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感受:
刚开始玩自媒体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奔着喜欢和爱好,去发布自己一些作品。时间一长,你们慢慢的得到了很多粉丝的关注,同时,平台还因为你的作品不错,发放给你一些福利。
后来,你发布作品的时候,动机就不再单纯的是因为喜欢,而是每天盯着涨了多少粉,增加了多少播放量,平台给了多少收益等等。
慢慢地,你的这种期待越来越强烈,每次收益高的时候,你就会异常的激动和兴奋;而每当没有收益或者是收益极低的时候,你又异常的失落,你的心情完全被利益驱使。
渐渐的,你不再精心准备作品,而是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怎样赚钱。所以,你的作品也越来越粗制乱造,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作品越不好,越没有播放量,越没有播放量,收益就越少。没有收益,对你来说,做这件事也就没了价值,变得越来越不想做这件事,慢慢就放弃了。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从原来的兴趣,变成现在的放弃?那是因为,之前你是靠兴趣做事,而现在你是为了利益做事,也就是说,你做这件事的动力,由内部动力转变为外部动力驱使。
为什么动力很容易就被置换了?《认识你真好》这本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概念,叫做“过度理由效应”。
01什么是过度理由效应
如果人们自己对某种活动有兴趣,则外加的奖励会成为过度理由,损伤人们原有的兴趣。
本来我们做一件事情,从内部动力来讲是出于兴趣,可是一旦有了外部的奖励,那么,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件事,是为了这个奖励而做的。当这个奖励一旦消失,我们就认为做这件事就毫无意义,所以说慢慢就会放弃了。
过度理由效应给人们启发:“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过于充分的外部理由。”
生活中,当小孩子有主动做家务、考了好成绩等等好的表现时,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金钱或者物质方面的奖励;
有的人在家里蓬头垢面,只有出门的时候,才会整理好自己的形象;
有的人工作喜欢偷懒,只有在领导在的时候,才表现得卖力。
以上这些情况都属于“过度理由效应”,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外部动力原因,他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而不是他自己内心觉得做这件事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外部动力的影响,就会把这一切当成负担,让人变得消极。
所以,有很多人说过这样的话,不要把你的兴趣变成你的工作,否则你就失去了兴趣,看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02如何避免“过度理由效应?
避免“过度理由效应有3个方法,可以保持你做事的兴趣。
1.控制工作的强度和节奏
如果你已经把兴趣变成了工作,那么就要在做工作的时候,一定不要过于的投入,耗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一旦让自己产生疲劳感,你工作的热情,会快速的消耗掉。
很多工作都存在着大量的奖励制度,人们会因为这些奖励无休止的加班、熬夜,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整天像个机器一样,这样的生活和工作何谈快乐。
过大的压力和负担,只会让你对工作越来越厌恶,如果有一天,你承受不住时,只会有多远跑多远。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跟随自己内心的节奏,把注意力放在享受做事的过程上,而不要只注重结果。
2.激发自己内在的做事动力
如果你总是为了这些外部的因素,来强迫自己做某件事的时候,对我们的能力是毫无帮助的。
我们应该提升,自己的内心对做这件事的兴趣。
比如:买衣服,不是为了应付某些场合,即使在家穿,自己也会感觉漂亮,心情好,为啥非要给别人看!
读了一晚上的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领导的检查,自己不也长见识吗!
无条件加班,不是为了在领导面前装样子,而是让自己的工作更完美,自己也会高兴呀!
如果我们能常常这样想,内心就会看淡很多利害得失,久而久之会加强内部动力机制,减少外部动力的干扰,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住做事的兴趣。
3.建立属于自己的内部评价机制
什么是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分为:内部评价体系和外部评价体系。
怎样评价一件事,到底值不值得做?
内部评价就会听从内心的声音。这件事值不值得做,就看内心想不想,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即使是这件事没有任何奖励,但是你自己也会认为值得做。
外部评价体系认为这件事能不能做,要看做这件事你会得到多少利益,而不是喜欢。如果做这件事会得到很多的好处,就会去做,如果没有好处,你就认为不值得做。
老板就给这点钱,谁给他干呀!这就是典型的外部评价体系思维。
而有的员工认为,不管老板给多少钱,我都会认认真真的干!这是内部评价体系思维。
一个认为工作是为别人干,一个认为工作是给自己干,可见两者的差距有多大。
就像故事中说的那两个砌墙的,一个人认为他就是在干活赚钱,而另一个则认为,他在建设美丽的城市,最终后者成为了企业家。
03总结
其实,让理想变成工作,是非常完美的事情,只是我们在做的过程中,往往受外部的动力影响,逐渐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只要我们能够充分把握住内心的动力,就会取得完美的效果。
认识你真好
mei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