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精神世界主体(下)

本文为原创非首发,首发于微博,ID:星光下的丑小白,文责自负。

三、外界信号对内在精神主体的渗透和控制

(一)外界信号如何对内在精神主体实施控制

1、信号渗透和思维引导是外界操控个体认知的基本手段

信号渗透和思维引导是外界对个体认知进行操控的两个基本手段。

信号实际上是我们所有意识活动的基础。我们的感知系统、情绪情感和思考系统,都在对信号进行识别、分析、传递和处理。对我们来说十分关键的记忆系统本身就在不停地储存和记录各种内外部信号。因此,信号是一切的基础,如果进入我们意识活动中的信号本身就是虚假的,被人为设计的,那么我们所有的内部处理都可能会被影响,进而扭曲,导致个体被外界影响。更进一步,如果信号在人体内被认可和接纳的方式是既定的,那么顺应这种既定的方式,来布局和控制信号,以达到最大程度影响我们的认知,也是非常可能的。而事实上,我们的生理机制的客观运转,本身就是这种既定的接纳方式。这意味着顺应我们的生理机制写入我们意识中的信号,它们对我们认知的影响程度、干预程度,可能远比我们自己预想得要大得多。它们甚至能干预乃至操控我们的认知。虽然这听起来如天方夜谭,但它却真实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简单如:商家通过咖啡杯的颜色来影响我们对咖啡味道和浓度判断。

思维引导是外界操控认知的另一种手段。他本身也是通过外界信号传递实现的。所谓思维引导,实际上是通过对思维进行引导性的模块设计和培训来逐步在个体内部实现惯性固化。这种惯性固化使得我们的内部认知流程成为一套虽然存在各种细枝末节的差异,但在大的方向和路径上却是相同或极其类似的既定线路。这种惯性固化的结果是,输入既定的信号,我们产出的信号就几乎是相近或相同的。这实际上是对我们认知方法的一种操控。

但人的思维模式本身就应该是不同的,而不是相同的。所谓的相同或极为相似,本质上就是外界操控我们的结果。我们的应试教育实际上就是在进行这种思维模式惯性固化。

2、外界可以利用人体的感官机制在个体意识写入任何信号
(1)在接收环节,我们是信号的被动接收者。

人体是信号的被动接收者。只要信号符合我们躯体可感知的范围,他们就会被我们的感知系统接收。即使我们试图通过闭上眼睛、堵住耳朵,阻止他们进入我们的意识,这种屏蔽也只能维持一小阵,无法长期持续,并且即使能够屏蔽,这种屏蔽属于无差别屏蔽,也无法筛选。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很少会进行这种屏蔽。这就使得我们几乎只能成为信号的被动接受者。

(2)遵循人体的感官机制可以写入任何信号

我们的感官机制,包括我们的思维系统实际都不具备判断信号是否真实、客观的能力。我们的躯体评判一个信号真实与否的常用方法主要是两种:一是评判收集到的信号的相同或相似性,对相同或相似信息倾向于给与更多的认可;二是通过思考构建所谓的逻辑,实现所谓的自洽。其中前者并不一定需要人们的主观构建,往往在信号的接收处理的过程中就已经完成了这种认可度的提升,很多时候个体甚至无法意识到。而后者,逻辑自洽,也并不一定需要多么真实严密的逻辑,甚至某些时候猜测和幻想也是这种逻辑的支持基础,往往只需要个体自身的认可。换句话说,后者往往只是一种主观构建的接纳。

这种情况意味着,如果遵循个人的感官机制写入信号,往往能够让这些信号深入个体意识,提升个体对其的认可程度,进而实现对个体意识的影响和操控,比如:

①利用频率、频次,多渠道方式增强信号

在不激发个体防御机制的情况下,只要尽可能从不同环节、以不同形式增加相同或相似信号频率频次的输入,就能很大程度增加个体对该信号的接受或者说默认程度;

②顺应个体躯体机制,设计信号,引诱个体脑补

人体具有脑补机制。有些外界信号就是利用这一机制设计引诱个体脑补,引导个体得出某一结论,同时也能让个体认为这是自己逻辑思考的结果,从而增强个体对该事务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因为事实上,个体接收的信号几乎总是不全面的,个体总是在脑补,并且习惯和适应人体意识的这种构建。甚至某些人会对自己的猜想和脑补深信不疑,将其当做客观事实。但其实,更客观的事实是,由于关注点的存在,个体实际无法均匀分布关注力,只能关注被凸显的点,对于其他点的关注往往不足,对于很多被有意忽略的点更是无暇关注,以至很多时候关键信息缺失,从而导致个体获取的信息实际虽然真实但不完整,是偏颇的、片面的。而这会导致认知扭曲。

③顺应个体躯体机制,布局设计信号点位,以达到凸显信号目的

常见的行为比如:以似是而非、断章取义,忽略某些客观事实,却凸显另一些事实来强化信号;以陪衬和对比来凸显出某个特定对象的状态、特质及其他种种来凸显信号;或者故意投放猎奇、罕见的信号以特异性来吸引个体关注,以达到凸显信号的目的。

④形成信号环境,让信号在群体间自然回荡,来强化信号

有时,外界信号会让个体身处信号环状网络中,只要这些信号点位设定合理,看起来来源不同,彼此间就可能形成强化和凸显。并且,如果信号能够在个体间被自然而然的传递,信号还可能形成回荡效应。导致个体可以从不同人那里获取到实质是同一来源的信号。但在这样的状态下,显然个体通常无法认识到:信息实际是由同一来源发出,反而会更信任该信息。

⑤按照记忆规律进行信息输入,从而强化个体对这一信号的记忆和认可

事实上,遵循个体的感知机制输入信号,以达到获得个体意识认可,进而操控个体意识的示例远不止这几种。当我们的生理机制决定我们无法筛选在我们感知范围内的信号时,我们实际上就成为了案板上的鱼,任何遵循感知系统进行的信号输入都可能成为操控我们意识的工具。

意图达成的目标效果:在同等情况下,如果多种形式的信号同时都在体现同一个信息,我们对这一信息的记忆强度和认可度就会提升,我们对该信息的认可度会提升。

3、信号和思考模式的重复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个体认知

在不激发个体防御机制的前提下,信号和思考模式的重复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个体认知。

我们的大脑是个信号处理系统。当我们重复接收某个或者某类信号时,我们的认知相关的思维处理会倾向于该信息能够彼此印证,下意识更愿意接受该信号及其代表的认知。不仅如此,我们的记忆系统也会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受到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覆盖掉我们潜意识中某些与之相似、甚至存在细微冲突的其他信号,完成潜意识层面的信号覆盖。并且重复意味着他在我们的记忆系统很可能被长久保存,在我们的感受和思考系统中被强化和凸显,如此不仅信号的可信度被接受,甚至他的影响力也会大大增强。这种增强会延伸到使用该信号的思维系统,导致与该信号相关认知关联的其他认知也会受到影响发生变化。

思维模式的重复,往往体现为:通过构建相同或极为相似的模型,重复刺激个体,促使个体的大脑神经元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相继激活,从而促使某些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信号刺激相继性得到不断地强化,从而形成更稳固、更活跃、反应更快捷的某一条或某几条神经回路。当这种重复到达一定频次和频率,神经回路强化到一定程度,他会相较其他神经回路占据更具优势的信息处理地位,体现在意识中就是思维模式的固化。固化的思维模式意味着我们的方法既定。而当方法被确定,我们的认知就越发难以突破这种被外界操控而成的模式。

如果一个人的信号来源和信号处理方法都在重复的信号接收和重复的思维方式构建过程中被锁定,那么这个人几乎无法逃离外界环境的操控。只要输入某些信号,我们就会产生某些认知,这些使我们成为了实质可被控制认知的不自知的奴隶。

4、构建依附关系可不同程度强化对内在精神的操控

无论是对物质的依附,信念的依附,还是对情感的依附,这些实际都是一种外界的操控。

(1)构建物质依附关系能够强化对内在精神的操控

很多时候,构建物质依附关系仅仅是一种对个体认知上的俘获,而非真实的物质控制。就像我们在日常中常常见到的那样,我们其实有很多条路径可以维护我们的生存,即使换一家公司工作,更换我们的客户,甚至更换我们的行业,我们也未必不能生活得更好。但在那具体的某一个时点,我们却忽略了这无限的可能性,只是局限于事件本身,局限于物质威慑,对某些信息无限放大,无限脑补,进而束缚了自己,甚至让自己甘愿成为对方的附属品,唯对方马首是瞻。很多时候物质依附关系都是如此构建而来的。有时候,主动构建这种扭曲信号的是他人,但有时也可能完全是我们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试图通过对物质的占有来弥补我们内在精神的缺失,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物质的依附。我们试图依附物质来构建我们的安全感,依附物质来体现我们的人生实现。失去了物质,我们就开始恐惧、忧心未来,忧心自己的下一代;或者因为失去了物质,我们开始质疑我们的人生到底是什么,到底过往是真实还是虚假,我们的生命到底是不是空空如也,百忙一场。这些实际都是我们失去依附对象的一种自然的心理体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附的是物质的客观存在,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和事。

有时,我们会因为物质对他人产生依附。在这个过程中,对方所要做的只是有意无意地显现:物质被他占有的信号和他拥有物质分配控制权的信号,这样就会对个体的认知造成影响。但实际个体给出的信号如何,与他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是大相径庭的。正像很多企业实际负债累累,现金短缺,这些信息主导者实际根本没有他所声称的物质,也可能根本没有实际的分配控制权,因为他还需要应对债主和其他股东。但足够量和适当布局的信号却已经可以让个体产生依附心理。

能够构建物质依附关系,这往往意味着关系的主导者可以控制个体的生存基础。这将直接引发个体的安全感缺失。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更加不敢摆脱,因此更倾向于屈从于对方意愿,追求更多物质。有些极端案例甚至会对主导者从简单的物质依附逐渐转变为情感上的依附。

(2)构建精神依附关系可强化,甚至某些时候可实现对个体内在精神的完全操控

如果说,使用信号和思维模式传递诱导更多是渗透个体意识,影响个体认知,那么,通过构建依附关系形成的对个体操控,则往往是全方位的,覆盖个体整个精神世界的。

这种依附关系,在我们思考环节,体现为对信号接受的扭曲。依附意味着严重的惯性、时刻可能被激发的情绪情感,以及内在对依附对象严重的偏向性。这些都会让正常的外界信号被扭曲成截然不同的样子。即使是普通的信号,也可能会被解读为饱含情感和关怀理解的信号。负面信号则可能会被各种个体的各种猜测和幻想填满,有时甚至可能会被解读为对方的正面动机,以满足个体自身内部的惯性和情感的平衡。正面的信号会被极端放大。这是存在依附关系下,个体对信号进行的常见扭曲。

在个体更深层次的精神内在,构建依附关系,意味着个体将自己内在精神的主控权交给了对方。对方有时甚至可以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主宰,轻则可以向个体传递自己的形象信号,让个体更加虔诚地在自己的意识世界确立一个虚幻的自己,并通过信号的传输改写个体需求,严重的甚至可以通过这种控制,替个体进行选择,做出决定,却借口说是个体的自由意志。因此,如果是依附关系是精神上的依附,那么实际它对个体内在精神的操控是极大的、近乎全方位的。

(二)外界对内在精神渗透和控制导致的影响

1、个体会不同程度地被外界操控,甚至成为信号的奴隶

在我们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几乎是时刻处于外界信号的包围之中,并且这些信号大多是人为制造的。而我们的生物机制决定了我们更多时候是信号的接收者,我们无法有效识别出问题信号,却往往会因为重复接收这种信号而认可该信号。这就导致人们很容易被外界操控,成为信号的奴隶。

虽然我们一直在有意无意地调整自己接收信号的渠道,控制自己查阅各种信息的频率和倾向,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始终处于“信息茧房”之中,难以摆脱这种信号的控制。这种情况造就了一个事实:个体在不同程度地被外界操控,甚至成为信号的奴隶。

2、精神匮乏,容易失去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当我们面对蜂拥而来的信息,我们越来越无暇审视自己的内心。但这些信号却不会放过我们,他们在我们记忆中的残留会不断复制,并与不同的信息相关联、扭曲。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意识中满是这些被外界灌输而来的信号及其碎片,找不到内在真正的自己,也搞不清自己真正的需求,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混乱。

并且因为我们的无暇审视,我们也开始从时间的不足逐渐演变为审视能力的退化。一边是混乱的加剧,一边是能力的退化。两相结合后,我们的内在精神更加无法有效地被梳理。我们内在精神实际看重的东西都碎片化,潜藏散落于各个角落,无法凝聚。我们也不再相信自己,因为我们根本找不到自己。于是整个精神世界变得匮乏和荒芜,我们失去了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虽然这样的内在历程并不是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对生活在物质世界的大多数人来说,如果被裹挟在信息流中而不审视自身,很容易不同程度地出现类似的情况。

四、精神世界主体的独立和依附

(一)成熟的精神世界是不需要任何依赖的独立世界

真正的精神世界只能由自我来构建,这是一切的基础。

一个成熟的精神世界是能够完全独立的。它能够不依附于任何外物,而能够稳定持续地让自己内在充盈,只因为它给予了自己接纳和认可。

人们可以与人合作,向外寻求帮助或获得外界给予的精神慰藉,但他的内心应该永远清楚:在精神世界中,所有的外在都只是附加而已。真正的基础是自己的信念。真实的精神世界只有自己才能建立。无论别人给与自己什么样的信息,我们自己就是自己本身。任何人的评价、看重都不是真实的自己。它们在自我的精神世界,这些外在的给予甚至连附庸都算不上。自身对自己的认定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全不需要依附任何东西就可以存在,他的圆满与否只取决于自己是否认可、接纳和信赖。

(二)精神世界的常见依附陷阱

我们的精神世界往往存在两类依附陷阱,一种是对物质的依附,另一种是对他人精神的依附。但无论哪个,依附即是依附,一旦依附于任何一种,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不再是独立的、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是被外在影响甚至是控制的精神世界。

1、向物质寻求依附

向物质寻求依附又包括三种:

(1)将精神世界完全依附于物质之上,以物质衡量一切

物质世界的兴盛让人们有了一种错觉,物质可以衡量一切,代替一切,填充一切。因为这种错觉,我们被整个环境鼓励着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构建在物质之上,向物质寻求依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整个环境用金钱来衡量时间和生命,比如:我们的保险和精算,再比如:我们的工作和工资。环境鼓励我们用对物质的追寻碾压性地涵盖理想,仿佛人生来就要为金钱而活,不为物质奋斗的理想就不是理想;鼓励我们用感官的享受,来代替我们内在真正的满足,变相认定人是个只有激励系统的空壳,只有感官的快乐,没有内在精神的满足;鼓励我们用物质的堆砌来填补安全感,填补爱,结果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填满,永远处于质疑对方,质疑环境之中,缺失的仍然缺失。因为物质和精神能够相互影响,却永远无法相互替代。

事实上,物质和精神之间从不是依附关系,而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就如同一个事物运作离不开信号调度,而信号调度也离不开物质基础一样。他们并不是可以替代的关系。物质基础虽然给与了个体束缚,但是同样赋予了个体选择的权利。因为束缚存在,选择才会存在。是屈从还是抗争,是坚持还是放弃,这是我们给与自己生命的答案。也正是这样的多样性选择,才缔造出多样的世界。一个绘画家,即使给与他的颜料不多,但是他能画出的图画仍然可以远超普通人,因为内质不同。他在这种匮乏状态下的呈现实质也是对他自身的挑战。对他来说,某种意义上说鼓励着他向更坚韧的自我出发。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不是单纯被物质决定的生物,我们的物质和精神共同决定的生命体。

外界的物质,只是作为人生旅途中满足自身生存的保障,或只是作为生命实现过程中的支持而已,永远无法取代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决定自己能否真正快乐的是我们的内在,决定自己是否对自己满意、接纳自己的同样是我们的内在。这些都不是物质供给所能决定的。

(2)依附于外界给与的各种标签

有时,我们也会将自己的内在精神与外界给与我们的各种标签相连接,甚至将自身精神世界建立在这些虚幻的标签之上,这实际上是对这些外界标签的依附。这些标签有时是身份、地位,有时是品行、性情及其他外界评价。但事实上,所有的标签都只是外界给予我们的一种固化认知,它并不是真实的我们。有时它们与我们的某一个行为相关,有时这些标签甚至是将他人的行为和贡献附加到我们身上形成的,它从来都是片面的、虚假的。连我们自身尚且不能完全理解自身内在,外界又如何能得知真实全面的我们。而我们却将自身的内在精神建立在这些虚假的标签上,实际是放弃了自我的真实,却去选择了他人塑造的一个虚幻的概念作为自己。这是对自己内在精神的背离,也是对真实自我的放弃。

(3)依附于外界关系和支撑的构建

还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向外界寻求帮助,在物质世界中依赖外界的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精神世界就要成为外界和他人的附庸。物质世界的支持或许会影响我们的情感和对责任的判定,但影响我们的不是这种物质支持本身,而是我们的界定。因为我们的情感只属于我们自身,我们对责任的判断同样也是由自身做出的。我们可以也应该在物质世界实现互帮互助,彼此爱护,但接受物质帮助并不意味着就要将自身的精神也贡献给对方。物质世界的亏欠无法在精神世界偿还,能填补精神亏欠的只有精神本身,因为两者本身就是不同的东西,无法相互填充和替代。

他人无法也不应该支配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内在自己是什么样的,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始终是自己的决定,只与自己有关。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切实感受自身的一切,并实现自身精神世界真正的快乐。

2、向外界精神寻求依附

当我们的内在精神变得薄弱时,我们不仅可能向物质寻求依附,还可能向外界精神寻求依附。这种依附最常见的有两种:

(1)向外界寻求信念依附

信念依附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精神依附。

个体不去相信自己是精神世界的主人,自己就可以达成内在的快乐和圆满,反而试图通过对外界精神的信奉和遵从来获得这种内在快乐,这就是向外界寻求信念依附。

它有时表现为对宗教的推崇和信奉,有时表现为对某个人、事、物的崇拜,有时表现为对外界某种已知或未知力量的崇拜和依附(包括现代社会常见的权力和权威)等等,不一而足。但无论哪种,他们信赖的能够让他们达成自身满足的都是外界,而非其自身。

但事实上,我们本身才是自身精神世界的主人。我们自己决定了要去思考和感受哪些念头,决定了是否要终止对某个念头的回想,决定注意力是否转移,决定我们坚定拒绝哪些。如果我们作为这个内在世界的形成者,自己都无法让自己实现内在快乐,外界的任何精神都只是一种虚妄。

事实上,对大多数个体来说,人们通过信仰获得的内在愉悦感受,并非来源于外界,反而是自身的构建。因为个体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相信的力量,且随着这种力量的不断凝聚,某些信号也在被不断强化,使得我们的内在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有力支撑点,这就使得我们原本缺失的安全感被填充,也让自我的精神世界也变得更加充实,更加强劲。

但这样的精神世界,它始终是存在问题的。因为这种支撑点是外界给与的概念,而非自己内在自然形成的。他实质上就脱离了我们自身的真实。当我们的目光聚焦在这个由外界给与的支撑点时,我们往往看不到我们真实的自己,只能感受到我们构建而来的快乐。而当我们审视真实的自己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好像与之永远存在难以逾越的沟壑,我们永远也无法将自己塑造成这个支撑点的样子。因为这个支撑点本来就是我们接收外界信号,自我形成的一个虚幻的概念,他只是一个点,而从不是立体的、多面的、真实的我们自己。

不仅如此,将外界信念当成自己的内在精神依托,也使得我们自己很容易成为这种信念或者他具现化的人事物的附庸,从而让自己被外界操控,成为精神上的奴隶。

(2)向外界寻求情感依附

除了信念,情感也往往是一种依附陷阱。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会将某个人或者某份感情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常见的比如一些母亲将子女视为精神寄托,为他们而努力。再比如,有的人会因为担心自己无法失去某些人、某些情感,而被他人操控。这实际上都是一种向外界寻求情感依附的典型。

但事实上,虽然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会影响双方的感受,但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情感都是由我们自身产生的,而不是由他人给与的。没有其他人能剥夺我们产生爱的能力和对爱的感觉,能剥夺这些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不需要担心失去某人或者失去某人的爱,因为我们的情感从来都不是对方给与的,更不会被对方带走。如果对方给予我们的行为让我们产生了爱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们在对自身作用,在将自身的某些期盼、幻想、偏好都投射到了他的身上,塑造了一个我们意识中的他,并将这种意识中幻想的产物覆盖到了对方身上。我们爱的从来不是真实的他,那么如何可能失去他。事实上,同一个人同一个行为,在不同人看来也会产生不同感受,因为我们对他人的猜想和脑补本来就不同。换句话说,“我爱你,与你无关”才是真切的事实。

不仅如此,在很多时候,对情感的依附往往是基于一种惯性。我们恐惧的,实际并非是失去某个人。我们恐惧的是对我们自身惯性的打破,我们害怕惯性被打破后的茫然无措和各种迎面而来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无法实现共享,他就只是属于自我的内在世界,他只需要我们给与自身的信念和认可,从不需要外界的加持。它始终应该是独立的。

五、精神世界主体的坚挺和虚弱

精神世界是自我构建的。在自我构建的精神世界中自我占据了绝对性。但精神世界因为自我的状态不同,构建的程度和深度不同,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不同,也会有坚挺和虚弱的分别。

这种内在精神的坚挺,对外表现在能够对外界施加的冲击时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对内表现在,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够知道自己真正的追求,对内在的自己更为接纳。而虚弱,则恰好相反,表现为对自身精神世界的不了解,对自身想追求事务的忽视,对自我的不认同,以至于内心精神虚弱,在外界冲击来临时脆弱不堪。

事实上,影响一个精神世界坚挺与否的是自己的内在。

安全感是自己构建的。没有对自身的信赖,拥有再多的物质也无法填补安全感的空缺,即便变成守财奴也会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尊严是自己给与自身的。真正了解我们自己的只有我们自己,依赖外界并不真实了解我们的人给与我们的评判去感受“尊严”,这是对自身真实的亵渎和对幻境的沉迷。

同时,是“我”对自我的肯定和接纳,确立了内在精神的“我”的存在。没有自我的接纳,即便外界如何的吹捧和支持,那也不过是空中楼阁,过后即散,无法持续,并且也很难触动自我内心真正的需求。是“我”对生命实现的确立和接纳构建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和意义,让自己不是作为他人的附庸和工具而活。因此,能够让自己内在精神强大起来的只有自己的内心,从来不是任何外界的人、事、物,甚至是某些精神理念。有时,只是因为我们的信赖,让自己感受到了更强烈的内在力量。

六、内在精神主体的超越性

从人拥有自主意识开始,人就拥有了超越自身的可能,超越“人”本身局限性的可能。即便这是对“人”自身原始性情的摒弃,是对“人”的躯体结构必然招致内外部信号影响的抗争,但这同样也是人类进化的一部分。

因为进化本身就意味着成长和突破。如果我们固守着那个由躯体决定的自己,而不去由精神驾驭躯体;固守着所谓人的天性决定的自己,不去试图挑战自身的固有缺陷,那么我们也就只能停留于此。甚至在这种日益的固化和怠惰中,连过往已经得到的都会逐渐失去,变成连从前的自己都会鄙视的模样。人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的,人是在不断的超越和突破中逐渐成长成这个样子的。人也不是如现在这般软弱无力的。我们是在不断纵容自己的道路上逐渐失去内在精神的掌控权,从而逐渐失去自我,由进化转向退化的。

内在精神的超越性本身意味着,我们实际可以成为截然不同的自己,能够成为更能被自己喜爱和接纳的自己。即便是微薄的机会,甚至是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机会,也终究可能在不可能中搏出一片生机,亦或在漫长的努力中,终于得偿所愿。即便未能实现,这也是对真实内在精神的遵从,是对真实自己的坚守。对个体来说,这样的选择更能让自己获得内在真正的快乐,对群体来说,人类实际就是要不断地突破过往的局限,这样才可能发展,无论是认知,还是实体,也才能更适应这个世界的演变。而这些,从不是由我们的躯体决定,而是由我们的内在精神决定。

这就是“我”内在精神的超越性。

(一)人的超越从来都只能针对自身,人永远无法超越他人

但人最多只能实现对自身的超越,永远也无法超越他人。超越他人只是我们在认知自身和认知世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常见的误解。但实际上,这是个体认知的扭曲和迷失。

因为我们甚至从来没有办法真实全面地了解我们设定的这一对象,我们也根本无法看到这个对象的其他特质和隐藏面向。并且对方的基础、对方的精神世界我们既无法窥视,也无法复制。我们仅仅是在自己的意识中构建了一个虚假的该人人设而已。换句话说,我们希望超越的实际只是我们构想出来的幻象,而从不是对方真实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我们建立起来的“超越某人”、“强于他人”的认知从来都是一种虚幻。

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是,我们只关注到了该个体在某个事件或状态下展现的某一个特质。而我们产生了对这一特质的渴望,希望自身同样拥有,甚至展现得更好,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但实际,我们渴望的是拥有这种特质和对这种特质的超越。只不过,我们可能会因为过于期待,甚至崇拜,而将这种特质具现化到他人身上,于是形成了“强于他人”“超越他人”的错误认知,实际我们真正希望成为的,希望超越的是自己,是自己赋予他人的幻象。

(二)内在精神的超越性能够突破精神,作用于物质

这种超越虽然是内在精神的超越性,但他却能够突破精神,作用于物质。很多时候,支撑我们不断提升自己躯体能力,不断改造世界的正是源于这种内在力量。虽然体育竞技的“更高、更快、更强”是对躯体的要求,但是鼓舞个体向此迈进的是自身内在的诉求,是内在精神的超越性。很多时候个体希望成为现实中某个大人物,实际也往往是来自于此。

当然我们也应该正确区分出来,一个人如果仅仅是因为希望体验到某种感官刺激,而希望成为某人,那这并非内在精神的诉求。他只是沉溺在感官享受中,渴望纵容躯体的物欲刺激而已。这种选择本质上是对躯体的放纵和退化的接纳,虽然它看起来是在遵从内心的精神,本质上却是在妥协于自身躯体,顺从自身躯体向下的惰性而已。

(三)内在精神的超越性源自人的内在

也许有人会质疑:既然自己可以认可和接纳自己,又为什么要去超越自己。

因为超越既往的自己同样是个体内在的诉求之一,只不过在不同个体的精神世界他的强烈程度不同,状态不同,与其他诉求的融合程度不同。

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实际并存着看似矛盾但实质相同的不同诉求。各种交错的内在诉求互相冲突,碰撞。比如,在人性之中,人有着求生欲,也有着毁灭欲。有着对自我认同的渴望,也有着不断变化成为他所期望自我的渴望。当这些诉求同时存在时,个体往往会感受到自身内部的撕扯,而在这种撕扯中,个体是无法达成对内在自我的接纳和认可的。他需要解开自己内心的束缚,找到这些不同诉求独属于他的平衡点,达成与他内在的和解。

在每个人的心中,实际都或多或少有着希望成为更好自己的诉求,只不过每个人定义的更好的自己各不相同,人们对自身接纳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也就因此会有很多人为了这一目标而努力前行。

对那些对成长和超越这一诉求更强烈的个体,甚至视之为精神内核的个体来说,这才是让生命更有色彩的行为。因为他让自己拥有了可以突破既往内在和外在枷锁的可能,也就让个体拥有了无限的可能。即便没有实现,自身的努力也足够让他们认可。

事实上,一个族群的未来往往需要依托这些人,而不是那些能够轻易与自我达成认可和接纳的人。也因此,即便后者认为前者是在做徒劳无功的事情,但实际他们的存在和努力本身,站在整个族群的角度,就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七、内在精神主体的自我回归——对绝对真实的回归

内在精神实际具有自我回归的一面。虽然不愿承认,但个体在极端情况下会发现自己具有某种寻求自我毁灭的面向。这种面向的形成虽然常常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痛苦相关,但在极为隐晦的层面,他也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绝对真实回归的渴望。

对绝对真实的回归,意味着要剥离开所有自我的构建,还原到我们所能还原的最真实的一面。站在目前科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还原到最微小的层面,无论我们的物质还是精神,我们甚至从来没有形成过一个真正的“我”。我们从始至终都只是粒子之间在以不同形式,谱写的一段乐章的聚合而已。站在粒子层面来看,我们只是没有明确边界,一大团在某种层面上相对稳定的聚合体。并且这个聚合体的实际也没有真实完整的内外之分,因为交换时刻都在进行,粒子也在不停运动。我们的意识是神经元相继传递信号形成的合奏曲。还原到粒子层面,也是相似的状态。并且粒子之间的间隔之大、运动的速度之快,交换范围之远也远超我们想象。事实上,我们从未与世界割离过,也从未与他人、与其他事物分离过。站在这个角度,实际上无论是物理层面的“我”还是意识层面的“我”从来都是虚假的妄念,我们一直以来都只是被我们更粗犷层面的感官欺骗,而被困住的粒子合奏而已。我们就是这个世界本身的一部分。在绝对真实面前,我们根本没有我们自己。

虽然对绝对真实回归的面向大部分人无法接受,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自身的超越。它是在精神层面,认识到自身人性的虚空,进而渴望抛弃一切其他人性面向,只保留对绝对真实回归的这一种面向。当然,在精神世界的抛弃与在物质层面的抛弃并不相关。物质层面对自身放弃的原因大多是因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痛苦,是因为难以承受痛苦或者对人生意义的失望而选择放弃,本质是种逃避。而在精神世界中对绝对真实的回归是认识到:自身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被欺骗的幻想。这个被分隔的泾渭分明的“你”“我”“他”从未真实存在过。但我们始终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而存在,而自然而然产生的释然状态。在这种释然状态下,既然自身从未真实存在过,也就无所谓生与死,无论我们在哪里,都是混沌世界的一部分而已。

内在精神的超越性和回归性,看似充满了矛盾,但实际这就是人们内在精神的真实状态。只不过每个人心中,这两者的程度分量各有不同罢了。

未完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271评论 5 46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725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252评论 0 32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634评论 1 27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549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7,985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471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28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257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33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235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940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28评论 3 30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2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58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245评论 2 34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790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