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在部分班级执教了《做一个指南针》,一开始的设计是以小组为单位各自进行的,时间比较紧张,很难让小组展示分享。同时也会出现以下一些情况:
1.小组内两根钢针混淆,有一根是用来测试被摩擦的钢针是都磁化。
2.小组内总有小朋友控制不住,在磁化钢针后用磁铁另一个磁极去靠近钢针,导致最后磁乱。
3.磁铁没收起来导致最后在小组内进行检测的时候对磁针形成一定的影响。
4.每组的现象相对独立,由于时间有限,学生没办法一起去观察一起思考。
之后我对环节进行调整,时间变得相对宽松,并且孩子们的兴趣也比较浓厚。
我的调整如下:
1.每组先发放磁铁和钢针,每组做好磁针后,用爱牛的小塑封袋将磁化的小钢针带到投影下测试是否有磁性,投影下会放一根颜色不同的没有磁化过的钢针,这里每个组都可以看到其他小组的小钢针的磁性强弱,测试磁性太弱的小组回到小组内在次进行磁化。
2.小钢针磁化好后,先将磁铁上交,上交磁铁后发放吹塑纸进行组装。组装已经提前示范,因为这个环节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所以我直接进行了演示,通过多次实验,我将这个环节最简化进行演示:将吹塑纸折叠好后放桌面,钢针朝下借助桌面给的支撑穿过折叠后的吹塑纸,然后将吹塑纸展开,组装就完成了。(之前怕把吹塑纸折坏,后面实验了多次只是单次折叠不会折坏)。这样安全系数要高一些。
3.小磁针都组装好后,我在投影下标注了小组,每个组将他们的小磁针放在对应的位置,放好后,请一名同学挨个在投影下将小磁针放入水中进行测试(透明的水槽下放着方位卡),每个小组都会聚精会神的看着实验结果,成功了就会鼓掌欢呼,失败了也会请他们进行分析,这样的效果还不错,学生比较感兴趣。
调整后省去的环节有:
1.吹塑纸的形状,我统一裁好后发放的,不再像分组实验一样发放剪刀他们自己裁剪了。这里也是为了节约时间,不过也告诉了他们形状是可以进行调整的。
2.用一个投影下的水槽代替了每个小组发放水槽。
3.最后标注环节,没有在吹塑纸上标注。每个小组看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后我会让他们进行分析针头针尾分别对应的是哪个磁极,相应的标注在他们的活动手册上。
4.最便利的一点是,下课时不再有每个小组上交材料,清点材料,因为材料已经统一都放上来了,这里很好的避免了“万一小钢针不见了”的情况。
不过这些调整只针对于我执教的环境下进行,不一定适合所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