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最近跑步,发现公园里一丛一丛的蒲苇渐渐由青转黄了,一季的生命又要结束了吗?不能等了,得写写它了。
我真的很喜欢这些蒲苇,看到它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2000多年前的爱似乎也化成了阵阵和煦的轻风,顺着时光的隧道,柔柔吹来。
虽然度娘说蒹葭是芦苇,不过我想眼前这个叫蒲苇,一笔写不出两个“苇”字,它们一定是一家人吧,何况它们长得还那么像呢?爱屋及乌,一起爱了爱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简译
大片芦苇青苍苍,清澈的露水凝成了霜。我想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澈的露水尚未被晒干。我想念的心上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上。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澈的露滴尚未蒸发尽。我想念的心上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上。
✨注释
苍苍:茂密的样子
溯洄:逆流而上。洄:弯曲的水道。
溯游:顺流而下。游:直流的水道。
从:追寻
湄:水草相交接的地方,即岸边。
涘:水边
这首诗是先秦时期的作品,它的作者已经无从考证,它是《诗经·秦风》中很有名的一篇,台湾著名作家琼瑶的言情作品《在水一方》的主题歌,更是令这首诗深深走入了民间。
这首诗非常美,美在音律的朗朗上口,美在事实的虚化,美在意象的空灵,美在永不言弃的执着。
诗歌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重章叠唱的手法,三章的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在韵脚上变换了几个字,各章之内韵律协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跳跃,读来极富美感。
诗歌将现实全部虚化了,我们不知道追寻者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追寻,他要追寻的人又是什么样的身份,长得又是什么样子,这些接地气的接近现实的东西全部是虚化的。
特别是被追寻的人,长相容貌衣着什么都没有,这让我想起了红学研究中对曹雪芹前80回中描写的黛玉的评价,曹雪芹从来没有写过黛玉的具体容貌、打扮,不像对其他姐妹尤其是王熙凤,一出场就是长篇累牍地详细描绘。可是,恰恰就是这样的模糊让人越发感受到了黛玉的美。同样的,这首诗也因为这种虚化美不胜收。
这首诗创造出的意象也非常空灵,被追寻的人不但形象缥缈,行踪也很飘忽,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下游,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水边草地。给我的感觉很是飘飘欲仙,美得超凡脱俗。
纵然“伊人”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我”依然不放弃追寻,令这首诗更多了一份感动人心的美。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这个“伊人”并不是指具体的人,也有可能是一种理想,一种美好的境界等等。比如曾国藩的父亲科考一直不顺利,曾国藩的爷爷就曾用这首诗劝导他,爷爷就把这个“伊人”理解成了一种美好的境界。我觉得这样的理解真是极好的,让这首诗走出了小儿女的你侬我侬,瞬间恢弘阔大起来。
喜欢这首诗,愿天下有情人皆得所愿,愿世间勇于攀登者皆达峰顶~