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说得真好,走出了教学的课堂,我又走进了思考与学习的大课堂。只有不断的进行思考、反思,才能让每一节课堂少一些遗憾。
《父母的心》一课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是以至爱亲情为主题的文章组合,这些文章意在表达贫穷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心。当我备完课后,觉得容易上。原因有两点:一、故事情节曲折而不复杂,对于重点班学生而言,他们已具备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二、本文主旨鲜明,即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这一主题在前面我们已经共同学习了不少篇这样的文章。对学生来说,让其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再次切身体会父母的爱那是件容易之事。
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环节上,从四方面来设计本课:
一、采用“切入式”导课法,具体做法:“父母的心”四字呈现在黑板上,顺势对孩子进行语法知识的渗透,问孩子们,这是什么短语(偏正短语)?中心在什么字上(心)?接着问道,谁的心?父母的心,父母的心又在谁的身上?从而进入本课。
这种导课方式的优点就是既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又节省时间。
二:预习检测
作者介绍、字词,在这个环节上学生们对作者的介绍面面俱到,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上应告诉学生对作者的介绍上抓住(名、时、地、评、作)这几点来说。
三、理清文章思路,体悟感情
在给出学生问题之前,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文本,只读所说的话,不读旁白;其次,要求学生必须读出每个人当时的心理活动;由于个别学生读的不到位,最后,我选取了“父亲送换孩子”的一段话示范朗读,让学生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感受文章所透出的人物感情。因为体会人物内心的感情是本文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这样的安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我给学生呈现问题:(1)文章围绕送与不送,这对夫妇做出了哪几种决定?每次的表情怎样?每次的理由分别又是什么?(2)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都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这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我一心只想把环节讲完,对第二个问题提出来后,学生基本没有回答,我直接呈现答案。以便进行下个拓展环节,现在想来,应该把这个问题必须由学生来回答,深入挖掘文本,因为拓展部分的题在设置上是对主题升华的考察,而本文的主题并不难理解。拓展部分完全可以放在课后完成。
四、拓展
积累歌颂父爱母爱的古诗歌,谚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