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老的回声》第一部分关于“屈原”的内容,这一部分分为三个内容,即“课题与主体的神秘互渗自我意识的痛苦挣扎”上中下。在这里的内容当中,以《离骚》为例,介绍了关于屈原的生平以及屈原的内心,虽然很多内容,我们并无从真正的进行深入的考究,但是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让我对高中的时候学这篇文章有了重新的认识。作为学生时代的时候,学习这篇文章更多的是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背诵,今天再次的学习,让我理解了文章背后的深意,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对于屈原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我的印象当中,屈原就是那个被“迫害”的大臣,说他“被迫害”是因为他的主张得不到重视,所以自己投身汨罗江,每年端午节都要讲关于“屈原投江”的故事。
文章内容写了屈原与周围对象的“互渗”,在我看来,他其实是一个很“清高”的人。他在《离骚》当中,把自己视为是祖先的灵魂的一部分认为zhui xu 就是他的祖先。他觉得自己的心灵是高尚的内质是美好的,他很重视自己的人格的高尚性和内在美好素质,同时他把自己与自己的国家进行了互渗。在历史上有很多的纵横家,他们为了让自己的主张得到施展,他们可以到很多的国家去游说国君,但是屈原却十分的忠诚于自己的国家,他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用在了国家的建设当中,所以当国都被攻陷后,屈原认为国家已经灭亡,他便投水自尽了。在这本书当中还有很多儒家的忠君思想和屈原的爱国思想的进行对比。儒家的忠君爱国的核心是为国尽忠,而屈原的爱国主义是与祖国的共存共生。
屈原在写这篇《离骚》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内心是孤独的,他觉得自己的主张不被众人所理解,为了维护自己的习惯和爱好。他誓死不从,“虽久死其犹未悔”他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人人都不能理解他同情他。他觉得自己是忠正无私的,他为了楚国前途而奔忙操劳,但是他又佩以香草,他觉得香草是可以配得上自己的事物,然而就是这种不合时人的风尚,使人们都讥笑讽刺他,周围的人非但不能理解他本来的意图(他佩戴香草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增益自己内在的美质)反而听信谗言,所以屈原就只能寄希望于文字了。
这部分文字还将屈原的道德意识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行了对比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提出的调整。人与人关系的方法和措施,他的一切道德要求都是从整体从外部向个体的人提出的基本要求而屈原的道德意识不是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出发的,而是从个体的生命体验出发的。他要求的是社会对个体人的内在生命体验的理解和同情。这我们就不难理解了,现在大多数我们受到的都是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我们想从外部去影响一个人,可以去制造舆论去关注这个人,但是却很少去关注这个人的生命体验。而屈原所想要提出的他想要的是生命的体验,并且对生命体验的理解和同情。正因为世人所受儒家思想太过深厚,所以每个人都活得很累。第二个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从外部对个体提出基本要求,他所提倡的是对人的改造和自我的改造,提倡用统一的社会标准,要求自己改造自己只有通过这种改造,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而屈原的道德意识则是从内部进行自我的改造,从自我的内部体验当中升华出来是对自我本性的坚持和伸展,让大家在世俗中不丧失自我的内在本性。第三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最终要落实到普通可以接受的固定礼俗当中,并且以一个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判断他的道德水准,而屈原的道德意识则是没有办法用固定的理俗标准来衡量,他是一种内在的素质。如果说儒家的道德思想是量,那我认为屈原的道德准则则是一种质,是从一个人的内部本身所透露出来散发出来辐射出来的一种思想。第四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一种关系学,而屈原的道德意识是以个人的心灵趋向为标准,他不以不同的对象为转移第五儒家的伦理道德需要接受别人的监督和判断而趋原则,是依靠自我对自我行为的内在感受,确立自我的道德性一切别人的议论和看法都与自我道德水平的高低没有本质的联系,所以我更喜欢屈原的伦理道德标准因为不去在意别人的眼光,而遵从于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