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写毕恩情的力量,顿感轻松了许多。因为它已折磨了我三天多的时间。刚才看到它被简书守护者联盟推荐好文专题收录了,甚感欣慰——欣慰不是因为写的好,而是因为没有石沉大海,心血白费。
这篇我都搞不清该算什么文体的文章,我构思了三天,写了半天,修改了二三个小时,光名字就改了六七遍,可谓是用心之作。
该文的雏形源于作家梁晓声关于人生感悟中的一篇杂文《读的烙印》,里面说了一个让他读后印象深刻的故事:国外,大萧条时期,首饰店里的女孩在认定男人偷了戒指后,没有吵闹或报警,而是请求他一起寻找,并诉说自己的困境,男人被感动后,把偷到手的戒指又藏在了地板缝里,并暗示给了女孩,然后去抢了银行,但未遂并被逮捕。
正因为梁晓声说这是发生在国外的一个真实故事,又说这样的事在当前的国情下很难在国内出现。我才感了兴趣。开始深思于故事的背景和含义。
我觉着故事本质上是人性的问题——人最基本的同情心的产生、表现、反馈和回应的过程。我就想:人最容易产生同情心的莫过于人最基本的欲望——吃的需求。于是,很快想到了我曾经有过切身体验的极度痛苦的饥饿感,也陆续了有了故事的大体框架……
我在写的过程中,曾哭过两回。一回是写到女孩在自己本就吃不饱的情况下,仍然要为了家里的父母兄妹省下一个馒头,而且是省下那个白面馒头。我觉着这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一个好人,应该也是可以做到的。
另一回是写到哑巴男人死死盯着蛋糕看的那段。真的是在泪眼朦胧中写出来的。一个贫穷的人,一个无助的人,一个正在遭受饿鬼折磨的人……却是一个良知未泯的人,应该也是可以偷吃那个蛋糕的——凶残的饿鬼完全可以摧毁人之为人的理性,蛋糕下肚,理性回归。
其实,文章原本写的很长,尤其是前段女孩家庭的悲苦和女孩一遇紧张就变哑的致残过程,但感觉有点跑题,或头重脚轻,便都删除了。
我很清楚地知道,虽然我很用心,也确有真情实感,但受写作水平和能力所限,该文瑕疵还很多。这也正是我在简书不断练习和耕耘的目的所在——把自己的心意和心境如实地、完整地、准确地通过文字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