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肖申克的救赎》角逐奥斯卡,结果颗粒无收。当时人们对这部电影,并无好感。
那一年,它的竞争对手是如日中天的《阿甘正传》,那一届奥斯卡也是汤姆汉克斯收获颇丰的一年,他因此又获得了奥斯卡影帝。
20多年后,这部《肖申克的救赎》却历久弥新,虽然没有华丽的特效,动作,但是凭借着出色的剧情,表演和意义而成为影史第一。
至今,它在IMDB和豆瓣都排行第一,无法超越。经典的电影就是如此,即使当时没人认可,也无法掩盖其伟大的光芒。
有人说,如果你尝试写影评,请一定不要绕过《肖申克的救赎》。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抛砖引玉。
1.诺顿
当安迪第一次踏进监狱,典狱长诺顿就告诉他这里第一条规则是:“不准亵渎上帝”。
听起来不可思议,典狱长居然那么敬畏上帝?!看过电影都知道,实际上,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与《圣经》违背。
要认识安迪,除了瑞德外,我觉得首先要说典狱长诺顿。
其实典狱长诺顿是一个很悲剧的角色,根据他的描述,他的太太也应该是“虔诚”的基督徒,她在教堂里制作一幅壁画。而诺顿本人也非常熟悉《圣经》,在突击检查监狱的那场戏,诺顿和安迪有一段经文交流。
他告诉安迪自己最喜欢的经文是:
“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约翰福音8:12 )。
他说自己是肖申克的主宰,在这里,他认为自己是主,他可以滥杀无辜,不惜一切代价让安迪成为他洗黑钱的工具。
这个世界有很多像诺顿一样的人,他们看似得到了救赎,其实并没有。他们以为自己拥有的权力,可以给自己带来救赎,事实上也没有。他们以为自己聪明,可以洗黑钱,可以赚取足够的金钱,但是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诺顿忘记了《圣经》上说的另外一个警告:“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 神,又事奉玛门"(马太福音6:24),“玛门”是“财利”的意思 。
从《圣经》的视角来看,诺顿就像是卖主的犹大。在所有的角色里,他的悲剧色彩除了让人可恨外,他确实也很可怜。壁画写的一句话是:
His judgement cometh and that right soon.主的审判很快到来。
一语成谶,他自诩为肖申克监狱的主宰,但是他却没能逃出主的审判,最终饮弹自杀。
2 .安迪
安迪,他曾是一个成功的银行家,但是在肖申克监狱,他最宝贵的东西却只有《圣经》和小锤子。
安迪的聪明之处是他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他梦想去墨西哥的一个海岛生活,而不是肖申克。
瑞德认为,需要用 600 年才能完成的浩大工程,安迪却只花了不到20年。
安迪一直都在小心翼翼地经营者着自由的梦想,像渴望飞翔的小鸟,他等的只是笼子打开的那一刻。
他把小锤子藏在圣经里,那个章节是《出埃及记》,记载着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到上帝应该许之地的历史。
典狱长突击检查的时候,他对诺顿说自己最喜欢的经文是:“所以你们要惊醒,因为你们不知家主何时到来。(马可福音13:35)”,电影没有给出下半句,其实下半句才是精髓,完整的句子应该是:
“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你们不知道家主什么时候来,或晚上,或半夜,或鸡叫,或早晨。(马可福音13:35)
这句话告诉基督徒要时刻警醒等候主,等候救赎。可以看出安迪一直隐忍着,保持着警醒。
安迪的存在,对于瑞德和其他狱友来说,他有点像《圣经》里的先知。
在修缮屋顶的那场戏里,安迪抓住了机会,他利用自己的学识帮助狱警逃税成功,然而他自己并没有要求什么,他只是希望完工的时候,伙伴们可以喝上三瓶啤酒。
完工的当天,当伙伴递给他一瓶啤酒时,他拒绝了。理由也是很简单,戒酒了。
他因酒入罪,这个错误他不再背负。
夏日的阳光映衬在安迪的脸上,此时他露出了神秘的笑容,他笑的是那么满足。从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希望,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同伴做了有价值的事。
接下来,安迪为监狱图书馆争取了更多的预算。而且,他们还可以听到古典音乐,可以学习新的知识等。这一切,都是安迪带给肖申克的救赎。
在电影里,安迪把自己能给的,都全心的投入给了肖申克监狱,他用行动践行救赎的道理,传递着希望。
救赎之道,就在其中。
安迪和诺顿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一个得着,一个失去。而安迪对于肖申克,他确实是先知性的存在,不断地告诉瑞德,什么是希望,信念,自由和救赎。
3. 瑞德
瑞德是这个电影的灵魂,他是安迪的见证人,摩根弗里曼用他磁性低沉的声音叙述着一切他认识的安迪。
电影的成功也要归于这个角色的成功设定。
在认识安迪前,瑞德是对自由仍抱有希望的人,他努力表现,却不得假释。
他告诉安迪说: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老布的离开,让他撤底心灰意冷。出去的老布,老无所依,这是他的结局么?显然他不希望这样,他宁愿一直待在监狱里。
安迪在越狱前和瑞德有一段深刻的谈话,安迪问他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可以出去。我们看到,瑞德的眼睛充满惊愕,也带着几分失望。
安迪接着说一句话,不是“忙着生,就是忙着死”。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最后的道别。安迪的冷静,坚韧让人感动,他一再告诉瑞德,他的梦想,他的希望。他希望瑞德也可以拥有,他把最后的一件事交给瑞德,就是电影最后瑞德去寻找的那片橡树林。
其实,安迪一直在跟观众说话,电影里的瑞德就是我们。莎士比亚有一句关于生存的名言:
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安迪把这个关乎生存的问题抛给观众,让观众做出自己的选择。
余华在《活着》也对生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说,
以笑的方式哭,以死亡的方式活着。
这是另外一种生存的方式。
看来,最需要救赎的人是瑞德和观众。试问,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自由,希望,还有一些美好的东西,亦或是已经不记得了,被高墙掩埋掉了?
身体可以交给监狱,但是灵魂绝对不可以。
4. 老布
最后说下老布吧,这是我最心疼的角色。
他像一个老兵一样,离开自己的战场,但是却不得不走入另外一个更可怕的战场。
老布的悲剧有点像约翰.科菲。约翰.科菲是斯蒂芬.金的另外一部同名电影《绿里奇迹》的主角,他因为杀人被判死刑,但是他具有超自然力量,在监狱里也非常善良,在他被执行死刑前,他用自己的超能力医治了重病的梅林达。
《绿里奇迹》有一段很经典的对白:
梅林达:“为什么你有这么多伤疤?谁这么狠心伤害你?”
科菲:“我几乎想不起来了,夫人”。
这就是他最后的心理告白,科菲以这种谅解的方式完成了自我救赎。
那么为什么斯蒂芬将死囚犯当做主角,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人,才可以让观众体会到底什么是良善,到底什么是邪恶,到底什么是救赎。
回到老布,他是多么不想离开监狱,他渴望自由,但是他也恐惧自由。他放走了乌鸦,也放走了最后的羁绊。
老布得到了身体的自由,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他一辈子几乎都生活在监狱里,监狱是他的全部。当他假释出去,他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摩天大楼,汽车,超市,最终选择自杀身亡。
而“老布到此一游”也成为他无声的墓志铭。
但是老布也是勇敢的,他没有怯弱,选择死亡是一个无奈的决定,也许对于他是最好的。
这个告别有点悲壮,英雄迟暮的感觉。
安迪给了肖申克救赎,给了瑞德救赎,给了自己救赎,但是却给不了这位老人救赎。
也许斯蒂芬通过这样的对比来告诉我们,身体的自由只是最底层的自由,灵魂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显然,老布的离开也完成了他自己的自我救赎。
对于活下来的人来说,我们还是要记得安迪写给瑞德那句话:
Remember,Red, hope is good thing, maby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记住,瑞德,希望是个美好的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死的。
我们该如何活着?这是《肖申克的救赎》留给我们的思考。
是忙着生,还是忙着死?
我想无论身处的环境如何改变,都不要忘记自己手中的《圣经》和小锤子。
因为一个是关乎灵魂的救赎,一个关乎身体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