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经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不会读、不会写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不会抛弃以往错误观点、不会重新学习的人。
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21世纪了,全球早已进入知识爆炸、信息层出不穷的时代,怎么还会有“文盲”?
但实际上,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人还不少,在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加快的今天,尤其显得格格不入。
如果用《反本能》一书的观点来看,从生物学的角度,不爱学习是拒绝水平进化的表现,甘愿与其他人、跟时代拉开距离,最终则被社会所淘汰。
好在大多数人还是有意无意地不间断地学习,那么今天的文章,我就来分享几个在学习方面的重要认知。
01 人类本性并不爱学习
人类大脑在进化进程中,是在旧脑的基础上形成了精细的新脑系统,但是新脑并没有因此取得权威地位,相反,我们大多的偏好和做出的选择依据还是源自于我们的生物性,即我们的本能。
例如,相比起思考,我们更愿意发呆;相比起读书,我们更愿意看短视频;相比起学习,我们更愿意打游戏.....
也就是说,相比起需要耗费脑力的、长时间坚持才能得到愉悦感的事情,人更容易选择当下就能够满足的娱乐、休息或者是一份简单的工作。
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我们必须战胜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大脑的本能反应,让自己更主动的去迈出舒适圈,让自己不断走向卓越。
02 不是接触的信息越多也越好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富足的地方,当我们看到大量有用的信息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兴奋,我们想多拿一点,但当我们拿的太多,我们肯定就会忽视消化和吸收,那学习的行为最后就会变成无意义的浏览和注意力的消耗。
一方面,每天接收的信息量过大,我们只能记住极少数真正引起共鸣或反复出现的信息,而大部分信息则成为暂时性的记忆,很快被新的信息覆盖。
另一方面,即便我们记住了部分信息,但是没有时间细致地思考,同样也没有办法成为有用的知识被记住,也就更谈不上被用上。
03 学习不要找捷径
我们往往无法准确判断自己什么时候学得好,什么时候学得不好。
如果感觉学起来又慢又难,似乎毫无进展,我们就会找一些看似更有成效的办法,但没意识到这些方法往往并不会带来持久的效果。
走捷径可以短时间让你看到效果,但长久的话不会有任何作用。
04 学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多的决策依据,即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也就是思维模型。
一旦你能熟练地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提炼出基本原理,也就是“规则”,你就更有希望在陌生的情境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达里欧在《原则》里说的,一切的问题都是原景重现,当掌握的思维模型,那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05 去教别人吧
当我们学会一个新知识,或者一个技能,要测试自己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就是去教别人。
一方面,在教别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地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就会发现自己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存在遗漏,通过教别人,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发现并弥补这些知识缺口。
另一方面,教授别人需要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整理,这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通过对方的反应和提问中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