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父亲从住了四十多年的旧院子里搬了出来,搬到了我们以前很早就修好的新院子里。我们在新院子里,增修了两间房子,一间东房,一间厨房,用混泥土打了院子之后,我们就搬了下来。可是,由于隆冬自来水防冻停水,我们不得不在旧院子里的水窖里,用独轮车推水,从旧院子到新院子大约有一公里的路程,况且全是陡路。因此,在新院子里打一口蓄水的水窖就迫在眉睫。
我们村,在距县城西南约五十里的山腰上,这里是标准的旱地农业,完全靠天吃饭,用水极不方便。我们村的水泉,在村东南近十里的深沟里。沟两边是十分坚硬的悬崖峭壁,开凿道路很困难。在沟底一百多米深的水泉边,有一条祖辈用镢头、铁锹挖出来的宽一米的小路与外界沟联。我们村里的这眼泉水,水质很好,清爽甘冽,小的时候我们就会瞒着大人偷偷跑到泉边接水喝。这又窄又陡又崎岖的道路,着实增加了我们村人取水的难度。
我还记得在上小学时,村里的乡亲们,天一亮,就挑着水桶去打水了。那时,普遍的是那种笨重的木桶,当时,父亲也会每天起来去跳水,挑来之后,倒进家里那口储水缸里。一般是要挑两回,不然家里不够用。尤其在六月农忙时节,白天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收了麦子来时,水已用完,就不得不又去挑水。家里用水量大,除了人洗脸做饭外,驴子,猪等牲畜也要用水。这样吃水问题就成了一家人的大难题。同样也是全村的大难题。
后来,村里的聪明人,就让驴或骡子驮水,其办法是先去县城买两根有碗口粗的橡皮袋,等装满水后,用绳子把袋口扎牢,然后将水袋搭在驴的鞍子上,让驴将水驮回家里。这一今天看来较原始的运水方式,却在当时已经很先进了。理由有两点:一,它从泉里运来的水多;二, 它节省了人力。
这种取水方式用过几年后,就渐渐被淘汰了,改之以独轮车推,因为用骡子驮,往骡子背上放的时候不好弄, 要是再碰到一头脾气倔的驴,那就更费力了。 而此时小独轮车省时,方便的优势便显现出来。
再后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县政府相关部门, 提议我村村民在自家院里打水窖,箍水井,政府免费出水泥。那时,不像现在,村里谁家有事情,大家都会来帮忙,让人感受到浓郁而淳朴的乡情。 说到打井:首先是箍窖口,就是用石块,和着混泥土,沿挖开的窖口砌墙,为的是防止坍塌,等窖口凝固好后,然后请专业人员一揪一铲的挖,越往下挖井面会越小,当挖到预期深度后,再用混凝土,将水井四壁劈光滑,防止渗水。大概要挖到五、六米,如此深度可防止井水腐烂,变质,保持良好的水质。当水井打好后,在井台上安装一个手摇抽水器,手握住抽水器手柄上上下下一摇,水就出来了。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水窖箍好之后,还得用清水洗净,再往里面倒水。至于水的来源,村民们先用独轮车推来的水将水缸装满,然后再往水窖里面倒。由于交通限制,从我们村的泉里,往家里运水,既费力又运的水少。因此,不得不想一个轻松而实用的办法。那时候我们村的人,通常会去县城买塑料布,一百多平米的那种。等到下雨后,把塑料布绑在房檐椽木上,呈陡坡形,上高下低,让水流入水窖。这样既省力又方便。可这样饮用了一年后,有人说,这种水不卫生,也就很少有人再用了。
2015年的时候,随着国家农村振兴,新农村战略的实施,我们村又通上了自来水。水龙头一打开,水就哗啦啦地流出来了,方便,卫生,又安全,乡亲们纷纷交口称赞!从内心感恩党和政府惠农务实的好政策!
从用扁担挑水到水窖再到自来水,我亲眼目睹了我们村饮水、用水的大变迁,更见证了我们村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这一切,都来源于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吃水不忘挖井人,心中想念共产党!”该是我们村村民们最朴实的心声。
经过两个月的作业,新院子里的井终于箍好了,现在,我们用自来水的水装满水窖,以防冬天太冷时,自来水会停水。并在新水窖上按装了电动抽水机,插座一接水就哗啦啦出来了。祖辈几千年的用水难问题,终于解决,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