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好快,去年的春节好像刚过不久的样子,可新的一年又来临了!年越近,心越乱。现如今,对于过年,已经激不起太大的兴趣,年味越来越淡了,可看着女儿期盼过年的神情,才知道:我们已经是大人了,过年除了忙碌和疲惫之外,随年来临的还有我们不想继续增长的年岁,这意味着我们又大了一岁,父母又老了一岁,孩子离开我们身边的时间又缩短一岁。所以,不是年味越来越淡,而是我们的心越来越不想接受年的迅速来临。但年还是如约而来,不管你愿意与否,她都会如期而至。年临近,好怀念儿时的年味……
小时候,对年的期待更甚于现在的孩子。那时过年不仅仅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更有好东西吃。往往一进腊月,孩子们便开始数着日子盼年。多数时候,过了腊八,父母就开始叮嘱孩子:“喝了腊八粥后,就快到年了,以后不能大声哭嚷、不能说脏话、更不能打架……”孩子们都小心翼翼的听着,心里期盼着年快点来到。进了腊月,大人忙碌了一年也都闲暇下来,开始赶集置办过年的年货,每次他们去赶集,我们在家里就坐卧不安,也没有心思去玩耍,就等着他们回来时给我们带回一点年货来(有时是一件衣服,有时是一双袜子,有时是一包花生等)。每次的翘首以盼,也不是每次都如愿以偿,因为兄弟姐妹多,父母不可能每次都给每个人买,他们是碰到哪个孩子合适的穿着就给哪个孩子买回来,于是有的高兴有的沮丧,但最后都屈服在父母买的一点小零食里。
过了二十,年味更浓了,集市上开始有卖鞭炮的了,于是村子里也开始稀疏的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了,这是谁家的大人提早给孩子买“小草鞭”迎接年了?往往一听到鞭炮声,那些胆大的男孩子就开始磨着自家的父母给点小零钱去买“小草鞭”,然后他们就开始了比赛似的“摔鞭”,这时候,女孩子一般都躲得远远的,唯恐哪个淘气的男孩子往身上扔小鞭。
而一般过了二十,家家户户开始忙着为年做准备。女人们开始蒸馒头、包子、年糕,一般都蒸上好多放置在编制袋子里放起来(过年的馒头也不像平时吃的那样个个大个,都是小巧玲珑似的,因为这些是要过年招待客人的)。男人们就开始赶集买年货,今天买点鱼,明天买些肉……直到过年了,才算买全了。
而腊月二十六集,则是我们孩子期盼的大集。每年的这一天,父母便会给每个孩子几元钱去赶集,于是平常的玩伴早早就约好了什么时间去,等到二十六早饭过后,孩子们便三五成群的相携去赶集(那时的父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被拐问题,也许那时的民风还是纯正的,路窄但几乎没有什么车,所以父母都是比较放心的)。到了集市,孩子们的眼就不够用的了,琳琅满目的年货市场冲击着孩子们的眼球,他们便四处寻找自己早就惦记好的东西,又紧紧的拉着彼此,害怕被拥挤的人流冲散了。一般几块钱的纸币被孩子们攥的紧紧的,最后才拿出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时孩子们期盼的不仅仅是过年时的喜庆热闹,还有这为数不多的自己拿钱买东西的时光让他们眷恋。
过了二十六,村子里就陆续传出一阵阵香味了,这是人们开始忙着“煎炸”了。把一次次赶集买回来的鸡鱼等进行煎炸,炸鸡煎鱼、做丸子等,家家户户的大人俨然都变成了大厨,煎炸烹调样样精通,只是做好了后只让大家尝尝便放起来了,等过年招待客人时才陆续搬上桌子。
到三十了,贴春联、挂灯笼、包水饺忙的不亦说乎,除夕之夜的“鞭炮齐鸣,焰火燃放”,更是将年味拉到高潮。临近傍晚,一堆堆篝火在巷口点起来,一挂挂鞭炮放起来,大人孩子齐聚,在巷口火堆的映照下,满是大家的笑脸,除旧迎新的时刻,所有的不顺随着鞭炮声消散,迎接而来的是崭新的起点。人们笑脸相迎,欢乐多多。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渡过。
年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期盼中来了,新年第一天孩子们还在熟睡中,便被父母早早摇醒,都换上崭新的衣服,吃着新年第一餐——水饺,新的一年便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