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看过听过这本书的名字,一直也很想看,但在书店看见时却迟迟没有买。所以内心不禁怀疑,究竟是自己的内心告诉自己‘我想看这本书’还是只是因为别人看过推荐过所以跟风或者想像她们靠近而去看。最后,终于因为看见简书上一个大三的学姐写的文章而下单。
这本书只花了两天时间,而且是两天的上午接近三个小时就阅读完了,也许是像村上说的那样‘不是太长的书’但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怀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得过快而没有真正的消化这本书?是从什么时候起看书开始很快的呢?不知道这样是好还是不好,但内心终归是觉得这样不好的。总觉得看得太快是不是囫囵吞枣了?看的些许时候也有故意慢下来,但也就是有意识提醒自己让自己慢慢看的那个别几段,其他的就是非常自然像流水一样没有任何刻意感觉的看,很舒服,但看完有些空虚。
一直以来喜欢看书的人多多少少都会知道村上春树,我也是。但不敢承认自己是喜欢看书的人,因为一有什么事情总是会耽搁,而我之于喜欢看书的理解就是不论怎样,每天都会抽时间去看,而且绝不间断。但我总是喜欢说自己爱看书,因为内心深处是希望成为这样的人的。在这本书之前也看过《1Q84》前两本,或者多少了解过看过一些,而这本书却是第一次看见真容。我一直觉得人这种生物太过复杂,在没有成为视觉上的奴隶之前,对精神上的敬仰都是不可触摸的,然而一旦看见了庐山真面目,多少态度会有所转变。我就是,是有种说不上来的细微变化。不说看见了感觉如何,但总觉得和心中想象的样子不一样。不过外貌又有多大的关系呢?看,我就是这么矛盾。
看了这本书有几个感想。
·任何一个能有所作为的人都是有坚忍不拔的性格的。这点在书中很强烈的感受到了。自己对跑步也并不算陌生,算上前前后后断断续续的跑步,也能在某些地方感同身受的。跑步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情。跑的过程纵有千百般的痛苦,最后也是快乐的。任何人在跑累的时候都有想过放弃,并且不止一次,区别就在于有些人战胜了,有些人战败了。有个片段印象深刻“我拼命地说服身体各部,勉励,祈求,恭维,申诉,鼓舞。只剩下最后一点点啦,求求你们好歹忍耐,再拼一下”感觉自己经历过很多这种时候,有时候挺过了,有时候没有。但总体来说自己还是没有战胜自己,起码现在还没有。
·“我来到这个城市不是为了走着回去的”每每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都这样在告诉自己。
·看了他的生活状态,很羡慕很欣赏很敬佩,在他写跑二十多个全马(42.195公里)的过程中也憧憬过自己跑全马的样子,在他写跑超级马拉松(100公里)的时候也在想自己这辈子可能做到吗?在他写参加铁人三项(游泳,骑自行车,跑步)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有可能参加吗?当看见老一辈做到了很多自己现在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的时候,那种感情是很复杂的。希望自己能做到,但又有满满的怀疑,所以只能靠平时去努力。
·不论多忙的情况下,他都没有中断过跑步,不论多忙。
·希望能向他看齐,做一个健康并且快乐的人。
摘录:
1) 隔在健康的自信和不健康的轻慢之间的那堵墙非常薄。
2) 不支付必要地代价,便只能品尝相应的苦果。
3) 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一丝半点,中断跑步的理由却足够装满一辆大型载重卡车。我们只能将那‘一丝半点的理由’一个个慎之又慎地不断打磨,见缝插针,得空就孜孜不倦地打磨它们。
4) 不过细想起来,这种生来就容易发胖的体质或许是一种幸运。比如说,我这种人为了不增加体重,每天得剧烈运动,留意饮食,有所节制,何等费劲的人生啊!但倘若从不偷懒,坚持努力,代谢便可以维持在高水平,身体愈来愈健康强壮,老化恐怕也会减缓。什么都不做也不发胖的人无需留意运动和饮食,并无必须去寻这种麻烦事儿做的人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这种体制的人,体力每每随着年龄增长日渐衰退。不着意锻炼的话,肌肉自然而然便会松弛,骨质便会疏松。什么才是公平,还得以长远的眼光才能看明白。
5) 我试着看向自己的内部,就如同窥视深深的井底。那里可以看到爱心么?不,看不到。看到的只有我的性格。我那个人的,顽固的、缺乏协调性的,每每任意妄为又常常怀疑自己的,哪怕遇到了痛苦也想在其中发现可笑之处的性格。我拎着它,就像拎着一个古旧的旅行包,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我并不是因为喜欢才拎着它。与内容相比,它显得太沉重,外观也不起眼,还到处绽开了线。我只是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拎,无奈才一直拎着它。然而,我心中却对它怀有某种依依不舍的情感。
6) 我觉得所谓结束,不过是暂时告一段落,并无太大意义,就同活着一样。并非因为有了结束,过程才具有意义,而是为了便宜地凸显这过程的意义,抑或转弯抹角地比喻其局限性,才在某个地点姑且设置一个结束。
7) 违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则,哪怕只有一次,以后都将违背更多的原则。
——谨以此书鼓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