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当被问及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政策时,美国商务部长表示:
在与中国竞争时,有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
防御战略是出口管制,防止中国获得超高端技术;
而进攻战略则是投资美国。
这表明美国已经把供应链拉入攻防战的状态。
美国一方面利用它的技术优势实施产品断供,另一方面不断重新优化本国的供应链布局,同时对供应链“去中国化”,试图瓦解中国供应链。
对于这场攻防战,见招拆招,敢于博弈,但也要适度控制,攻防有序。
在进攻中,要找到供应链控制力的节点,并在关键节点上展开攻势。
与此同时,要认真防守,在有优势的供应链上继续深耕,构筑高质高效的供应链。
在现实中,供应链的攻防常常交织在一起。
先说防守。
防守的原则在于自我加固,“以我为主”,维持供应链的稳定,提高供应链连接力,实现供应链控制力的突破。
这段话内涵很丰富,但具体来看,无非体现在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
在谈到国家层面的产业突破时,我们经常听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
这个概念听起来简单,但其实背后需要复杂的组织和精心设计,特别是在涉及庞大供应链时。
成功的产业突破不仅需要战略的制定,还得有能够执行这些战略的组织能力。
以我国的“西电东送”为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起一个超高压和特高压的电力传输网络。
国家电网公司在这里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组织者,更是一个引领者。
它设立了专门的总协调部门,集结了顶尖人才,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团队,这个团队不仅仅关注技术,还涉及项目管理和预算控制,成为一个真正的“决策智囊团”。
这个过程中,技术研发成为关键。
武汉测试所等机构提供了参数模拟的验证,而各类企业则是创新的主体。
比如,负责高压电力设备的三大变压器制造商被分配了明确的角色,为技术突破贡献力量。
而国家电网则通过巨量订单和明确的需求文档,将大量用户知识反向注入新兴的供应链体系中,推动技术创新和实践的融合。
特高压输电工程中的核心装备——特高压变压器和换流阀,都经历了精细而艰苦的攻关。
你可能想不到,变压器内部的主要绝缘材料竟然是纸,这些纸质配件的数量达到25万个,而且精度极高,体现了极高的技术水平。
这个项目集合了300多家单位的上千名专家,历经十年研发,最终实现了中国超高压电网的全面突破,不仅确保了中国庞大的电力需求得到满足;
也在电力设备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从主变压器到断路器,乃至零部件的绝缘套管等各个环节都有技术突破,同时在国际上确立了中国在电力行业标准上的领导地位。
像三峡大坝、高铁、特高压这样的“决战型大工程”,往往面向单一用户的集中式需求,依赖刚性的供应链,适用范围有限。
这种大工程组织虽然有助于解决技术难题,但成本高昂,结构僵硬,并不能完全取代市场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