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推行的“近岸制造”策略使墨西哥超越中国,成为对美国最大的出口国。
但中国对墨西哥的出口也大幅增加,显示很多中国货可能通过墨西哥绕道进入美国。
同时,尽管美国试图切断对中国芯片供应,英特尔、高通等科技巨头却在努力让政府放宽限制。
而中国正加速自主芯片产业的发展,美国也继续支持它的高端纺织业。
这反映了供应链攻防战的复杂性:
它既脆弱又坚韧,既冲突又依赖,彼此之间紧密相连,难以割舍。
它不是简单的控制与反控制,追赶与被追赶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竞争与合作难解难分。
对于这种复杂的关系,有人提出包括控制力、连接力和设计力的“三力模型”来进行解释。
其中,控制力跟人们常说的“卡脖子”现象契合,非常直观;
连接力体现了企业之间的互相依赖,容易被人忽略;
设计力则更多体现在政府对供应链的战略规划上。
换句话说,供应链既有网络性,又有等级性;
网络性表现为连接力,等级性表现为控制力,而设计力则通过改变整体规则对它们产生影响。
从这三个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对当前世界供应链的变局与博弈得出更清晰的认识。
先来看看连接力。
打火机这个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物件,其实是全球供应链变化的见证者。
最开始,打火机的制造起源于西班牙,后来它像个世界旅行者一样,走过了法国、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漂洋过海到了日本,随后又去了韩国和中国台湾。
90年代,它在广东和浙江温州扎根。
但由于利润较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它不得不频繁迁移。
21世纪初,连广东和浙江温州也感受到了压力,于是湖南邵东市接过了这个产业的大旗。
20年后的今天,由于劳动力成本上涨,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纷纷迁往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邵东的打火机产业却依然稳如磐石。
更令人惊讶的是,邵东的打火机从20年前到现在,售价始终是1元钱。
这背后的秘密是什么呢?
答案在于邵东复杂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
打火机的核心部件——引流芯、芯套和海绵,需要众多配套工厂的支持。
电子装置、出气阀、印刷包材、电镀喷漆等,每一个都有其专属的供应链。
在邵东,除了塑料粒子和气体燃料外,几乎所有零部件都能在30分钟车程内找到供应商。
一个打火机厂可能有超过100家配套商,物料运输迅速高效。
这样的产业集群,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深度交织的供应链,在其他地方难以复制。
更关键的是,随着自动化设备的引入和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成本大幅降低。
比如,一个零件的成本从过去的几毛钱降到了几厘钱,人均效率提高了30倍,人力成本从每只打火机1毛钱降至1分5厘。
这种供应链的高效组织和成本控制能力,使邵东打火机的价格能几十年不变,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不被替代。
过去20年,中国制造的活力就源自这样的高效供应链。
无数供应链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系统。
这种体系让整个制造行业在面对突发风险时更具有韧性,平时则能保持高效运转。
如果中国的每个行业都能像邵东打火机产业这样高效,具有超强的连接力,那么供应链的迁移就不再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