這個縫衣服的線叫做「經」,是這個意思,這是約什麼說的呢?
戌二、經義
【結集如來正法藏者,攝聚如是種種聖語,為令聖教久住世故,以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應次第安布,次第結集。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結集如來正法藏者」;佛滅度以後,佛說了很多的修多羅這些法,佛弟子要把他「結集」起來,「結集」就是什麼呢?就是大家集會在一起,由一個人把這佛說的這個經背出來,又經過大家的審定,說「這是佛說的」;你說:這是佛說的;大家要審核一下、是不是佛說?經過大家的審定,認定說:「這是佛說的」,這叫做「結集」。
「結集」看這下面說,「結集如來正法藏者,攝聚如是種種聖語」,就是前面這個「蘊相應語、處相應語、緣起相應語、…」這麼多的相應語,把他收集起來聚集在一起,種種的聖語攝集起來、把它編集起來,就是這個意思。「為令聖教久住世故」,做這件事做什麼呢?就是希望佛的聖教能常久地住持在世間,目的是這樣子。
「以諸美妙名句文身」,很美妙的名句文,「身」者體也,名句文「身」各有各的體相,文字它有它的相貌。「如其所應次第安布」,它是蘊相應語、它是處相應語、它是四念住相應語、它是八正道相應語,都是相應語;但是有類別、一類一類的,所以你要把它安排的時候,把它編輯在一起的時候,要有次第。「次第結集」,按照次第把它編輯起來;譬如說蘊相應語,就放在蘊相應語這裡一塊兒;譬如說八正道的相應語,就放在八正道裡邊;七覺支…就是每一類都放在一起,分成類這樣編輯起來。佛說法的時候,隨時這時候說四念住,這時候說四正勤,這時說五根,這時說五力,這時候說十二緣起;前一次說法和後一次說法不是有一定的次第的,但編輯的時候就是按照這個類,次第地把它編輯起來,這個地方有這個事情,「次第結集」把它編輯起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這樣子把它編輯起來成一類一類的,就是聯合在一起貫穿起來,不是散亂的,不是。就像這衣服把它縫起來了,衣服也是一段一段地把它縫在一起才成個衣服。佛說的法無量無邊也是一部經一部經的,現在把它編輯在一起,所以也是「縫綴」的意思。「種種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善妙義」,你這樣子、這些佛法你編輯了以後,在世間上流傳就會引出來「義利」,引有義的利益,不是一件顛倒的迷惑的這種事情,能令你發出來戒定慧這種義利。「能引梵行」,能引發出來聖道。「真善妙義」,這個善法是真實的善法,真實是最好的東西。
酉三、結
【是名契經。】
「是名」叫做「契經」。這個「經」是結集的意思,就像那花一朵花一朵花散漫的,現在把它連在一起,是這個意思。初開始的時候,那些佛教徒都是聖人,他都能背誦。這個阿羅漢收個徒弟叫他修四念處,他是也阿羅漢了,他也是阿羅漢,他也能背誦,就是這種境界。但是後來到阿育王時代呢,就開始用文字把它編輯出來了,這就不同了,就是這麼情形。
這是把這個「契經」這一段解釋完了。下邊是「應頌」。
申二、應頌(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應頌?】
這個「應頌」怎麼講呢?
酉二、釋
【謂於中間或於最後,宣說伽陀,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先是「徵」,後面解釋。
「謂於中間」,就是佛說這一部經的時候,說到中間的時候,或者是說到最後的時候,「宣說伽陀」,就是用這頌的形式,來說這前面的…前面已經講了一大段了,那叫做「長行」。那麼到中間,或者最後用這頌的形式,就把長形重說一遍,這叫做「伽陀」,所以也叫做重頌。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前邊這個重頌的意思,簡單說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後來的人,最初佛這一部經最初講的時候他沒來,中間來了,或者後來才來,那麼佛就為他重說一遍,就是用頌的形式重說一遍,是這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呢,你聽了一遍了,你再聽一遍。實在來說,這一部經,其實你自己常常讀你就會感覺到,天天讀,同樣的這一部經,我天天讀、天天讀,不一樣,你的感覺不一樣,還生歡喜心。我們通常若讀了一遍,這就不願意再讀了,這是不符合佛法的。這個應頌就是有這樣的意思。「或復宣說未了義經,是名應頌」,前面說一段佛法是簡要地說明的,這個義還不是十分明了,現在把那未了義的經再把他說一遍,叫他明了,「是名應頌」。有這個義意的。
酉三、結
【是名應頌。】
這叫做應頌。
《披尋記》八六四頁: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等者:謂若是經唯略標義,未廣分別,是名宣說未了義經。於如是經亦名應頌。》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等者,謂若是經唯略標義,未廣分別」,這樣子情形,「是名宣說未了義經」。「於如是經亦名應頌」,現在這樣的經,用這個頌的形式再說一遍令他明白,那麼叫做「應頌」。或者說這個地方這個「應頌」,用頌講的還是講個略義,還沒有明白,那叫做「應頌」。你看這一段文應該怎麼解釋?
(2018.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