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的水窖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少时的故乡关中,村里人大多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我们那里多沟壑,离山近,田地大多也只能种植小麦、黄豆等农作物,或者花椒等耐旱的果树,很多年,我连地里长着的水稻都没有见过,吃鱼也仅限于干咸的带鱼。

不仅仅是因为贫穷,更多是由于缺水。

窖,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坏境下应运而生的。

印象中,故乡的窖有两种,一种是储物功能的“红苕窖”,一种就是储水功能的“水窖”。


我家的“红苕窖”在前院里,老家把红薯叫红苕,“红苕窖”就是放置红苕的,很长一段时间,家乡人的主食里离不开红苕,蒸红苕,煮红苕,红苕稀饭,红苕面“削削”(一种非常顶饱的面食),红苕以它无私无畏的品质,填塞着我们年少的胃口。

后来这块空地也盖上了房子,窖就在房底下。

好像从我生下来,这个“红苕窖”就在那里,大约是五六岁的时候,我的生活中就多了一项内容——下“红苕窖”去取或者放红苕等冬菜。

让家里的小孩下“红苕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瘦小,轻便。

我们被大人和点燃的油灯一起放在用绳子绑着的藤条筐子里,顺着窄小的窖壁垂直向下,一开始还有些兴奋,随着慢慢向下,然后就是恐惧,有时候还会哭。

大人这时候就哄我们,开着玩笑。


“红苕窖”也不深,一般就五六米吧。在窖的底部,一般是较大的空间,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从窖口吊下来的红苕、白菜、洋芋等摆放好,或者从中拿出要食用的菜品放在筐子里吊上去。

由于闭塞,窖底的空气不好,加上偶尔腐烂的蔬菜味道,人在里面不能待的时间太久,大人不停地通过窖口向我们喊话,并留意着油灯的亮或者暗,我们则盯着窖口狭小的光亮胡思乱想。


不知道是小时候胆大,还是实在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下“红苕窖”居然是我们津津乐道的童年记忆之一。

大人们有时候也要下窖,他们才不屑于用绳子绑着下,而是四肢撑开,踩着窖壁两侧挖凿的“脚窝”“走下去”,让小时候的我们很是羡慕。

多年以后,看“地道战”的时候,我还常常念起那些童年故事。

水窖,则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层较厚的山塬地下挖成井形,用于贮存地表径流,解决人畜用水、农田灌溉的一种坡面水土保持工程设施,又称早井。

我家一开始并没有水窖,吃水要每天早晨到村里唯一的泵房去排队挑水,那个看管泵房的人很是威风,仿佛掌管着一个村子里所有人的生死存亡。

泵房在村南头的涝池边上,有一口机井,从水泵里抽上来的水被存放在一个碉堡形状的砖混结构建筑物里。


父母一大早就会从院子里拿出两个铁桶,用扁担,我们叫水担的挑起来,从巷子里走几百米,去泵房排队。

由于储水的“碉堡”只有两个水龙头,接水很慢,有性急的村民还会趁管理人员不注意,爬到“碉堡”上,将水桶挂在水担的一侧,摔进储水池取水,很危险,也很有趣。


我也尝试着挑过水,由于个头不够,只有把水担挂水桶的铁钩链条在水担上缠两圈,才能保证水桶不会耷拉在地上,挑不动满桶水,就将一桶水分成两个半桶挑。

由于是固定时间供水,家里对来之不易的水就看得格外金贵,一桶桶水被挑回来后倒在粗瓷大水缸里,主要用来做饭,洗脸等用水受到严格定量控制。


家里的牛羊也只能用刷锅水和面汤搅拌饲料,洗脸过后的水还要用来洗脚,洗完脚还要去浇树。

洗澡,对于那时来说,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情。

浴池和淋雨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挑一个光照好的日子,破天荒地挑回两桶水,倒在巨大的水盆里,放在阳光下晒,等到中午时就会温热,然后“坐浴”。

好像是生活在沙漠里一样,我们的童年对水有着别样的感情。

缺水给我造成的“心理阴影”就是,到今天,我看到绿化带里流淌的清水,还会下意识的觉得“浪费”。

外婆家倒是有个水窖。

这水窖不深,据说用塘泥箍过窖底,是个存水的好设施。

水窖的跟前,有“水眼”,碰到难得的下雨天,从屋檐上下的雨水会被“天井”归置,顺着各种指引,留到水窖里。

这些水窖里的雨水在窖底沉淀澄清,就成为乡亲们饮用的生活用水。

这时候就必须提到一件现在的孩子大约只在电视里看到过的物件,那就是“辘轳”。这是水窖上专门用来取水的设施,辘辘起先是木头做的,绳子是麻绳,圆桶的身子,带着一个Z字形的油亮摇柄,将绳子缠在辘轳身子上,从而取出窖底的水。


一般程序是这样的:把铁桶挂在辘轳绳头的铁钩上,锁好活扣,然后一圈一圈摇动辘轳,让水桶沉到窖底,为了让水桶能进入水中,还会给桶沿或桶底放置重物增加压力。也有大胆的,为了节省时间,用手轻按辘轳上的绳子,靠桶的重力带动,飞快旋转的“落水”, 放的时候,辘辘飞转,煞是好看,虽然看起来很潇洒,也有不注意的小伙子被急速旋转的辘轳手柄打破额头。

水提上来倒到备用水桶里,够两桶时用“水担”挑着颤悠悠倒到水缸里,我家有一口巨大的水缸,每次要挑七八担水才能装满。后来辘辘换成钢铁的了,绳子也换成钢索了,再后来,据说水窖和辘辘都闲置了

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村里人的日子相对慢慢好起来了,家家户户开始琢磨打井解决吃水问题。

我家的水井是我当兵之前打的。隐约记得,父亲那时唤来邻村和同村的乡人帮忙,硬是靠着䦆头挖出来。

那时的村人都会互相帮忙干活,从来不会有人提到钱的事情,有时还是很重的体力活,比如打井,最多也就是在主家家里吃点平常不吃的“油饼”,或者宰一只鸡就是最高礼遇了。

打井那时候大概要打十几米深,一个人在顶多一平方的空间里弯腰挖掘,两个人在井口用辘轳将挖出的泥土绞上来,然后提到稍远的地方堆起来。越深越不好挖,空间狭小,需要特制的䦆头,碰到石头等坚硬的土层,还要动用十字镐,绞出来的土也越来越潮,最后干脆就是泥巴。

这时候对在井底作业和井台帮忙的人来说,都是考验。因为泥土越湿越重,绞起来很费劲,更不好挖,只能用短柄铁锨翻铲。

到了一定程度,要请比较“专业”的村民过来帮忙查看,然后将井底的空间挖开,使其形成一个能储水的地方,还要叫行家来糊搪井底四壁,使其不会“跑水”,这样,一口简陋的水井将近一个月才成功了。

有了水井,为了让“窑背上”较近的一块田地成为“水田”,光靠摇辘轳取水自然跟不上了,需要购买一个水泵。

那时候,一台水泵的价格大约是1000元左右,父亲为了筹备这笔“巨资”,想来是费了不少周折,我只记得多年以后,当时买泵借钱还没有还清。

好在,我家的水井如期投入使用了,而且还是当时现代化的水泵供水,推上安装在厨房里的闸刀,水就能流到水缸里和“窑背上”的田地里。

我想,第一次推动那个泵闸的时候,父亲一定是无比开心的,这应该算是他不长的一生里比较骄傲的事情之一。

有了泵水,父亲用心勃勃,想着把这一亩三分地好好经营,以期获得好的收成,增加家庭收入,在村里出人头地。

还记得,父亲尝试着种植一些相对收益较高的农作物,玉米、芝麻,甚至蓖麻和油菜,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努力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度,我也参与进去,在后院打井堆起来的黄土堆上种下了一些蔬菜,还时常细心地浇水经管,最后,只有几个南瓜活了过来,其他的蔬菜不是夭折就是长得瘦瘦弱弱,不开花,不结果。

就像一个如父亲一样的农民,他渴望改变命运的努力,在巨大的,不知来由的困境里,如同一颗小小的石子,很难激起大的浪花。

后来,父亲看到村人种植苹果,又在“窑背上”栽下了很多果树,浇水、施肥、打药、剪枝,做一个很长的梦。

为了多种经营,父亲在苹果树的周围栽上了花椒树。

看到父亲每天忙忙碌碌,晒得黝黑的肩膀,厚厚的眼睛片常常被汗水弄得模糊不清,看他东跑西颠,和别人交流经验,看他清晨和傍晚蹲在后墙的豁口抽着烟,

我们一家人一起畅想几年后果实累累的景象。

或者是造化弄人吧,不久,我就参军去了遥远的大西北,而父亲,也突然地病倒了,再也没有站起来。

要强的母亲向我隐瞒了父亲患病的消息,她伺候父亲,给他筹集治病的钱,还要供上学的弟弟妹妹,想来,那段日子,是她一生中最难熬的吧。

虽然十分艰难,母亲还是如一个男人样扛起了这个家,焦头烂额地应付琐碎生活里那些贫寒的日子,借人钱,看人脸,有时低声下气,有时痛苦不堪。

但是,她没有放弃,没有放弃生病的父亲,没有放弃年幼的弟妹,也没有放弃那块凝结着父亲希望的田地。

母亲开始像父亲一样,没日没夜地在苹果园里劳作。

再后来,知道真相的我再也不愿看着母亲如此困苦的生活,将她们接到了我生活的异乡。

日子慢慢地好了,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弟弟妹妹在部队上兢兢业业,我也成家立业,有了一份谋生的工作。

故乡越来越远,回去的也越来越少,那些宅院和田地慢慢荒废了。

2006年,父亲在异乡溘然长逝,再也没有回到生养自己的土地,没有看到那块滴满汗水的田园,我一直深深遗憾。

去年,我和母亲以及弟弟妹妹专程回了一趟老家,房子由于长期空置,已经濒临倒塌,宅院的围墙年久失修,已经破败坍塌,荒草萋萋中,那口父亲亲手打出的水井早已干涸,井台上扣着一块早年的石磨盘。

仿佛一段往事就这样被遮蔽了。

“窑背上”的田地里空空如也,苹果树再市场不景气的那几年被委托代管的亲戚砍伐了,花椒树也没了踪影,据说这块土地现在种植小麦,只在每年耕种和收获的时候,才能看到人影。

那一刻,我的内心是悲伤的,既为田园荒芜,也为命运无常,作别生养我们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宅院就这样成为记忆?而在另一个世界的父亲再也看不到他梦寐以求的硕果累累,丰收增产。

我在田地里站了很久。

我在井台边的荒草中站了很久。

我凝望屋檐上的青瓦很久。

我抚摸灯台上的烟熏火燎很久。

我注视着房梁上硕果仅存的犁铧和钐镰很久。

像一个老人似的,我的哀伤和苦痛此刻无以言表,一些再也回不去的过去最终成了恍惚的记忆,一些做过的梦和爱过的人渐行渐远。

能做什么呢?你无力挽留,或许只能铭记吧!

                              蔡立鹏

                                2017年6月13日星期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456评论 5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70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33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83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96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2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36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9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8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1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7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63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水井:故乡的象征 水: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 水:中国古代五行(一曰水,二曰木,三曰火,四曰土,五曰金)之首。 ...
    大可can713阅读 1,709评论 0 0
  • 黄堡文化研究 第199期作者:史济民编辑:秦陇华 编者:请珍惜生活中每一件小事情,因为有一天你反思从前,会发现这...
    primates阅读 1,326评论 1 2
  • 丰塬人靠天吃饭,塬下和四周八里的亲戚朋友都知道:上了丰塬饿不着,但喝一口水难。丰塬人“宁舍一个馍,不给一碗水”的乡...
    丰塬十一行阅读 1,211评论 2 3
  • 在政府上班的岁月里,上班清闲,下班很早,周末双休,所以有大把的空余时间。就想着怎么利用这时间赚点钱。下面写写我能想...
    提笔忘字2016阅读 995评论 0 0
  • 会的单词太少了,没有想到以ou 结尾的单词
    元香雨凝阅读 179评论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