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可以说是被“松弛感”这三个字刷屏了,特别是在法国举办了奥运会之后,铺天盖地的调侃无不与松弛感相关。
手机随便一搜,就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字眼:“周末citywalk的好去处”“太chill了!是我梦寐以求的生活”“长期保持松弛感的N件事”“很喜欢‘松弛感’和‘钝感力’两个词”……不管打开手机还是走上街头,生活中处处都有“松弛感”的影子。渐渐的,大家好像就有点审美疲劳了。直到那天我看到很多人在一条强调松弛感的视频下这样评论:“很想要有松弛感,但我是一名医生”“很想要有松弛感,但我是一名警察”“很想要有松弛感,但我是一名裁判”……此时我也很想说一句,“很想要有松弛感,但我是一名教师”。
我一直觉得我们很容易矫枉过正,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一个怪圈,好像有松弛感变成了一种谁更会生活的攀比。如果觉得自责,觉得紧张,觉得焦躁那就是不会生活?什么时候责任感变成一个贬义词了?“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描绘旷野,旷野也就细化成了轨道,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比拼松驰,紧张也就开始绵延”。“松弛”应该是随性、知足、自然而然发生的,人为营造的松弛感看似光鲜,其背后却是疲惫的形式感堆砌。
在生活中竭尽精力地强调松弛感,只会使我们感到更加疲惫。毕竟,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期望和标签所束缚,仿佛每个人都需要活成他人眼中的“完美”。于是,一种名为“松弛感”的潮流悄然兴起,它像是一阵温柔的风,吹拂过我们紧绷的心弦,让人心生向往。但,真正的松弛,并非刻意营造的假象,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那份本真与自在。正因如此,我们与其在虚假的松弛感中徘徊不前,不如勇敢地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活出最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